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纪元专栏】论慈善机构与慈善精神

作者:瑞安.莫法特(Ryan Moffatt)/翻译:李平

人气: 83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0年11月09日】慈善,是人类最伟大美德,是文明成功的主要标识。人类社会从部落变成城市再演变成国家过程中,慈善也像其它主要社会功能和高级文明一样,从人与人之间的善心施舍,转变成制度性机构式的慈善事业。

原则上讲,慈善有能力与值得追求的崇高事业精准对接。但大笔捐款如附带其他条件,慈善行为与其自身精神背道而驰,会危及慈善的道德诚信。

加拿大WE Charity丑闻,让人们看到大型慈善机构的真面目,警醒人们必须严格审查大型慈善机构财务政策和政治影响,其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这些大型慈善机构到底是一心一意遵循慈善事业本质的利他机构实体?还是为一己之私一味追逐政府和社会权力的庞大利益集团?应该说,在不同程度上来讲,是两者兼而有之。

本末倒置

WE Charity与自由党政府的丑闻曝光后,逐渐减少了在加拿大的业务,这说明慈善机构若努力保持更高级别的道德权威,会导致真实的后果,至少在公众眼中是如此。WE在拿到联邦巨额大学生义工补助计划独家合同前,是否游说过政府,目前还有待确定,至少自由党处境尴尬,一直被反对党要求进一步调查国会是否渎职。

数十亿元拨款的采购和分配,本来就是个极其精密复杂的过程,资金管理风险太高。这不是说,这些慈善机构不具备办事能力,只是慈善很容易披着慈善的外衣大打折扣,尤其是高薪请名人做演讲、搞盛大庆典排场,很容易本末倒置。

如此一来,慈善机构在拨款、游说和资金渠道方面,政治动机经常发挥明目张胆的作用。这不是说,这些慈善机构都包藏邪恶动机,只是他们很容易被别有动机的利益团体影响和左右。维护WE这样的大型慈善机构,会过度强调社会认知,掩盖慈善的实质。

真正的慈善

当今科技进步时代,人们与社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疏远,慈善是否已经变味,值得好好研究。如今人们做慈善,多是在商家收银处设置的捐赠箱捐赠1、2块钱,而不是亲自参与当地食物银行或流民庇护所慈善事业,多是出于自身优越地位的一种歉意而非真正发自善心的行为。当今社会的施舍,在施与受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根本没法建立主要靠人际关系和真诚支撑的慈善精神。

温哥华64岁老太太Gia Tran,每天早上6点起床,外出捡瓶子和易拉罐,在废品回收站换钱后,再坐公交亲自将当天所有卖废品收入(几块钱或十几块钱)捐给卑诗癌症基金会和其他慈善机构,20多年下来,共捐赠1.5万多元。

Tran长年累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么一路坚持下来,很明显背后有不屈不挠的慈善精神支撑,打造了不平凡的人生,体现了当今社会非常稀缺和宝贵的利他精神,值得颂扬。这种善行,是一种实践中的美德,是一种自愿牺牲个人利益、将他人福祉放在首位的生命行为。这种善行,包含着个人巨大的付出和损失,要放弃许多人珍视的东西,为的是帮助他人。

无私的善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其深远意义远超施舍的那一瞬间。它是一种发自善心的善行,对于施受双方来说,都是一种精神礼物。对于前者来说,是对善良、慷慨和同理心等高贵美德的实践。对于后者来说,精神因同胞善心善行得到提升,善良本性会被激发。

慈善根植于每个文明中,是一种超越教条和信条的普世美德。东西方宗教都认为,慈善的人类美德之一,是人先天神性的展现,强调行动中的无私精神超越物质。它是行动信念中的组成要素,不是粗糙抽像的概念。

宗教信仰虽不是慈善本能的必要条件,但真正的慈善,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提升和超越。当今社会,慈善精神是否能保存最大限度的纯净和力量?WE丑闻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点,但不要因此逃避自我慈善精神的实现和实践,尤其是中共病毒肺炎侵袭后的世界,人们更需要彼此依靠扶持。◇
作者简介:

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瑞安·莫法特(Ryan Moffatt)是温哥华的新闻工作者。

原文The Two Faces of Charity刊载于英文大纪元。

本文所表达的是作者的观点, 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观点。

责任编辑:文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