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论坛】新一波逆全球化 危险超冷战

人气 1677

【大纪元2024年05月26日讯】今年5月14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法案,对中国电动车和锂电池等产品大幅增加关税。随后有欧洲官员表示,将会对中国相关产品进行补贴调查。而中国方面也宣布对欧美汽车等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最近G7财长会议正在召开,各国讨论的一个要点也是中国不公平贸易和过剩产能的问题。各种迹象显示,一场逆全球化的世界贸易大混战正在上演。那么未来这场混战会给世界带来什么?

美中贸易战正式开打 耶伦寻求统一战线

独立电视制片人李军在新唐人《菁英论坛》节目中表示,新一轮贸易战已经开打,对美国而言,这场仗它是不得不打,在美中两大阵营激烈对抗的大环境下,美国不可能再让中共搞什么剩余产能倾销来冲击美国制造业,这种倾销中共已经干了近20年了。美国大幅度提高关税其实只是走了第一步,一些共和党人还在批拜登太保守,应该给更多的中国产品加关税。不过美国这一轮加关税会造成一个结果,就是在世界很多国家会产生连锁反应。这是中共更担心的,所以中共必须要给予反击。

我们看到5月19日中共商务部发了公告,说要开始反击,对一种从美国、欧盟、台湾和日本进口的工程塑胶产品进行调查。另外中共媒体也在造势,说有的是弹药,有充足的反制手段等等。5月21日,欧盟中国商会表示,他们得到了消息,北京正在计划对大排量进口汽车增加关税到25%。此外,中共外交部也正式通告,说它们已经制裁了美国洛克希特马丁、通用公司等12家美国军工企业和10名军工企业负责人。这个贸易战你来我往的架势,中共已经摆出来了。

李军说,美国财长耶伦这次参加G7财长和央行会议,她一去了之后就跟G7国家说,我们七个国家和其它受产能过剩倾销问题影响的国家,应该建立一个统一战线,受影响的所有国家咱们要联合起来。耶伦还说,反倾销不仅仅是美中之间的问题。欧盟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对中国进行进口的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了,最近又开始对中国的绿能产品例如涡轮风力发动机进行反倾销调查。此外,德国总理舒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包括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最近都和中共说了这个问题。不过欧洲目前还是动口不动手,下一阶段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还很难说。因为毕竟欧盟两个大国德国和法国还希望跟中共做贸易得到一些好处。其实单指产能过剩倾销的问题,我觉得欧洲受的伤害远远超过美国,所以欧盟应该力度更大才对。

李军表示,日本现在是美国的坚定盟友,其实日本很早就开始用关税来抵制中共的这种倾销。2008年的时候,日本就对中国出口的电解二氧化锰征收很高的关税,最近又开始对石墨进行调查,现在美国已经动了,那么我相信日本应该会跟得比较紧。

欧洲政情多元复杂 中欧关系谁主沉浮

旅居欧洲的中国法律学者杜文在《菁英论坛》表示,欧盟对于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同美国的立场是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的。这一点,冯德莱恩主席已经表述得很清楚了。但是具体到欧洲国家来说,对待中国的贸易问题确实存在着显着的分歧,这种分歧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的综合影响。

首先是经济利益之间的差异。不同欧洲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和依赖程度是不同的。例如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很多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有大量的投资和业务,这就使得德国在贸易政策上更倾向于维护与中国的良好关系。相对而言,法国和意大利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就低一些,他们可能在贸易战中会持更强硬的立场。

第二个是政治背景、政党倾向方面的差异,欧洲各国政府执政党的政治背景以及它们对外政策的策略影响对中国的态度。左翼政党是持积极合作的态度,右翼政党是持一种的警惕、抵制的态度,中间派政党往往是一边合作一边抵制的态度。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马克龙和舒尔茨所属的政党都属于中间偏右这么一个角色,这些政党更重视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在对华政策上就更接近于美国的立场。

第三个因素就是国内政策压力。作为民主国家,国内政治环境和民众态度是直接影响各国政府决策的。我在翻看欧洲当地一些报纸的时候,我发现公众舆论对中国多持负面态度,就促使政府采取更加强硬的对华政策。而另外一些国家,企业界和民众可能更多的是看到跟中国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希望维持这种合作关系。

第四个因素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问题,不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影响他们的对外政策。比如说有几位欧洲议员就直接同我聊过,他们说在欧洲议会这个层面上,真正对中国持强硬立场的,就是过去那些被共产党统治过的东欧国家,这些国家议员在欧洲议会中对中国的立场非常强硬,几乎是统一的。例如之前欧洲议会否决中欧投资协定,东欧的议员是最积极的。被中共制裁最多的欧洲议会议员,也是东欧国家来的一些议员。与此同时像北欧国家,如瑞典,它在人权和民主问题上有更强硬的立场。而一些南欧国家就更务实,像匈牙利就特别注重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与中国发展关系。

第五个因素就是欧洲内部的协调其实是很困难的,在欧洲议会层面,有少数议员是坚决支持共产党的,他们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有几位是坚决反共产党的,他们很多人上了中共的制裁名单上。27个成员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济、政治考量,就导致在具体政策上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

但还有一个现象需要注意,就是近些年来在欧洲议会层面越来越重视对华战略问题,而且有多名议员曾经当面告诉过我,说现在欧洲议会层面对于涉华不友好的议案,共识度越来越高。他们的工作压力正在越来越小。

新一波逆全球化来临 国际局势比冷战更危险

《大纪元时报》总编辑郭君在《菁英论坛》表示,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曾经向习近平当面提出贸易失衡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有记者问她欧盟是不是和美国同步采取措施,她当时的态度算是无可奉告了,不过她也说欧美双方也讨论过共同行动的问题,因为它们要确保全球贸易公平竞争,这是欧美的共同利益。根据彭博社最近的一个数字,中国生产的电池其实远远超过全球的需求,到了2025年底,中国电池产能将能够满足全球超过3倍的需求。电动车的情况也类似,大西洋理事会分析说中国车商可以联产5000万辆汽车,但中国汽车自己的市场只有2300万辆的需求,也就是说中国要出口2700万辆电动车,才能保证国内厂商的生存。所以政府的大量补贴对中国厂商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产能过剩。很多专家认为中国的这个做法,目的就是要挤垮其它国家的企业,控制全球市场,对于这种情况大家已经很恐慌了。

郭君说,其实现在很多人都说世界面临新冷战的局面,但实际上目前的国际局势比冷战时期更危险,原因就是现在逆全球化过程正在发生。二十世纪最动荡的时期是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了1亿人,而两次世界大战同样是一个逆全球化的过程。在此之前的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确立了一个全球霸权的地位,在接近一个世纪的时期,英国无论在经济军事和国际政治方面都是一个没人挑战的超级存在。所以全球经济在那个时期开始了一波的全球化,那次全球化以英国为主,英国一方面提供了军事上的保证,另一方面,英国的金融机构提供了资金,英镑当时成为最主要的结算货币,稳定的英国霸权是那一波全球化的一个基础。

维多利亚女王1901年去世,那时的英国经济和军事地位已经开始下降了,德国、美国开始超越英国,多极时代出现了,伴随着就是当时的那一波逆全球化过程。这个过程中,各国的帝国主义各自为政,我们看到是争端不断的扩大,最后的结果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延续。

郭君说,冷战时期是一个两极世界,一极是美国,一极是苏联,这个阶段并没有真正的全球化,半个欧洲不在美国集团之内,亚洲的中国和印度也不在这个集团里面。等到苏联解体后,美国变成了一家独大,世界再次开始全球化。我们看到很明显的是,从克林顿时期开始,九十年代是这一波全球化的真正开始,并加速进行,迄今已经有三十多年了。现在美国实力开始下降,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崛起之后,第二个逆全球化我看是很难避免的,而且这个过程中全球冲突的风险比冷战时期可能要大得多,我觉得贸易战目前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新唐人、大纪元推出的新档电视节目《菁英论坛》,是立足于华人世界的高端电视论坛,该节目将汇集全球各界精英,聚焦热点议题,剖析天下大势,为观众提供有关社会时事和历史真相的深度观察。

本期《菁英论坛》全部内容,敬请线上收看。

——《菁英论坛》制作组

责任编辑:李昊#

转载和引用《菁英论坛》文章 ,请保持原文内容,并标明出处。

相关新闻
中俄结盟 学者:国际恐走向全景式新冷战
专家:中共是哈马斯幕后黑手 中东开启新冷战
分析:与美苏竞争不同 美中竞争面对新冷战
【新闻大破解】欧再踩中共红线 美反击数位冷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