整理魔法:体会整理魔法带来的惊人转变(下)

近藤麻理惠 / 译:游韵馨

人气 88

因为没有学过整理,所以不会整理

每当我介绍自己的工作:“我在开课教人怎么整理东西。”大部分人都会睁大眼睛惊讶地说:“这样也算工作喔?”然后,接下来就问:“整理东西需要学喔?”

的确,从“厨艺课”开始,“和服课”“瑜珈课”,甚至偶尔还会看到“打禅课”,即便学习才艺蔚为风潮,导致如今学习才艺似乎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市面上却几乎没有出现所谓的“整理课”。

这种现象的背后,与一直以来认为“整理不是学来的,而是熟能生巧”的想法息息相关。就如同在家庭料理中有所谓“妈妈的味道”或是“佐藤家祖传咖喱”,传统技法往往有代代相传的习惯,以祖母传母、母传女的方式传承下来。但另一方面,虽然同为家事,但在整理上却从未听过特地把“家传整理法”流传给后代的例子。

换言之,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在整理。

不仅在家庭教育中,即使学校教育也一直都过度忽略整理的重要性。如果有人问你:“说到家政课,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或许大多人会想到的都是,小组吵吵闹闹一起做汉堡排的烹饪课,或是用不熟悉的缝纫机缝制围裙的裁缝课吧。

由于学校教育是如此,所以连偶尔碰到家政科毕业、号称“学过整理的人”,往往也“不会整理”。

就如“衣食住”这句话一样,居住、吃饭与穿衣应该同等重要,但支撑居住的重要元素──整理,却一直不被当作一回事,归根究柢还是因为“整理与其说是学来的,不如说是熟能生巧”的意识已经深植日本人心中所致。

若说整理是熟能生巧,那也就是说致力于整理愈多年,就愈能变成“会整理的人”吗?其实不然。

其实,来上我的课的人当中,有百分之二十五都是五十多岁的女性。其中大多数都是已经做了三十多年家庭主妇的“家事老手”。但说到这些人真的比二十多岁的人会整理吗?答案反而是相反的。正因为她们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一般被视为是常识,但实际上是错误的整理方法,所以反而造成留下过多没用的东西、或是为不合理的收纳方法所苦的状况。

千万别被“一口气整理完就会打回原形”给骗了!

“觉得凌乱时就一口气整理完毕,但过一阵子又变回原本乱七八糟的房间……”,对于这样的烦恼,经常会看到的回答就是“因为一口气整理完,很快就会打回原形,所以不妨养成一点一点慢慢整理的习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杂志里经常会出现的基本问答,是在五岁那年。

常常独处的我,最大的乐趣就是阅读以主妇为目标读者的生活杂志。当邮差把妈妈订阅的《ESSE》杂志投进信箱时,我就会早妈妈一步打开包装,忘情地阅读。小学时,放学路后会偷偷在书店里站着翻阅的,则是《Orange page》。

当我读到收纳单元时,则会用牛奶纸盒做成抽屉里的隔板,或是在家具和家具的缝隙间挂上用录影带盒连接而成的架子等。此外,小学的下课时间,当大家聚在一起玩躲避球或跳绳时,我都会一个人偷偷脱队,一个劲儿地把教室书架上的书重新排列,或是检查走廊上打扫用具柜里的东西,思索着“这里如果有个S型挂钩就会更好用啊”,擅自地为收纳方式评头论足。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学生。

但是,当时我有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克服的烦恼。那就是不管我整理了什么地方,不久后它又会恢复原状。文具从牛奶纸盒做的隔板间满出来,录影带盒做的架子上塞满了信件,不知不觉就崩塌、掉到地上。同样都是家事,但烹饪或缝纫都可以熟能生巧,唯独整理则是不管做了几次,还是整理不好,总是又回到了原点。

首先,说到打回原形(rebound),相信多数人最先会想到的就是“减肥的复胖”。于是,就会莫名地接受“一口气整理完就会打回原形”的说法,就如同接受“减肥会复胖”一样,但千万不能被这样的说法给骗了。

只要稍微移动一下家具的位置,或是减少垃圾量,房间就会瞬间发生变化。因为,整理这个作业本身就是一种物理现象。

一口气整理完,房间就会一口气变得整齐。

要是每天整理一点,一辈子都整理不完

“因为一口气整理完会打回原形,所以不妨养成一点一点整理的习惯。”

这个概念乍看之下很吸引人,不过我们已经明白前半段“一口气整理完会打回原形”是错的,但后半段“不妨养成一点一点整理的习惯”的提议看起来似乎值得相信。

但是,千万不能被骗了。
如果想要一点一点培养整理习惯,就永远都不会整理好。

改变长年以来的习惯,对多数人来说并不容易。

过去曾经想要整理但却整理不来的人,最好能够明白,要一点一点培养起整理的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人如果不改变意识,就无法改变习惯。但“改变意识”并没有口头上说得那么简单,难处就在于自己很难控制自己的意识。

不过说实话,只要采取某种方法,就能戏剧性地改变对于整理的意识。

我真的对整理有所醒悟,是在国中时读了一本叫做《丢弃的艺术》的书。我在放学途中偶然读到这本书,内容让我大受冲击。因为书中写出过去我读过的杂志中从未提及的――“丢弃”的重要性。

当时因为读得太过忘我,害我电车差点就坐过站,后来急急忙忙回到家,马上就抓了垃圾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好几个小时,最后从不到三坪大的房间里整理出八大袋的东西。不穿的衣服、小学的课本、小时候的玩具,还有以前搜集的橡皮擦、贴纸等,几乎都是一些早已经忘了它们存在的东西。

我双手抱膝,呆坐在堆满半透明垃圾袋的房间中央,将近一个小时都动弹不得,心想:“为什么我会堆了那么多不要的东西啊?”

最令我震惊的是,房间完全变了一个样子。原来只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能让某些从未出现过的地板重现天日,简直就像另一个房间似的。房间里的气氛也明显变得轻松,仿佛连自己的内心也都变得澄净通透。

“或许整理这件事,比我想像的还要厉害啊!”

眼前这过于惊人的变化,犹如晴天霹雳,让我从那一天起,开始步上了钻研整理的人生,把过去被我视为新娘培育课程而全力投入的烹饪、裁缝与其它家事等都打入冷宫,只求及格就好。

整理不会骗人。整理的成果一定会以显而易见的形式出现。因此我所传授的整理秘诀就在于不是“一点一点培养整理的习惯”,而是要“藉由一口气整理完毕,引发戏剧性的意识变化”。先体验过能够诉诸感情的戏剧性变化,经由这个冲击,意识就会突然改变,生活习惯也就不得不改变。

实际上,我的客户也都不是一点一点培养出整理的习惯,而是在一口气整理完的那天开始,全都变得会整理了。

从着手整理那一刻开始,人生就再次启动

弄乱这种行为,是人类想要逃避现实时的防御本能。

如果你觉得“太过整齐的房间,总让人心神不定”,试着认真面对不安的感受,或许自己心底真正在意的问题就会浮现。

整理过后,房间变得整齐干净时,自然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心情和内在。自己就会被迫发现一直逃避的问题,就算讨厌也不得不解决。因为开始整理之际,你就被迫面临了人生的再次启动。

而这个结果,会让人生开始有大幅的变动调整。

所以,请迅速地整理完毕。然后,面对自己真正应该面对的问题。整理不过是手段,整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整理之后该如何生活下去,不是吗?

不能按“场所类别”整理,要按“物品类别”整理

自国中开始,我就正式展开了整理研究,具体来说就是反复地实践。从自己的房间、哥哥的房间、妹妹的房间、客厅、厨房到浴室……每天在每个地方不断地收拾整理。

这样的习惯一直持续到升上高中之后,常常放学回家后连衣服都没换,就穿着制服直奔浴室。打开墙上左右对开的壁橱,决定“今天就整理这个柜子!”,然后把里头的东西统统拿出来。首先把邮购化妆品附赠的样品、香皂、牙刷、刮胡刀的备用刀片等,从塑胶制抽屉里拿出来,分类后装入盒中,再放回抽屉里。看着抽屉里井然有序的物品,不禁陶醉其中好一阵子。等充分享受完这份美感后,接下来再往隔壁的抽屉前进。

某天放学回家后,我和平常一样制服也没换就开始整理,但我突然发现了一件事。

“咦?我该不会在整理和昨天同样的抽屉吧?”

当时,我正在整理走廊收纳柜里的纸制抽屉,虽然是和昨天不一样的地方,但整理的还是邮购化妆品附赠的样品、刮胡刀备用刀片之类的东西。我这才明显地发觉到,自己正在把和昨天一样的东西,以一样的方式分类,收进盒子,再放回抽屉里。

我竟然长达三年都没发现这件事,连自己都觉得很丢脸,其实“按场所别.房间别整理”是整理上的致命错误。

整理不该按“场所别.房间别”,而要按“物品别”来思考。若不想打回原形,就请绝对不要偏离这个重点。@

摘自《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方智出版社 提供

责任编辑:颜静莲

相关新闻
早上10秒打扫 人生日渐好转
重新点亮生命的打扫疗法
外脑理论──“房子=大脑”
打扫就从开窗通风开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