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恒:天津爆炸“灾难体”诗歌感动了谁?

人气 611
标签:

【大纪元2015年08月21日讯】天津大爆炸后,那些至今生死下落不明的人,无家可归者如何安置尚无定论。民众关心几千吨危化品爆炸燃烧后毒气蔓延、环境污染等生态灾难问题,中共官方也是巧舌狡辩,引爆民怨。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对天津海河泛上的大量死鱼,官方解释:历年都有死鱼,是天热缺氧而死。网民气愤地抛出各种讥讽:还不如说鱼是抑郁死、情人节集体殉情死、不会游泳淹死……当我们是傻子?

港媒《东方日报》评论称:如果当局再置之不理,这两股民怨之火随时可能烧向北京,使九月三日的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节外生枝。正如一些网民所言,“第一声炸响在渤海湾边,第二声到天安门前”。

话说“第一声炸响在渤海湾边,第二声到天安门前”出处何在?天津大爆炸发生后不到48小时,天津滨海诗人、《滨海时报》高级编辑陈丽伟奋而挥就一首朗诵诗,洋洋洒洒86行,题目为《第二声是冲锋的号令——写在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之后》,其中最为醒目的就是这“第二声回荡到天安门”一句。诗人号称写此诗为了“鼓舞救灾的官兵士气”,“歌颂党和政府的英明决策”。

8月15日的《滨海时报》副刊全文刊登了此诗。或许是为了强调“党的英明”威力之大,作者反复描写大爆炸的两声巨响。夺取千百鲜活生命的爆炸声,在作者笔下“生动”地化身为:“(对于百姓)第一声从耳朵震到心里,第二声从心灵震到灵魂;(对于官兵和医务人员)第一声是灾难无情的进攻,第二声是奋起迎敌的号令;(对于党中央、国务院)第一声炸响在渤海湾边,第二声回荡在天安门前。”以示“渤海湾并不孤单,有党中央、国务院给做主”之寓意。

至于那些无辜丧生火海的非编制消防员,作者用“滚烫的青春搏击着滚烫的火舌”、“火场逆行的身影成为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激起网民更大的愤怒。

“第二声回荡在天安门”几乎一夜成了网上名句,网友们最普遍的评价是:这首诗完全无视遇难者和失联者家属的痛苦。最义愤的反应是:“第三声应该炸在写诗者家门口。”

很多人联想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的那首奇葩“词”。汶川大地震后,王兆山“呕心沥血”创作而成的《江城子 废墟下的自述》发表于《齐鲁晚报》。此词在网上轰动,网民给诗人另起名为“王幸福”。“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从此成为谄媚文人无耻之代表作。

在一起起“人祸”当中无辜死去那么多人,不是党的“英明”而是耻辱,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腐败无能。媒体和公知应该关注的是事情的真相,危机的处理以及今后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故,最应当大呼的是追问责任人,督促政府部门等。歌颂“牺牲”怎么能美名其曰“点赞”?逐渐觉醒的网民已经回答了:不问真相的感动,是伪善,更是罪恶!

每次灾难后都会出现这样的“感人”文艺宣传品,总有些吹鼓手想把人祸当成天灾,忙着歌颂“大爱无疆、多难兴邦”,实际上是给中共歌功颂德,溜须拍马给官员晋升铺路,而置百姓生死存亡于不顾。

一起起事件已经使很多网民对“灾难体”舆论模式表达了强烈的反感,天津爆炸后,中青报也发表评论文章《“灾难文艺腔”越来越被大众排斥》。说明民智渐醒,中共既往宣传手法越来越失去民心。一些所谓的“感动”作品一经问世,就成为众矢之的,抨击嘲讽铺天盖地。或者被民众反用,比如那“第二声回荡天安门”就被用做预示中共政权将亡之句而流行在网上。

责任编辑:尚一

相关新闻
澳洲化学专家谈天津爆炸应对措施
大阅兵前 天津爆炸有害气体蔓延到北京
公安部开会部署查天津爆炸 罕见提张高丽
津爆被删网文辑录:大老虎要出笼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