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网路陷阱多 等着孩子掉进去?

人气: 5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24年05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徐翠玲台湾台北报导)网际网路的便利性,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然而,其无远弗届与匿名的特性,也使得网路诈骗防治成为现代社会重大的议题。尤其对涉世未深、警觉性不足的未成年人。精神科医师提醒,尽早做网路安全教育,预防胜于事后补救,故不是只评估、判断网路影片内容,包含隐私界线怎么保护也非常重要。

台北市联合医院松德院区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医师赖柔吟表示,即使是最简单的网路卡通影片,家长也不能轻忽,部分带有恶意的网路影音提供者,会在儿童卡通中安排暴力、血腥、色情的内容,并连结到其他恶意影片。也许这类影片开头时看不出多大的危害,后续连结的内容却很有问题。因此,家长应不定期检视、过滤孩子观看内容,教导正确价值观,并勇于检举不当影音。

父母帮忙“设结界”

赖柔吟表示,如今,社群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交际沟通管道,孩子难免会在其感兴趣领域的聊天室、社团、群组等,与素未谋面的其他用户产生互动,此时,父母除了替孩子把关设立结界与标准外,更要教导孩子对于网路资讯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蓝鲸挑战/ 恶意社群套路

举例来说,蓝鲸挑战(blue whale challenge)这类型恶意社群团体,透过网路社群,如:脸书、IG、推特、抖音等,邀请他们参与各类项任务的挑战。为防止参与者临时反悔,游戏一开始会要求他们交出个人资料,例如:真实姓名、家中住址、裸照等,一旦参加者心生畏惧,将受到威胁如果不继续玩下去,就会在网路上公布他们的资料。受害者别无选择之下,就可能依照任务进行下去,直到最后的任务--自杀。

忧郁情绪模仿危险行为

研究显示,沉迷网路的孩子,大约一半有忧郁情绪困扰,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他们可能透过线上游戏,消遣排解情绪,或透过社群媒体,模仿网路上其他人的方法处理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的情绪状况,现实生活中,周遭的人没有办法给予帮助时,孩子可能就会透过网路自行寻找资讯,但网路资讯并非总是正确。在虚拟的世界中,互动的对象也并非总是心存善意,因此不时会发生孩子模仿网路上其他人以自伤的方法处理自己的情绪。

赖柔吟指出,当孩子开始不对劲,情绪、人际或学业等各方面有状况时,家里尽早发现或学校帮忙发现,可以让孩子适应的更好、更顺利。如果需要就医或评估时,尽早寻求专业协助,避免孩子到网路上寻找不适当的方法自己处理。

限制儿少用社媒恐徒劳无功?

社群媒体如短影音平台,除了造成模仿风潮,中央大学客家社会学系兼任讲师黄文珊说,它也是青少年避开成人监视的平台。

青少年成长到青春期,女孩大概在国小五、六年级,男生到国中,就会想办法到父母管不到、不知道、无法触及的空间。社群平台平刚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如早期的Snap、IG、脸书,现在则是TikTok、小红书。

对于美国佛州限制16岁以下儿童使用社群媒体,台湾是否跟进?黄文珊说,像脸书也有规定,很多人都没有仔细看,脸书规定必须年满14岁以上才可以申请脸书账号,但是脸书从来没有确认、查核。YouTube也是一样,都是虚设的。

法令只能治理表面而已,然而,人性不是用法来治理的,要用道德。

她表示,任何由上而下的法规管制恐怕徒劳无功。“远离爸妈”是青少年世代常见的文化特性,青少年会去寻找爸妈无法触及的空间,作为逃离管控的天堂。这是每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而非本地的跨国社群平台企业,政府介入管制不仅难有着力点,也容易引起管制上的争论。

赖柔吟说,很多家长不见得有办法限制孩子使用社群媒体,他们自己也会开权限给孩子,或者孩子会想办法绕过限制,也就是规则背后总是会有一些漏洞,孩子会绕过那些规则。台湾有类似“灰姑娘条款”(限制未成年人网游时间)立法提议,但是没有做。她觉得社群媒体已经是需要关注的状况,而且后续衍生的问题不少。◇

责任编辑:陈玟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