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杂志:人民币升值压力加重

标签:

【大纪元10月31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郑琪芳╱特译) 中国人民银行上周四宣布升息,由于是中国9年来首度升息,因此备受瞩目,对此,最新一期(28日出刊 )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表示,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已持续上升1年以上,却迟至今日才升息,由于太晚升息,中国之前所采取的一些行政手段,已造成市场机制扭曲,虽然中国终于宣布升息了,却也加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免利率借款 人行反应落后“经济学人”指出,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 )的信徒都知道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落后期间长且变动不拘”(long and variable ),因此,中央银行不能等到通货膨胀的威胁出现后才采取行动,在物价压力第一次出现时,就应该升息,但中国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 )却采取不同的做法。

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持续上升1年以上,今年7月,中国的通膨率甚至已经和利率相当,也就是说,扣除通膨因素后,在中国借款实际上是免利率的,但中国人民银行反应却相当慢,上次中国宣布升息是1995年7月,今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终于再宣布将基本放款利率由5.31%调升至5.58%,中国央行的落后反应,期间似乎总是相当长。

“经济学人”认为,中国未采用傅利曼的理论,主要是中国还困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模糊地带,对于资金如何分配,价格仍扮演相对较小的角色。

目前中国还没有值得一提的公司债,而深圳及上海股市规模仍相当小且不健全,因此,多数的资金是由银行提供,且多数重要的银行还是国有,部分顾客能以较高的利率取得贷款,其余的则透过私人关系取得贷款,据估计,中国可能有3分之2的银行贷款是提供给国营事业。

此外,中国也受困于过度投资及未充分就业之间,随着借款取得容易且便宜,投资金额盲目地流入企业界,尤其是建筑、水泥及钢铁业等,中国当局必须阻止过度投资,但却无法承担经济快速降温的后果。

IMF预测 中国失业将恶化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 )估计,中国至少还有1.5亿的农民需要工作,在国营事业里则有1000万至1100万的过剩劳工,即使中国近年来维持高经济成长率,但IMF预测,中国的失业情况很可能会恶化。

“经济学人”进一步指出,中国的汇率政策也使得其困境更显复杂,自1995年以来,人民币一直是8.28元钉住1美元,普遍被认为是低估的,投机客因此不断累积人民币,在此情况下,如果要维持人民币的钉住美元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必须发行更多人民币以满足投机客的需求。

今年上半年,在外汇市场中,这样的需求就高达5360亿人民币(650亿美元 ),这提高了人民币的供给,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票券,以减少人民币的流通,不过,这种做法通常不会有效,因为中国央行的票券利率对商业银行不是非常有吸引力;以目前的情况看来,这次中国的升息,将会加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经济学人”也表示,由于太晚升息,之前中国当局必须以更直接的手段限制投资,包括提高银行的准备金需求;威吓投机客;以及缩减钢铁、水泥及汽车业的贷款等。

但这些手段仅让中国经济略微降温,今年第3季,中国的经济成长率是9.1%,低于第2季的9.6%,通货膨胀率则由今年8月的5.3%,略降至9月的5.2%。

黑市利率逾20% 可望下降

但是,中国当局采取的这些行政干预措施,也扭曲了市场机制,虽然信誉良好或是关系良好的企业,仍然可以找到筹资的方法,但多数企业却因此极端缺乏资金,黑市的借款利率已经喊到20%以上。

“经济学人”认为,中国当局似乎了解到之前采取的行政措施是不够的,因此才会宣布9年来的首度升息,虽然这只是1小步,但因中国同时解除了银行的放款利率限制,之前,银行放款利率不能超过央行基放利率的1.7倍,现在则可收取令他们满意的利率,这不仅可促使黑市调降20%的借款利率,也显示中国当局终于愿意让价格去决定资金分配,而非政治。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海外法人持续抛汇 新台币兑美元午盘升6.9分
中共升息  大陆台商资金成本升高
大陆升息  亚洲货币升幅不致太大
中国每年因抑郁症耗资三百亿人民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