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三:“六四”──一个无法沉淀的历史事件

梁言三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6月3日讯】又是一年“六四”将至。八九“六四”运动以青年学生追求民主为始,到后来,几乎遍及中国的每一个大中城市、全国所有的高等院校、将近一半的中等专科学校,一部分大中城市的工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极少部分的农村地区。上千万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运动。其参与人数之众、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堪称世界民运史上的壮观。“六四”终于赤裸裸的屠杀,在全世界所有民主国家和人民的一致谴责声中落下帷幕。从此,“六四”不仅是“六四”遇难者的忌日,也是当局的忌日。十六年来,“六四”的幽灵总是在中国大地上游荡,“六四”成为当局一个难解的心结、一个忌讳,封锁新闻、控制媒体、曲解历史、打击异议,不允许人们提及、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的鸵鸟式的反应,被说成是“不想让人产生不现实的暇想”。据说“六四”事件早有定论, “不争论”是当局一贯的伎俩,胆怯的当局又哪敢争论?

当年,游行、请愿、下跪、罢课、罢教、绝食,似乎是对当局一次次的棒喝,当局以屠杀表达了它的“顿悟”。“六四”过后的十六年里,总有人在不断地反思:屠杀是不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五月底、六月初就撤出广场,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冤死。但已经定格的历史是无法去“如果”了,天真的人们本以为可以讨回一点点公道,本以为当局不会逾越过人性的底线。实际上,当一个腐败的特权阶层借着“改革的春风”开始发育、成长、壮大时,就注定了“风波”迟早是要发生的。是的,“风波”的发生是必然的,屠杀则肯定不是必然的。不过,十六年后的今天再来看“六四”,它似乎又成了历史的一次难以逃脱的劫数,人们从此知道,现时的政府在处理类似的“风波”时可以走多远。所谓“图穷而匕现”, 众目睽睽下的屠杀,是理亏词穷后的最后的手段,也是最拙劣的手段,显示了一个披着“民主”羊皮的极权对真正民主自由的恐惧,也同时展示了当局对处理危机的无能。虽然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当用武装到牙齿的军队对付手无寸铁的“暴徒”时,当坚硬的坦克对年轻的血肉之躯取得“胜利”后,这样的 “胜利”多少显得有些卑鄙和无耻吧。用淋漓的青春的鲜血去书写这样“壮烈的胜利史记”,“胜利”了的刽子手们的手是否也发抖了?当年“镇压反革命暴乱”是那样牵强附会,以致于后来改口说是“一场政治风波”和主要当事人忙着撇清责任时,又让人多少看出了不少的心虚。历史的审判是无法逃避的,“六四”的是非并非不争论就能蒙混于史的,历史自会有公断。

“六四”事件向世人昭示了这是一个要靠向平民开枪、要靠不断抓异见者才能维持稳定的政府,当局成了“人民政府”这个神话的终结者。人们虽惊悸于当局瞬间的狰狞面目,但善良的人们还寄希于当局对“六四”进行所谓的“平反”。其实,历史是不在乎这种廉价的“平反”的, “六四”自有它里程碑式的意义。有人发现它和一百年前的戊戌变法是那样相似,这个古老的国家又一次错过了注入民主这个新鲜血液的良机。对民主和自由的百年追求,虽然总是不得其门而入,但在八九的那个春夏之交,这场自主的、自发的、无序的运动,却成了中国历史上要求民主自由的一次震撼人心的呐喊。没有人知道二十世纪末的“慈禧太后”邓小平在屠杀过后有过怎样的想法,九二南巡讲话曾被看作是对“六四信念”某种程度上的妥协。然而,就算是一种妥协,难道一定要让一群年轻的孩子和无辜公民付出生命的代价么?十六年后的今天,再来看南巡讲话的实际效应,不过是特权阶级在“改革”的大旗下对平民和国有资源进行了一场淋漓畅快地掠夺而已。屠杀达到预期的目的,轰轰烈烈的民主运动在中国嘎然而止,特权阶级从此可以“稳定”而又肆无忌惮地进入他们的“盛世”。

十六年过去了,至今不对“六四”这样重大的事件进行认真反省,不光是当局的厚颜无耻、也是这个民族的悲哀。“六四”的教训又是惨痛的。民主不似到超市去挑三拣四,民主不可能一夜而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民主是一个过程,它的的历程从来就是艰辛的。十六年过去了,当年开明的领导人赵紫阳被软禁到死,“六四”最大的受惠者江泽民也谢幕而去。让当局感到恼羞的是,尽管历经沧桑,“六四”总是若隐若现,民众的记忆是无法收购的。又是一个春夏之交,在这个多事之季,又有人走上了街头,不过这次的茅头指向了日本人。当局开始纵容、然后控制、最后打击,当局深知,“六四”的火种并没有在许多人心中熄灭,悄有不慎,反日的火苗会点燃另一个“六四”之火;在这个多事之季,连、宋来了,在党魁们政治交易下,当局期待着让一个世纪几代人的民主梦想沉淀到被遗忘的角落中去。

可记否,当年“反官倒,反腐败,争民主”的口号席卷中国大地!又怎敢忘记当年的“集会、静坐、呐喊、坦克闯城、火光、混乱、枪的轻烟、哀鸿遍野……”让人们记住“六四”吧,随着“六四”而后的是东欧共产主义制度的崩溃以及苏联的解体,它们无疑都是二十世纪世界民主运动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事件。“六四”令人刻骨铭心、永难事过情迁,无论当局怎样隐瞒和欺骗,无论怎样煞费苦心地要抽取这历史的片断,都是徒劳的。历史是无法挖断的,希望以后的历史访客们绕过“六四”,无异于掩耳盗铃。

(二零零五年五月二十三日)

──转载自《议报》第200期 http://www.chinaeweekly.com(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为信念从没退后?
【名家专栏】你的口罩为什么是中国制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