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石板古道(码头古道).古城旧址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23
标签:

大溪地区拥有十几条历史古道,其中,占位于和平老街底的“石板古道”,是最容易亲近的一条古道,它也是最短的一条古道,全长只有几十公尺而已。虽然简短,却依然维持着昔日的旧貌,古道以石板铺成,所以被称为“石板古道”。古道的石材取之于大汉溪。

以大汉溪的溪石铺成的道路。


大溪早期对外交通以航运为主,石板古道联络大汉溪码头与和平老街,因此又称为“码头古道”。古道约建于晚清时代,当时的大嵙崁溪(大汉溪)桅樯林立,码头繁忙,大溪山区的米、茶及樟脑等物资,经由这条码头古道搬运至码头装载上船,运往下游的艋舺、大稻埕,经由沪尾,输往中国大陆及国外。这条短短的古道见证了大溪过往的荣华岁月。

古道口的“老街咖啡馆”是昔日的渡船售票处。


大汉溪航运全盛时期,“码头古道”喧嚣嚷扰,热闹繁忙。日据时代,大汉溪逐渐淤浅。大正十三年(1924年),桃园大圳完工后,引大汉溪上游溪水灌溉桃园台地,大汉溪水量更为减少;而台北、桃园间纵贯公路的完工,陆路运输兴起,大溪做为货物集散与转运的功能便跟着没落了,码头古道也从此走进了历史。

大溪桥


码头古道历经一百多年的岁月,仍然维持着石板路的旧貌,是相当幸运的际遇。而原本寂寥的的古道,随着大溪镇公所重建昔日的大溪吊桥后,又获得游客青睐。如今游客多停车于大汉溪西岸的停车场,然后走大溪桥进入大溪市区。

石阶超薄,以方便于挑夫行走。


过大溪桥后,可直上中正公园,或者沿着河滨步道,过“大庆洞”,再拾阶而上,走码头古道来到中正老街。码头古道成为大溪观光旅游动线的一环,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从大庆洞内望向石板古道。


新建造的大溪桥完工于民国九十三年(2004年),横跨大汉溪,两端桥头有巴洛克造型的建物,华丽典雅,桥身两侧桥面则装饰着小型的立面牌楼,充满巴洛克风,与和平老街的巴洛克街景风格可互相辉映。大溪桥一完工,便成了游客的新宠。

大溪桥上眺望大汉溪。


站在桥上俯瞰大汉溪谷,已不见百年前“崁津归帆”的美景,只能临风想像而已。

大溪和平老街是北台湾最有特色的一条老街,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特色,总是吸引游客伫足流连。我已多次来过大溪,这次前来,特别想探访大溪的古城旧址。我以前不知道老街附近有这么一个遗址。

大溪桥头的巴洛克建物。


后来读资料,才晓得大溪是“板桥林家”的发迹地。“林本源”庞大的家业就是在大溪建立起来的。一两百年前,林家在大溪老街附近建造了一座石头城堡,占地三甲,遗址就在大溪国小与运动公园的这块区域,如今“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仅剩一块纪念碑石而已。

林家古城遗址,已变成大溪运动公园


“板桥林家”曾是北台湾首富,与基隆颜家、雾峰林家、高雄陈家以及鹿港辜家,并称为台湾五大家族。其祖先林应寅,福建漳州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来台,定居于新庄,至第二代林平侯时,白手起家,成为富商。

嘉庆年间,新庄发生漳泉激烈械斗,林平侯于是举家迁往大溪,拓垦蛮荒,带动了大溪的繁荣与发展,林家事业蒸蒸日上,不断拓展,在桃园、台北、宜兰,拥有大片田产,而成为富甲一方的家族。

林平侯有五子,为国栋、国仁、国华、国英以及国芳,分别以“饮、水、本、思、源”为家号,其中国华的“本记”与国芳的“源记”后来共同迁回板桥营建大厝,以“林本源”为商号。在国华、国芳兄弟经营之下,“林本源”跨足米业、盐业、航运业、樟脑业及钱庄,并在各地购置田产,而成为北台湾第一大地主。

我的祖先于乾隆年间来台,经过辗转迁徙,最后落脚于台北市延吉街车层,当时承租了“林本源”三甲多的水田,赖此养活一族。而每年每甲地须缴纳六十五石的田租(一石=100台斤),负担重,所剩无几,生活仅能温饱而已。当时“林本源”一年的田租收入高达二十万石,为北台湾首富。

林国华之子林维源,更将林本源的家业发展至巅峰。林维源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发展政商关系,曾捐款兴建台北城,亦曾慷慨捐输50万两协助刘铭传处理清法战争的善后重建,因而被朝廷封为太常寺少卿,官居二品,并被授命为台湾团练大臣。台湾建省后,光绪十二年(1886年),刘铭传设“抚垦总局”于大溪,推荐林维源出任帮办抚垦大臣,兼管北路抚垦局。大溪的老街及码头在这此期间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林本源发祥之地”纪念碑


著名的板桥“林家花园”就是林维源的时代完成的,完工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台湾最大的私人园邸。次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惨败。隔年,中日签定马关条约,清廷割让台湾。消息传来时,台人群情激愤,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林维源担任议院议长。林维源拒绝出任,随即离台。五月,日军从盐寮登陆,“台湾民主国”瓦解,总统唐景崧、台湾团练团长丘逢甲等要员纷纷内渡。

“台湾民主国”草草短命而已,令后代有些学者颇为扼腕。我则从另一个角度省思,倘若“台湾民主国”当时能获得英法德等列强支持,幸运抗日成功,则历史将会如何发展?林维源若以台湾第一大地主的身份,出任国会议长,台湾能否有机会透过民主程序完成土地改革,使数十万户佃农翻身呢?历史际遇的幸与不幸,常有吊诡之处,如何解读,实属不易。

现在大溪街头游览图,已标示出古城遗址的位置,我很快地就来到了大溪运动公园。运动公园内的观众席,建造了一座中国式城门,楼高三层,正是古城的旧址。林平侯大约于道光初期(1820年代) 在此建立城堡,固然是漳泉械斗的阴影犹在,也是因为大溪紧临泰雅族的居地,所以有军事防御的需求。

林家在大溪的古城,最后毁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当时民众自组的义军从三峡至大溪沿线与日军激战。日军攻打大溪时,炮火将林家的城堡夷为了平地。

古碑被人涂鸦


我爬上阶梯,来到了城堡的三楼,这里竖立了一座石碑,成了林家古城遗址的唯一历史见证,石碑上头写着:“林本源发祥之地”。

夕阳余晖,照映古碑,今昔对照,如今的“林本源发祥之地”纪念碑显得境遇堪怜,石碑上有不少恶作剧的涂鸦,多是一些少年无聊之作,或许是出入运动公园的青少年所为。一座与大溪历史紧密结合的古碑,为何不能得到好好维护呢?石碑的背面则刻写着:“民国十七年五月建之”。

民国十七年,就是“昭和”三年,石碑上的“民国”两字是后来新刻的,两个字的底色有明显的涂抹痕迹。一旁则有民众对此回应,涂鸦写着:“狗屁去死”,一旁另有人写着:“说着真好”。

我猜想涂鸦者可能用错了数学定理。数学定理,负负相乘,可以得回正数;而人间事务,负负相“X”,结果负数只会愈来愈大。石碑本无辜,怎堪你涂我抹?

比起政治涂鸦的情绪性字眼,石碑上的爱情涂鸦至少可爱多了。我看见石碑正前方的栏杆上,有位女孩涂鸦写着:“陈冠勋我爱你 雅珺留”。我感动之余,也为雅珺感慨。俗话说:“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纱”雅珺何苦出此下策?这未必能获得世人的同情。但话说回来,这涂鸦或许并非雅珺所为,也有可能是冠勋或雅珺的同学恶作剧,或者是情敌故意陷害的,意在挑拨是非。

人间事,真象有时未必如我们所看到的表面那样,客观评论,谈何容易?

旅游日期:2006.02.21 (写于2006.02.26) 

行旅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CBC新闻总监:秉持专业 不处理八卦新闻
内湾线.合兴车站(爱情火车站)
台北信义区.虎山棱线步道(奉天宫步道)
台北信义区.南港山大崖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