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世代上网络 不上图书馆

网路资讯泛滥 内容真假难辨

标签:

【大纪元12月12日讯】(大纪元记者陈常鹏编译报导)“连上Google网站,输入关键字蒐寻资料,滚动视窗查看结果,点选、复制、贴上,报告便完成了!”现在美国学生们作研究时大多透过网络蒐寻资料之方式来完成。许多教职人员很担心这是他们采用的唯一方法,如果能尽量不上图书馆,他们很乐意采用简便的方式。

据《美联社》12月7日报道,目前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Tech)的艾美-布鲁克曼(Amy Bruckman)等教授,正要求其学生作研究时暂时放下电脑,查阅至少一本的参考书。她没料想到,竟有学生举手问道:“对不起!请问上那儿才能找到一本书呢?”

布鲁克曼与其它教职者正努力养成学生辨明真伪的能力。教授们与图书馆员表示,现在许多学生进大学时尚无这种判断力,但很多人到毕业时也没学会这些基本功。

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资讯学教授艾利克斯-哈拉维斯(Alex Halavais)表示,学生们已非常习惯于快速取得资讯。他说:“花一、二个小时来找资料,对他们来说有如天方夜谭。”

威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有一项针对研究习惯的调查,其结果发现该校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学生中只有低于2%的人会使用非互联网的资料来源来回答所有的问题。而且许多学生都不知多方寻找资料来源。例如,当被问列出微软公司的几项顶级创新产品时,63%的学生只晓得上微软的网站查阅。

目前线上商业讯息的影响也是个引人关注的问题点。有些蒐寻引擎刊登广告,并收费以将网站列入其栏目中,刊登的内容因价而异,对其内容并不管制。

另一种网络上潜藏的地雷是合作式的资讯组合(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assembly)。如许多民间网站刊登的期刊与维基百科(Wikipedia)等委员会型式编写的百科全书,其作者多无法提出资格证明。然而,许多网络用户却相信这类集体搜集的资源会比单人维护的网站来得准确。

在某些方面来说,多样化的资讯是健康的。“资讯时代的社交生活(he Social Life of Information)”作者之一保罗-杜古依德(Paul Duguid)指出,现在大部分美国的学校已无法再逃避单一观点的问题。

例如,南德州法学院(The South Texas College of Law)教授翠西-马高(Tracy McGaugh)授课时便面临挑战,因为她的学生很快可发现同类教材其他教授的教法。

学生们若相信了只有部分正确性的资讯来源,其负面影响值得关切。当资讯的准确性攸关生命与财产时,便不容忽视。2000年新墨西哥州洛塞勒摩斯(Los Alamos)一场大火烧毁400多个家园,便是肇因于使用了错误的网络线上资讯。

较有判断力的成人也有被骗的时候。乔治亚理工学院柯林-帕兹(Colin Potts)教授说他收到一封电子邮件照片,说明为1954年所预测2004年家用电脑的长相,看起来像飞机驾驶舱般庞大还带着方向盘。他说:“我觉它很滑稽,便把它存档起来,打算作为下学期技术预测问题的教材。”当他传给同仁参考后,才得知该照片是捏造的。

许多较年长的网络用户都熟悉,一般书籍与报章都会经过编审的程序,他们也以为网站上的资讯理当通过这程序。但是,许多网站是年青人架设的,有无经过编审他们最清楚。

网络资讯为通讯方式带来了革命性效应,但对其质量的管制与调适是现在仍须面临的挑战。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美国最高法院审理网路卖酒争议案件
家庭网路闸道器进军家庭网路市场
网路下载香味  日本开发成功
前中情局长对网路恐怖攻击提出警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