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国界医生谈海啸救灾经历

人气 32
标签:

【大纪元2月15日讯】(亚洲时报记者林绮慧2月14日撰文 谭建中摄影)印度洋地震海啸发生已个多月,曾到印尼阿齐市参与救援行动的谢梓华医生近日回到香港,与亚洲时报在线记者讲述当地情况、分享经历。

记者(记)、谢梓华医生(谢)

记:这次救援工作,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谢:因为是突发事件,当地政府在各方面协调工作较混乱,令资源分配上有重叠情况,造成浪费。加上印尼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直升机不多,运送物资有困难,这些地区虽然灾情最严重,但因交通问题,令他们初期所获得的医疗、粮食资源都较少。

当到达阿齐市,协调工作混乱,所以到达当地时,各人都要主动去寻找可发挥自己所长的工作帮手,例如工程师要主动到村落,看哪些地方需要帮助,为他们装设一些简单的净化食水设备,防止居民因饮用被污染食水而引发传染病爆发。


记:到达当地时,情况是甚样?现在的情况又是怎样?

谢:我到达当地,已经是地震后的10日,在地震海啸中严重受伤的患者大都已被救治或已死亡,所以在当地我主要是处理一些较轻伤的病者,和医治感染疾病的患者,例如因伤口处理不当而发炎的人。

另外,难民聚居的难民营卫生条件较差,加上多人聚居,肠胃病、呼吸病、皮肤病等传染病便容易随之而起。天灾过后,从了要分秒必争地抢救伤者外,还要即时开始做预防传染病爆发工作。灾区由于卫生环境较差,很容易会爆发疫症,例如霍乱、疟疾。幸好的是,直至现时为止,当地只有肠胃病、呼吸病等较轻微的传染病发生,并未有疟疾、霍乱爆发。当地儿童接受德国麻疹疫苗比例较低,所以无国界医生特别为当地15岁以下儿童注射疫苗,以防疫症爆发。

记:处理这些灾后救援工作,在这段时间内,要经常面对病人死亡的冲击,医护人员也是人,面对这些压力又如何处理?

谢:这次病人死亡所带来的冲击,的确较以往频繁,医生、护士们的心情当然会受影响,但大家会互相倾诉来舒缓情绪和压力。医生们一定要学懂自己调适情绪,不可只想着死去的人,要多想一些仍然生存、需要自己救援帮助的人。


记:这次救援行动中,令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谢:自己感受最深的会是,阿齐市大部分建筑在海啸过后,已变成颓垣败瓦,当时只是试想一下当地海啸发生时,有两层楼高的巨浪从三、四呎外的大海涌来,这样的景像即使只是想像,已令人感到很吃惊。

这次天灾虽造成大量人命伤亡,但亦可看到人类互相帮助的美好一面。在工作中心,有不同国籍的自愿人士,在短时间内,从世界各地,暂时放下自己的工作,齐集在一起,发挥各人所长帮助有需要的人。

记:在这次地震海啸灾难中,世界各地的人民、组织、政府都愿意施予援手,但对参与这些自愿工作的支持是否足够?

谢:在外国,政府和私营机构对人民和员工参与自愿工作是较为支持,例如有法例保障员工,在完成自愿工作后,仍可返回工作岗位工作。香港在这方面的支持不如外国,一般自愿工作可给予的工资不多,而香港生活水平较高,所以香港有心参与自愿工作的人多,但真正有能力的人少。

另外,公司和同事的配合亦很重要,以自己为例,因为是私人执业医生,工作安排上灵活度较高,像今次突发事件,只要与合伙人沟通协调后,便可以即时出发。但在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由于轮班时间表、人手已有所安排,若要临时变更,需要多方面协调,重新发配人手。

参加自愿工作后,更明白只有心是无用的,还要有能力,所以要不时增进自己知识,才能帮助他人,例如在一些落后地区生活,便要因应当地环境、文化等,学习当地的生活知识。

谢梓华医生1995年自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曾在公营医院工作,2003年修读半年有关爱滋病课程,曾参与无国界医生在印尼的爱滋病医疗计划一年。(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海啸赈灾总额 布什拟增至九亿五千万美元
南亚震威 数位重现
休斯顿越南社区组织步行活动
印尼“海啸灾民”集体食物中毒  两百人送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