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广:从上访到请愿、示威

感触群体上访之三

孙文广

标签:

【大纪元7月12日讯】最近我发表了有关上访的文章,在海外定居的朋友看到后,给我打电话,问道:为什么要提“上访”?他说,在国外,市民和政府官员是平等的,并不是“上”和“下”的关系,在国会和政府驻地,经常有示威,三五个人也举着牌子去抗议,表达要求。

这位朋友到国外定居多年,对现在国内的政治状况、体制已经很陌生了。

*中国的民意表达途径**

现在的中国民间,苦楚沉淀太久,民怨积累太深,缺少表达途径和代言人。

在自由社会,民意可以通过选举议员,到议会去表达,这是间接表达。民意的直接表达形式是:请愿、游行、示威。但是现在的中国,这两种渠道都被堵死了,官方指定的“人民代表”,并不代表民意,民间的游行、示威,被封杀在申请中;而且常被扣上“非法游行”的帽子,组织者还会锒铛入狱。在这种状态下,民意寻找渲泄, “上访”是一条可行之路,于是到各级政府,上访的人络绎不绝,到北京上访的人成千上万。据两院院士周干峙说:但只为了农民耕地被占用,到建设部上访者,在03年就有3929批, 04年8月前就有四千多批。(瞭望2004年第51期)

修订的《信访条例》今年5月1日实施。开始官方大力宣传,各省态度有些改善,到北京上访人员一度减少,但实质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到了六月底,到北京上访的人又开始增加。看来如果不在根本上有所改变,不开放示威游行自由 ,则上访仍是挡不住的潮流。

*“上访”有中国特色**

现在中国,当很多人的权益受到损害,在议论已经达到沸腾的时候,人们首先会想到用什么行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呢?除了联署签名信之外,有些人会想到“上访”。如果谁说要去游行示威,大家会离他远远的,因为那意味着“闹事”、“敌对势力策划”、“动乱”、“暴动”。谁愿意为了一些切身利益而去冒那么大的风险?比如,要被领导刁难,被传唤,甚至被抓。

“上访”就是国务院的《信访条例》中所说的“走访”。根据该条例,上访者,可以到政府机关去申述,批评和揭发,去维护自己的权利与合法利益。《 条例》中没有说“上访”也要经过公安机关批准。于是部分受害者就选择了这条相对比较安全的路子,这就是上访的由来。

*低姿态的上访**

“上访”这个名词是民间的创造, “上访”一词包含了受害者的低姿态,只是申述、诉苦、诉冤。 “上访”采用的中国早已有之的“哀兵战术”,有利于各方面的同情。其中包含承认中共是中国在“上”的领导者,包括把各级行政机关认为是自己的“上级”,“上访”也包含着你是“上”,我是“下”的谦卑姿态,即我承认您的领导,服从您领导,只是有些人做了错事,我们希望改正,只是有些政策错了希望改一下。“上访”还包含了理性、和平、非暴力的内容,我们只是想到有关的机关去访问,去对话,去讨个说法,去见某个高级领导一面,哪怕听他讲两句也可以,不耽误他太多时间,丝毫没有敌意,如果领导没有空,我们可以等一等。如果对这样的上访,当局也要打压,那当然会引起更大的民愤。

*上访的串联、交流、议论**

我自己有过多次上访的经历。1982年我为要求平反,到山东省高级法院、济南中法上访(我曾因 “反革命罪”冤狱七年)。结果在1982年底,得到平反,返回山东大学。

第二次上访是在九十年代末,为山东省关闭“产权交易所”,组织二十余人到山东人大多次上访。后来股票持有者利益得到一些照顾,股票也有了交换的去处,部分股票还能到上海、深圳上市、增值。

第三次上访是04年为山大分房事,组织约40人到省委上访,结果教工权益受到一定的尊重。

这三次上访都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根据我个人所见,“群体上访”先要串联,还要交流、汇集。现在各级政府,为了避免上访者在大街上聚集,都在远离大街之处设立接待处,因为上访人多,等候的地方都比较宽敞,山东省委的接待室,能容纳上百人。在这些地方人们可以交流见闻、经验和宣讲有关文件,也可以聚谈发表议论,山大教授去省委上访,等了一个上午,有的教授借机和来访农民交谈,结果了解到不少农村的情况,这也是一大收获。李昌玉老师还写了一篇“教授上访记”,网上发表。

*群体上访也是请愿、示威**

上访特别是群体上访,实际上是一种请愿或示威活动,公民用这种活动表达诉求。现在的群体上访可以十几人,几十人,甚至上千,上万的人,有的声势很大,有的排成很长的队,穿过一条条的马路,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示威”,是向政府施加压力。

这种群体上访,自然会引来很多观望者,询问者。而且上访的人也乐与介绍他们上访的根由,从而起到的宣示作用,作为一种民意的直接表达形式,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示威和游行。

今天在我国, “集会游行示威法”对游行示威做出了极其严格的限制,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对利用职权故意阻碍游行示威者,没有做出明确的处罚规定,使得公众履行宪法规定的自由权利时,缺少有效的保障。

从1949开始,到至今的五十多年,民间自发的请愿、示威、游行极其罕见。

*民国时期的请愿**

相反,在1949年之前的民国时期,民众自发的的请愿、示威活动却是层出不穷。有些大型全国性的请愿活动,动辄几万人,甚至代表几十万人。为了听取民众的呼声,民国政府的很多高官,包括蒋介石在内,都出面接见请愿的民众代表。

这次去山东省委上访,在路上与一位78岁的老教授同行,他给我介绍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前闻名全国的“盐帮”请愿活动,代表民众数十几万人,在那之前,中国的盐业几乎都是水运,运盐业是一大行业,并且分化出十几个盐帮,他们分管各地的食盐运输,每个盐帮不但有庞大的船队,还有人数众多的工人。后来民国政府,根据中国的铁路运输已经兴起,拟改食盐水运为铁路运输;这样的改革可以降低成本,加快运输速度,改革是件好事,但其结果,却使几十万原来运盐的职工,面临失业。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全国的“盐帮”举行了请愿活动,声势浩大,震动国内外。民国政府,对这种大型的请愿活动,采取了柔性的处理。由财政部长孔祥熙出面与“盐帮”代表进行谈判。经过讨价还价,最后答成妥协,全国食盐的运输由水运和铁路运输各占一部分,从而平息了风波。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共产党的势力日益壮大,为了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在国统区,采取多种方法渗透到学校,工厂以及文化事业之中。中共利用请愿活动,以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为名,推动各种名堂声势不小的请愿活动,面对这样的复杂局面,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民国政府,也不是简单地压制;当然更没有开枪。而是采取了疏导的方式。

这和1949年后,中共镇压公民的自发请愿示威相比,有极大的差别,六四镇压就是最好地说明。

*司法程序难以代替上访**

有人说,上访旷日持久,耗人钱财,成本太高,不如强化司法,引导人们循司法途径,解决问题。其实有些问题是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如政府不当的征用农民耕地,侵害农民权益,这类问题,涉及国家 的政策、法令。涉及各级政府责任,这些问题很难通过司法程序解决,更何况当前中国的司法还没有独立,中国的各级司法机关,不但效率很低,而且都在党的政法委统一领导之下,民告官,胜者寥寥。

中国现在,被压抑的民意,正需要寻找直接表达的形式,公民请愿、集会、游行、示威宪法权利迫切需要兑现,在这样的时刻“群体上访”是不该转入司法程序的。

*两种上访无用论**

对待民众的上访,有两种无用论,一种无用论来自基层。当你提出用上访维护自己权益时,有人说“没有用”,理由是:大事由上面的官员们决定,他们有一定之规,胳膊拧不过大腿,去上访他们根本不听。按这些人的观点,公民权益受到伤害,只能听天由命。

另一种无用论的观点,是来自国内的激进者,和海外某些人,他们说,中国根本问题是体制,是制度,这些问题不改,上访有什么用?

我想这两种无用论,都不利于中国的改进。中国的自由化、民主化,除了理论探讨,主义争论之外,还要有众多普通小民的参与,在当前,申请示威游行根本不可能的情况下,“联名信”“群体上访”就是很有价值的活动。

你看香港的“二十三条立法”,要把“颠覆罪”列入立法之中,多少人写文章,发表演说,都不能打动香港和北京当局,但是2003年7月1日,香港五十万人上街反对;结果“二十三条立法”嘎然而止。这就是众多小民参与,积小成多,集腋成裘,最后成了大事。

现在的“上访”,虽然不那么高雅,不那么彻底,但却是我国当前民意直接表达的一种最广泛的行动,这种行动也许多少年后看起来是那么幼稚,但这在当前,是一种起步,一种过渡,一种锻练,就像小孩子,学会走路之前,在地上爬行一样,应该多给一些鼓励,而不要过多的指责。

*万源事件和群体上访**

不久前发生的四川万源的群体上访事件,震动国内外。在这次事件中,最多时聚集了约五万农民,到政府去群体上访。这次活动,主要是针对当地修建水电站,征用土地,安置不当而提出抗议。这一事件后来惊动了四川省政府,省长亲自到万源处理问题。结果被群众包围,一度不得脱身。最后惊动了北京当局,终于宣布暂停水电站修建,使得群众上访得到了积极的结果。这次事件的发展也证明了,当群体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群体的上访,请愿示威,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

近年来各地因为不当征用农民土地,侵害当地农民权益,已成为农民上访的重要主题。怎样保护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权益,万源事件的发展也可以看到群体上访是一个重要途径。请问,通过司法途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通过逐级反映情况,通过写签名信,能解决问题吗?看来是在这些方式都不解决问题之后,人们终于用群体上访,用请愿和示威的方式制止了万源侵害农民权益的不当征地活动。万源事件也发生了一些暴力事件,但这些暴力事件不能完全怪罪于上访农民,如果他们上访的理由是完全正确的,那么对引发暴力事件的有关当局,也该追究诱发暴力的责任。

*上访何日走出历史?**

群体上访是在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民意表达形式。“群体上访”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政府的某些行为、政策的反对意见,是为了维护捍卫群体的权益。群体上访原本该是民众的请愿,示威活动,只是因为当前中国还缺少这些请愿和示威的自由,所以就出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群体上访”现象。因为中国当前损害群众权益的现象决策还很多,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群体上访”的现象不会减少,人们仍然会用这种相对比较安全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向。

“群体上访”表面上看是在追求一部分人的权益,特别是合理经济权益,但是从长远来看,从深层意义来看“群体上访”,是在呼唤着一个自由的民主的社会,是在呼唤着民众请愿的自由,游行示威的自由。将来这些自由在中国大地上得以实现,我想“上访”一词也就自然地消失在自由民主的海洋之中。

对一些坚持极权体制的人,一些维护既得利益的人,他们把示威、游行,看作洪水猛兽,极力打压上访,而有意推动中国自由化的人们,却应该对上访,特别是对“群体上访”,抱支持的态度。

通过上访,民众能够更近的观察政府,接触官员,从而提高上访者对现政权的认识。一部分人会由只关心经济利益,逐步转向追求自身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继而要求政治改革。

2005年7月10日于山东大学(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孙文广:论恐惧与自由
孙文广:问候李洪宽   问候大参考
孙文广:站岗与牛棚
孙文广、牟传珩等:言论自由、言者无罪——简评张林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