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为何中国需要通胀却求而不得?

人气 1607

【大纪元2024年05月21日讯】(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Christopher Balding撰文/原泉编译)经济学家和民众普遍认为通货膨胀是坏事。

通胀削弱了购买力,使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价格更高,使人们对未来的决策,如投资和工作地点更不确定。然而,中国在近期物价下跌之后,却面临相反的物价趋于恒定问题。那么,如果中国需要通胀,为什么求而不得呢?

实际上,认为经济学家不希望出现通胀是错误的。在现实中,普遍的经济共识认为,央行应该把2%左右的低通胀率定为目标,并保持稳定的通胀率。在正常时期,2%—2.5%的通胀率被认为是“温和适中”,既不会过高以致于阻碍经济增长,但在经济低迷期,又足够高,可以降低通胀率以刺激经济增长。

虽然大多数公众不太关注通胀预期,但经济学家往往更关注央行花费大量精力作出预判。通胀预期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着消费者和企业做出许多决定,这形成一个死循环。如果消费者预期未来价格会上涨,他们可能会立即购买,从而导致价格上涨,从而证实了他们的预期。央行以稳定低增长的价格预期为目标。

所有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的高负债国家,以及美国的联邦政府,都需要低通胀和低利率。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政府为长期债券支付1%的利息,但通胀率平均为2%,那么政府实际上支付的是负1%的实际利率。

为了管理经济增长、通胀和利率预期,中央银行从一开始就假定问题在于需求过剩。也许是利率过低、企业和消费者借贷过多、或者是政府赤字过大,从而推高了经济活动,使其超过长期增长率,从而推高了通胀。但是,如果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而且通胀的驱动力不是来自需求过剩,而是来自过度供给呢?

中国的消费率非常低,大部分经济活动都是由房地产、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的投资驱动。从房地产到商品制造业,当另一个行业出现供过于求时,商品价格就会下降。因此,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胀动力源于大规模供应过剩,从而压低价格,再加上政府专注于增加工业投资,那么降低利率会带来什么效果呢?

如果通货紧缩的问题是需求太少,那么降低利率将有助于通过刺激投资来增加需求。然而,如果问题在于过度供给,降低利率只会增加投资和供应,使价格长期下跌。换句话说,与传统观点相反,降低利率不会增加通胀,反而会降低物价。

实际上,这就是中国面临的难题。过去一年,尽管房地产贷款出现停滞,制造业和工业部门的贷款却增长强劲。在COVID-19疫情爆发前,生产者价格为负值,疫情过后,生产者价格有所回升,但之后又转为负值,2023年7月下降了5%,最近下降了3%。

由于大多数重要行业严重依赖政府补贴和激励措施来维持运营,新的融资要么支持那些本应该退出市场的企业,要么在已经过剩的市场中建立新产能。降息通常被视为促进通胀的最佳渠道,但随着新产能的投入和企业为生存而挣扎,降息可能会加剧通胀。

现实情况是,这是一个政治决定,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美国和欧洲的中央银行都维护自身的独立性,而中国人民银行(中共央行)则像中国的一切事物一样,是服从于共产党的政治动物。北京已宣布要主导生产,特别是在关键高科技领域。换句话说,尽管这可能会导致通缩,但共产党无意改变其货币政策以推动更高质量的增长。

如果经济学发挥作用,那么政策分析和如何处理利率问题就会变得简单明了,尽管有些东西超出了正常的框架。然而,在中共的指导下,不能指望理性地讨论经济问题。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鲍尔丁(Christopher Balding),曾任越南富布赖特大学(Fulbright University Vietnam)和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和技术等。他是总部位于伦敦的英国外交政策研究智库“亨利‧杰克逊协会”(Henry Jackson Society)的高级研究员。他曾在中国和越南生活了十多年,后来移居美国。

原文:Why China Needs Inflation but Can’ t Get It?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高静#

相关新闻
【名家专栏】中国正在进入经济衰退期吗?
【名家专栏】中共经济计划中的巨大缺陷
【名家专栏】中共经济发展受阻 疲态尽显
【名家专栏】惠誉再次下调中国金融评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