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2018全球十大财经新闻(下)

人气 3204

【大纪元2018年12月25日讯】(大纪元记者张东光报导)2018年最重要的财经新闻大多环绕着美国,美国经济在川普总统的新政推动下缔造了一年增长近3%的佳绩,而失业率也是数十年罕见的3.7%低位,美股更多次刷新历史高价,全球投资人无不以美国动向马首是瞻。

点阅2018十大新闻

另一方面,漫天叫喊“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口号的中国却出现了经济和股市全方位的颓势,不但GDP增长创下近十年低位,上海股市更跌入熊市,在川普祭出美、中贸易战之后,还导致外资大量撤离和工厂大规模裁员,其末日萧条的景象和全球独强的美国成了2018年最鲜明的对比。

然而,整体2018年的金融市场还标志着一个转折,这个转折体现在比特币一枚的价格由去年底的20,000美元两度腰斩到逼近3,000美元;也体现在美国两大主要科技股──苹果公司和亚马逊在第三季先后创下市值上兆美元的历史里程碑,但几个月内股价却重挫逾20%转为熊市;也体现在国际油价在10月初乐观者上喊100美元/桶之际连续崩挫跌入熊市,创下40年来最长下跌天数;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股市则在美中贸易战开打后相继沦落熊市,土耳其和阿根廷更因为外资撤出、股汇崩跌而陷入货币危机。

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造成2018年金融市场崩落乱象的根源或许是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停止或减码行之多年的量化宽松,让金融市场顿时被抽掉了数兆美元的流动性。

就时间点而言,从2009年3月触底到2018年10月整整九年半期间,美股创下了史上最长的牛市,股市周期来到了容易跌入熊市的转折点,加上10月都是历年股灾频发月份,这种投资心理的阴影果然让2018年10月美股出现了“莫名”的崩跌,进入修正领域,分析师随后归咎于贸易战开打、美元太强、企业盈余动能触顶、美债殖利率曲线反转等利空。

上篇介绍了2018年十个震撼全球金融市场重大财经事件中的前五个,下篇继续介绍其余的五个重要事件。

6. 苹果和亚马逊成就兆元企业

在2018年引领美国科技股攀上市值顶峰的两家代表企业是苹果公司和亚马逊,苹果公司率先在8月初冲上市值1兆美元的历史里程碑,亚马逊也在一个月后跟进,这两家兆元企业宛如美股王冠上两颗闪亮的宝石。

比起2000年网络泡沫时代的微软和英特尔的股价本益比近60倍和127倍,苹果公司的前瞻本益比才16倍左右,而亚马逊本益比高达100倍,这两家市值破兆的科技股泡沫化现象并不明显。

苹果公司率先在8月初冲上市值1兆美元的历史里程碑。(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这标志着苹果公司和亚马逊的产品已深入全球数十亿人口的生活,其品牌具有近乎垄断的优势。然而,这两家市值破兆的企业在10月以后的美股修正中,却出现了获利回吐的巨大卖压,二者股价皆自高峰约回跌27%,表现远逊于微软和纳斯达克指数的12%和16%跌幅。

除了股价涨多拉回的技术性因素外,苹果公司面临了主力产品iphone智能手机销售前景堪忧的疑虑。该公司在发布史上最佳的第三季财报后,股价反而转为下跌,主要反映公司不再公布产品的销售数字,增加了投资人对于未来销售前景的担忧,也让华尔街分析师轮番下调该公司的投资评级。

亚马逊近年扩大营运视野,除了在网络广告、云运算(AWS)上大有斩获之外,去年并购全食超市(Whole Foods)也让人耳目一新,现在又准备进入医疗保险事业,其触角延伸之广和经营手法的不断翻新,虽让亚马逊营运扶摇直上,但也引来政府机关的关切。

亚马逊(Amazon)在2018年9月4日成为美国第二家市值破万亿的上市公司。(JOE KLAMAR/AFP/Getty Images)

其中,欧盟祭出隐私权保护新法,并对该公司用户数据使用方式展开调查。美国总统川普也向来不满亚马逊,除猛批该公司是实体零售商不断倒闭的根源外,也指责亚马逊逃避营业税。美国邮政署也提议,考虑将亚马逊的包裹递送服务收费提高9%-12%。

同为FAANG成分股的脸书股价自7月的高峰曾一度回跌近40%,则是另一个不良的示范。该股自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丑闻爆发后,营运前景已大不如前,除了营收增长力道可能趋缓外,保护用户隐私的成本也相应攀高。第三季财报显示,该公司的活跃用户人数开始差于预期。

苹果公司和亚马逊双双缔造市值破兆的佳音,此后美股却不涨反跌,显示投资大户已将市值破兆视为“落袋为安”的反指标,而相关个股近期的跌落熊市,也标志着近年飙涨的科技热门族群股价恐怕要进行一个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

7. 川普抨击美联储过度升息

全球央银向来享有排除政策干扰的“独立超然”立场,但行事风格不落俗套的川普总统却破天荒地多次公开批评美联储升息太猛的鹰派作风。

自美联储2018年第二度升息之后,川普两次接受专访时不悦地猛批:美国通胀不高,升息步伐太快将抵销减税带来的经济成果,同时升息使美元汇率攀高不利美国出口,让美国产品竞争力处于劣势。此后,川普甚至批评美联储是他施政上最大的威胁。

自美联储2018年第二度升息之后,川普两次接受专访时不悦地猛批。(亦平/大纪元)

对此,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不以为然,强调央行独立超然的立场不为所动,并持续在9月进行年内的第三度升息。10月,美股牛市开始松动且跌落修正领域,分析师将矛头纷纷指向美联储升息过度,川普也加码抨击美联储正在犯下一个过度紧缩的错误,还说美联储疯了。

然而,鲍威尔并未改变既定的鹰派立场,依旧称利率水平距离中性位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1月,川普在受访时持续抨击美联储的政策影响到美股下跌和通用汽车关厂裁员,并悔恨地说对于当时提名鲍威尔出任美联储主席“一点也不高兴”。

11月28日,鲍威尔在演说中首度松口,改说基准利率已接近中性水平。市场因此预期2019年美联储升息次数由三次降为一次,道指当日大涨逾600点回应。这场美国总统与美联储主席的货币政策论战至此划下休止符,川普显然获胜。

以总统之姿成功干预央行的运作,全球并非没有先例--英国布朗首相20年前便开启了干预英国央行决策的滥觞;美国前总统里根也曾告知前美联储主席伏尔克(Paul Volcker)“不要在选前升息”。

川普抨击美联储的鹰派决策,似乎在告诫这些被他提名的“象牙塔”官员们:美国经济繁荣的成果得之不易,过度的预防性升息可能弄巧成拙或甚至酿成灾难,此时的货币政策更应该如履薄冰,升息的步伐要配合当局刺激经济的各项施政适可而止。

8. 贸易战重挫中国经济

川普发动的美中贸易战可说是2018年全球最令人震撼的财经新闻,尤其川普提出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0%关税,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国经济,越来越多的专家预期中国经济未来可能出现萧条的景象。

近年美中贸易逆差不断恶化,2017年逆差金额高达3,752亿美元,而巨额的贸易逆差凸显美国厂商大量在中国设厂,然后生产商品进口美国的事实,这也是川普发动贸易战的第一个原因。

图为中国股市示意照。(AFP)

另一个贸易战的导火线是“中国制造2025”产业计划。美国贸易代表署称,中共当局企图透过该计划等手段,强迫美国企业移转技术和智慧产权给中国企业,借此抢夺高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从而对美国经济造成伤害。

尽管中期选举后国会两党分治,但川普发动的这场贸易战却获得了美国两党一致的支持,其中众议院民主党领袖裴洛西(Nancy Pelosi)一开始便支持川普对中国课征关税,认为这是为美国产品争取更公平贸易的“杠杆点”。

2018年初,美国政府采取了多项保护本国制造业的措施。4月4日,美国宣布针对中国输美的1,333项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关税,贸易战正式开打。

4月5日,川普指示依据“301调查”针对中国进口的1,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5月中旬美中进行贸易谈判后,美国仍坚持针对500亿美元商品课征关税。

7月10日,美国扩大加税清单,拟针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涵盖海产品、农产品、水果和日常用品等项目。

12月1日,川普和习近平在G20峰会中达成贸易休战90天的协议。但同日,华为的副董事长、首席财务长孟晚舟于加拿大温哥华国际机场遭逮捕,美国要求引渡受审,中美双方贸易战火再起。

贸易战开打之后,上证指数跌跌不休,今年累计跌逾20%落入熊市领域,人民币兑美元由3月的6.24一度重贬逾10%至6.97,导致中国民众消费紧缩,各地掀起企业“大裁员”浪潮,大量的失业人潮返回老家,经济学家纷纷下调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部分在大陆设厂的外商执行长估计这种惨状可能持续5-10年。

9. 制造业大举撤离中国

美中贸易战开打之后,在中国设厂的众多外商企业为了躲避产品进入美国的高关税,正大举将厂房迁出中国。指标企业如台商的宝成和富士康,韩商的三星、乐金电子,日商的尼康、日东电工、奥林巴斯、欧姆龙纷纷宣布关闭中国工厂,转进东南亚或印度、巴西等地。

香港《东网》称,在美国针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高关税后,深圳必然首当其冲,香港、珠江三角洲也会受到冲击,中国的经济恐失去增长的动能。

但早在贸易战开打之前,在中国制造的成本已越来越不符合生产效益。台商宝成在2015年便因中国的“五险一金”(指养老、医疗、失业、工商与生育保险金,以及住房公积金)的劳工福利成本攀高而开始撤出中国,该企业在中国员工已由全盛期的40万人降到20万人,而越南和印尼的员工则增加到16万和12万人。

美中贸易战开打迄今已经3个月,对中国经济影响逐渐浮现。一些中国企业和在华外企为了避开关税,已经或计划将生产线迁移出国。(AFP)

此外,2017年中国掀起一连串的“限污令”,撼动昆山、珠海、天津等地的产业链,许多传统工厂被迫关厂,仅京津冀地区关停的企业就多达17.6万家,迫使许多外商考虑撤资。

2017年7月,苹果iphone手机在大陆最主要的组装厂商富士康集团宣布在美国投资100亿美元,选在威斯康星州设立液晶显示(LCD)面板厂,成了大型跨国制造业撤离中国的重要指标。

韩国的三星电子过去在中国最多拥有15万名员工,但近两年已将生产线移往越南和印度,在深圳的最后一家工厂也于今年4月关闭。

根据研究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调查,在2005年至2016年的12年间,中国制造业的时薪由1.2美元增长两倍至3.6美元,制造成本已超过巴西和墨西哥,同时赶上希腊和葡萄牙,更是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印尼和越南的数倍之多。

据统计,2017年外企在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中占比达43.2%,外企同时在中国贡献了20%的税收。此外,2017年外资在中国固定资产的投资额为2,146亿,较2011年骤减了57.8%,此一外资固定投资的下滑趋势未来恐更加明显。

专家表示,外商工厂大举撤离中国,首当其冲的是失业人口窜高,终将波及全中国的金融体系、股市和房市。

10. 日本企业深陷造假丑闻

向来以追求严谨和品质的日本制造业,三十年前享有“日本第一”的美称,近年却出现了一连串的品质问题和造假丑闻。最知名的事件是2015年高田(Takata)因长期忽略品管而导致汽车安全气囊爆炸,全球迄今受影响的车辆达6,900万辆,共有14个全球知名的汽车品牌受影响,引发汽车史上规模最大的召回行动。

2016年4月,三菱汽车爆出篡改燃耗数据,涉及的车辆超过62.5万辆,该公司坦承油耗测试造假的行为始于1991年。

2017年10月,神户制钢(Kobe Steel)坦承伪造铝、铜、钢产品的质量数据,部分日本媒体则踢爆该公司早在50年前就开始造假。神户制钢拥有数百家企业用户,其生产的金属被用于制造高精度产品,如丰田汽车和日立公司的子弹头列车。

同年11月,全球最大碳纤维合成物料生产商东丽株式会社坦承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间篡改制品检查数据,向轮胎厂商等13家企业客户提供不合规格的轮胎材料,涉及的产品达400吨,金额1.5亿日圆。

同年底,日本汽车大厂Subaru惊传造假事件,旗下工厂担任品牌最后一道防线的质检人员涉嫌造假“剩余可行驶里程”数据。2018年5月,该车厂又被日本国土交通省查获新车燃效及尾气检查的数据遭到窜改,最后导致社长吉永泰之下台。

2018年2月,日本有色金属巨擘三菱综合材料公司(Mitsubishi Materials)也爆发数据造假的丑闻,其三家子公司涉及篡改产品数据,受影响的企业客户超过200家,涵盖航空、汽车、机电产品等行业。

2018年7月,日产汽车坦承排废数据造假,至少从2013年起开始。该车厂2017年10月也爆出检测丑闻,导致约120万辆车辆召回。

2018年8月,马自达、铃木汽车和山叶汽车等知名车厂也相继坦承曾在燃油效能和废气排放的测试数据中造假。

除了制造业窜改产品数据的丑闻外,日本也有越来越多的上市企业被踢爆做假账,包括东芝、奥林巴斯和富士软片等知名企业也沦落做假,日产汽车“救世主”董事长戈恩(Carlos Ghosn)涉嫌逃漏税,五年短报50亿日圆薪资报酬而遭逮捕,更掀起轩然大波。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日本上市公司每年曝出的违规会计案例数量几乎翻了一倍。

法国雷诺集团总裁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 。(David Becker/Getty Images)
日产汽车“救世主”董事长戈恩(Carlos Ghosn)涉嫌逃漏税,五年短报50亿日圆薪资报酬而遭逮捕。(David Becker/Getty Images)

一般分析,日本大企业做假账大多为了填补前辈留下的亏空,较少中饱私囊,这与其独特的职场文化有关。而制造业的集体窜改数据,则凸显日本整体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压力下已利润逐渐微薄,以及具有垄断地位的上游供应链日本厂商心态过于傲慢,加上日本劳工有40%的比例为低薪的派遣工,终身雇用制度下的严谨职人精神逐渐式微,导致制造业对品质的坚持已大不如前。#

责任编辑:林妍

相关新闻
2016年全球股市排行 大陆A股垫底
【财经话题】西德州原油价格跌入熊市
【谈股论金】美股又跌 “灾难循环”浮现?
先机环球:大陆经济处弱势 看好美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