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会选举后政治势力重整政府面对压力

标签:

【大纪元9月1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张谦香港特稿)香港立法会选举过后,外界最为关注的是立法会各政党之间政治势力的对比,和它对政府、行政长官董建华施政所构成的压力有多大。舆论普遍认为,民主派在新一届立法会夺得二十五席,已足以对政府的施政构成压力。

在议会势力的分布上,港人一般喜欢以二分法来分析:民主派与亲中国大陆、亲政府派两者之间势力的消长。这次选举的结果是,整体上民主派的议席从上届的二十二席增加到二十五席;亲中派的力量则有所削减。

在选举前,民主派挟着去年“七一”五十万人上街游行的余威,曾一度把立法会的竞选口号订为:夺取过半数,瘫痪政府。对此,特别行政区政府是有所忧虑的。因为一旦民主派夺得过半数议席,就代表它完全有能力在民主殿堂内否决政府的提案。

不过,后来的民意支持率显示,民主派无法取得半数席次后,民主派把目标订定为二十六、七席,但是最终获得了二十五席。

民主派少了一、两席,问题主要发生在地方直选上。民主派原先希望地方直选能够取得二十至二十二席,但最终只有十八席;相反的,预期只能取得五席的功能组别选举,却获得七席。如果不是功能组别选举异军突起,恐怕民主派在这次选举只能原地踏步。

一般分析,民主派所以在地方直选上阴沟里翻船,并非得票下跌。相反,这次总投票人数有一百七十八万多人,民主派十八位议员获得一百一十万票,得票率超过六成;它们的对手亲中派只有六十多万票。问题发生在民主派候选人在每个选区中分成几组人参选,原先希望以配票方式取得各选区最多的席次,但显然配票不成功,反而让亲中候选人在香港岛和新界东的选区获得额外的两席。

另外,亲中派得票数目上升,也是意料之外。

整体而言,舆论普遍认为,民主派在新一届立法会夺得二十五席,已足以对政府施政构成压力。

岭南大学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广表示,泛民主派已形成协同势力,二十五席形成了一个平台,假如其他关键少数向民主派靠拢,就严重威胁政府议案的通过。在民生议题上,政府的基础尤为薄弱;只要少数几位议员投票时支持民主派,就会对政府造成压力。

至于政党力量的分布,本届议会呈现很大的变化。立法会历来第一大党是民主党,由于它当选议员数目下跌,现已沦为第三;亲中或亲政府的民主建港联盟和自由党,意外地分别成为议会的第一和第二大党。

原先一直不被看好的亲中派民主建港联盟,从上届的十席增加到十二席,取代民主党成为立法会第一大党;原先被预测可能晋身第一大党的自由党,从原有的八席增加到十席,排名第二;民主党则从上届的十一席减少至九席,位居第三。

民建联所以晋身第一大党,主要是地方直选意外地获得两席,和在直选中整体得票率比二零零零年增加了百分之十六,得票总数是四十五万四千多张,占总投票率的百分之二十五点七;而民主党的得票总数是四十五万七千多张。

一些学者专家指出,整体而言,民主派与亲中派各有得失。在全部的议席上,民主派增加了三席,加强了它在监督和推动民主诉求的力量。

另外,民主派阵营中一些较激进的人士如“四五行动”的梁国雄和电台节目主持人郑经翰的晋身议会,势必为议会的问政方式带来挑战;而选民支持他们,也显示出,社会上一股不满的力量企图借着他们冲击北京和特区政府。

一九八五年起就雄霸立法会(当时称立法局)的民主党,这次沦落为第三大党;而亲中的民建联却首次执掌牛耳。无论从政党本身或本地政治力量演变的过程来看,它潜藏着一定的意义。

本抬举中,民主派和亲中派各有得失。虽然民主派席次未如理想,行政长官董建华勉强可以维持行政主导优势,但面临二十五席的掣肘,加上得票率高达六成的反对民意,政府和董建华今后恐怕所面对的政治压力将有增无减。事实上,在选举结束后,已经有人提出董建华应否邀请民主派议员加入香港最高决策机构行政会议中,以维持政府施政的稳定性。这说明选举过后,特区政府的施政仍然面临对抗,政府甚至北京方面都应该要重新思考它与民主派的关系。

相关新闻
港选举揭晓 泛民主派25席 “长毛”当选
被双规老总仍当人大代表
香港立法会选举结果揭晓
香港立法会选举 亲政府派获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