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侃:从“封建专制”说起

──知识与文化系列

人气 170

【大纪元2018年08月09日讯】谈到中国现状时,时常有人会提到中国历史,把今天中国的现状归咎到历史原因。甚至有人在谴责中共时,也把中共的基因归结到民族、国民、传统,提出国民劣根性,封建专制。将中国近代落后和一切不好的表现根源归结为国民劣根性和几千年的封建专制。

“国民劣根性”这个提法本身就是对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侮辱,与“支那”这个词一样,带有歧视、侮辱的意思,人们会从心里抵制。可是封建专制这个提法,却让很多人接受了。

江西婺源保留的一块明朝碑刻记载,一个县吃俸禄的官吏,包括知县、师爷、捕快、衙役一共才十四人。如果这是专制制度,一个县用十四个人来进行“专制”,封建专制的效率能这么高?那是怎样的专制?

专制的前提和条件,是政权必须能控制一切,它的触角必须能达到任何领域。中国历史上,明朝的机构应该很庞杂,官民比例在中国历史上算比较高的,拥有锦衣卫、东、西、内厂等机构,官府应该很庞大。可一个县就十四个“公务员”,这是典型的小政府。那时通讯不发达,交通不便,皇帝用什么“专制”到全国各地。中国老话有“山高皇帝远”的说法,用来形容偏僻,说明皇帝管不了那么远。

宣传教育领域是专制必须强力控制的部门,但中国古代自孔子开始,初级教育是私塾,就是民间办学校;出版也是民间印刻收藏。那专制如何实施呢。

在历史上,民间与官府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发生了匪患、强盗,有杀人放火、发生重大冤情,或出现灾荒,民才去官府寻求帮助、或让官府主持公道。

在中国,“封建专制”这个说法,来自于哪里?辛亥革命时并没有提出“封建专制”,甚至没有提到“封建”。辛亥革命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看看《兴中会章程》提到的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封建专制”一词,最早见于新文化运动,“封建专制”这个词是留学日本的留学生从日本舶来的。之后被“中共”利用。

当时日本人在翻译欧美著作时,用汉语的词来表示英文词的意思。将英语absolutism,翻译成汉字“专制主义”在西方,Absolutism,是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一种政制形式。孟德斯鸠提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三分法。也就是孟德斯鸠将君主政体、专制政体分开,不是一个政体。另外,18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与中国二千年的帝制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按照这个“封建”的定义,史学家的认为,中国的封建制仅限于周朝甚至西周时期,而那时在思想文化上是百家争鸣,是文化最活跃时期,这怎么是专制呢。这也说明,即使历史上“封建时期”也不一定就是“封建专制”。自秦之后二千多年都是郡县制。

“封建专制”成今天这个样的概念,是为了附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人类发展五阶段的说法。为了适应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五阶段论,就将西欧的中世纪的分封制的社会结构说成是狭义上“封建时期”。再将中国历史上两千的帝制,附会成是广义上的封建社会,以附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类发展五阶段。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讲“反封建”,那也只是把“反封建”当作一个口号,一种攻击传统文化的棍子。因为很多人,即使受过一些教育,对传统文化了解的,也不知道这些新知识、这些“舶来”的词的具体涵义。

那时讲求“新”,什么都要“新”的,往往使用这些“舶来”词的人自己对这个“新”词可能也是一知半解甚至不清楚这些“新”词的具体含义,只是拿来当作一个武器。拿一个别人都不甚了解的“新”词,别人还无法反驳,也显示自己知识渊博。

也有是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如陈独秀把民主、科学这些词故意用音译成德先生、赛先生。

“民主”、“科学”这些词在近代汉语中很早就有,严复在《法意》中提到:“民主者,治制之极盛也。使五洲而有郅治之一日,其民主乎”。

至于“科学”这个词,康有为在1893年就使用“科学”二字,而且“科学”这个词在当时用得也比较广泛,不仅教会学校,新学堂广泛宣讲“科学”。当时刊物有《科学世界》(1903~1904年)、《科学一斑》(1907年)等。

陈独秀1919年故意把民主、科学这些词用音译成德先生、赛先生。

任何一种知识,哪怕一个词汇,都是有内涵,有它的定义,和存在的条件,适应的范围。

因此,人们在获取这些知识和词汇的时候,有些是明确的定义了其条件和内涵,但也有很多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在生活中的那些词汇。

一旦条件变了,或使用的范围变了,这个知识或词语的含义也就模糊混乱了。而人们没有意思到这个问题,以致偷换了概念和内涵。而中共是有目的的混淆概念。装了一脑子被混淆概念、偷换概念的知识,就跟装一脑子浆糊一样。

对于科学也一样,今天很多人以为自己懂科学,特别是互联网引发知识大爆炸,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很有知识,拿科学知识来否定和打击那些他认为不可能、甚至是不相信的东西。

然而,很多人根本不懂得科学,也没有科学精神(客观、公正、严谨)。他懂得的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往往没有科学的那种系统性、完备性的。知识一旦离开了它的条件、范围等限制因素,就是残缺不全的,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知识失去了正确性和可靠性,就没有了意义,是废的。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大爆炸就跟垃圾泛滥一样。

责任编辑:萧明

相关新闻
中共篡改《天仙配》“经典”背后多遗恨
【投书】活着的孙中山
读者投稿:国际歌
《九评》编辑部: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10)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