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亚太格局:俄中关系演变

人气 13
标签:

【大纪元9月1日讯】(美国之音记者:白桦2005年9月1日莫斯科报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个主要遗产是,在苏联的积极帮助下,共产党在中国内战中夺取政权,因此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国和苏联的关系经历了50年代的盟友时期,以及60,70年代的交恶和武装冲突。两国关系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逐步恢复正常。

二次大战结束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苏俄在亚洲地区的对外政策也随着中苏关系的起伏变动而不断变化。

*斯大林曾承诺支持将介石*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二次大战结束之际,苏联同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国政府立刻签订了著名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承诺,苏联将会竭尽全力支持和帮助中国实现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国统一。苏联还承认国民党政府是唯一合法的中国政府,苏联在各个领域的支持和援助都将仅提供给当时的国民党政府。

但尽管如此,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1945年之后,苏联一方面通过外交手段竭力限制美国当时在中国的影响,另一方面,苏联也采取各种不同方式对中国共产党大规模提供帮助。在苏联军队的协助和配合下,中国共产党迅速夺取当时中国最发达富裕的东北地区。

苏联汉学家都认为,没有苏联的帮助,很难说共产党能在中国内战中获胜夺取政权。但苏俄的一些研究资料特别注意到,中国大陆的官方宣传有意降低苏联在中国内战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中苏同盟对抗西方付出代价*

中共夺取政权之后,立刻同苏联结成同盟,在冷战中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不过双方也为此付出了不同的代价。

对于中苏关系恶化,俄罗斯学术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研究结果,至今观点无法完全统一。俄罗斯远东研究所所长米赫耶夫分析说:“在斯大林时期,毛泽东玩弄苏联牌,一方面想获得苏联的援助,但另一方面却没有准备好必须接受斯大林对中国施加影响。在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这种局面,因此造成中苏关系变坏。”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杰柳辛曾经是苏联真理报50年代驻中国记者,他认为,斯大林的无赖行为对中苏关系产生了主要的负面影响。杰柳辛说:“首先,斯大林认为,他是最主要的,毛泽东必须要服从他,承认他的领导。其次,斯大林还试图让中国人更昂贵地来支付苏联的援助,另外斯大林还想使新疆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所有这些都使中国非常不满。”

杰柳辛说,赫鲁晓夫后来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但赫鲁晓夫缺乏文化素养,这使他同毛的私人关系并不融洽。

中共建政后的主要目标,是维持政权,生存下去。而苏联当时已经成为超级大国。苏联当时的目标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因此在50年代调整对外交政策,同美国缓和关系,创造和平局面,避免世界大战爆发。正因为中苏两国当时在世界上所处在的地位不同,国际影响力不同,促使双方国家利益不能吻合,所以决定了中苏蜜月关系只能是临时性的。

*意识形态无法维持同盟关系*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研究员拉林认为,光靠意识形态不足以使中苏两国维持长久性的同盟关系。他说:“最先近的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社会发展模式最终还都是掌握在冷战中另外一个阵营,也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中。”

拉林说,中国在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时,首先走苏联式的道路,在绕了很大的弯路后,中国最终选择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苏联在冷战中失败,后来同中国一样也选择了市场经济道路,但苏联比中国觉悟得更晚,因此比中国支付了更多的代价。

在二次大战结束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苏联对亚洲的政策也随着中苏关系的起伏变化而不断改变。在中苏爆发武装冲突以及后来中美逐渐恢复关系之后,苏联加强了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存在。在苏联解体前夕,苏联通过同中国和韩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缓解了当时东北亚地区的紧张气氛。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所长米赫耶夫认为,现阶段中国正在取代韩国和日本,成为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最大的经济贸易伙伴。他说:“在普京时代,这或许可能是想依靠石油从经济上致富,莫斯科比过去更加关注东北亚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更加参预该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同时更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

*中俄互不信任根深蒂固*

不过分析二次大战结束后半个世纪中苏、中俄关系的历史可以看出,两国关系中互不信任的基础仍然十分牢固。俄罗斯一名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说,虽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俄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正在改善,但不少俄国人仍然认为中国好斗、有侵略性。

在苏联和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国在二次大战中所扮演的角色几乎只字不题。所以在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绝大多数俄国人甚至不知道中国曾经是反法西斯同盟中的重要一员。

相关新闻
俄媒体称 俄中关系上升到新水准
白宫发言人谈俄中关系和中国主办奥运会等问题
2002年12月1日 简要新闻
普京北大演讲谈俄美俄中关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