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峡工程危害之四——破坏生态

张辉

人气 25
标签: ,

【大纪元6月5日讯】生态环境系统和库区段土地利用状况,破坏状况,污染状况,以及水库的管理和使用直接相关。

水库开始蓄水时,生态系统由原先的流水体系转化为静水体系。破坏了原有河流的生态连续体系(Rivercontinuum),使河流成为一系列连续分布但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Serial Discontinuity)。自然植被的破坏必将加重,森林和草地的面积会迅速减少,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紧接着就会出现水库淤积速度加快,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江的环境是几十万年或几百万年缓慢形成的生态系统,如果在十多年内发生剧烈的改变,很多生物都不可能适应。据统计,到2003年,众多水生生物、陆生植物受到三峡工程影响。

三峡又名“三园”即三峡植物园,三峡野生动物园和城市森林公园。

库区地处中亚热带北部地区,是中国植物区系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国第三纪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据《中国植物红皮书》记载,三峡库区有各类植物6000多种,其中珍稀植物47种,库区特有植物37种。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58属、560种。库区特有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荷叶铁线蕨,断续分布在东起万州区、西至石柱县西沱区沿江近100千米长,向两岸纵深3~5千米的狭长地带内,海拔高程局限于80~430米之间,但在海拔130~150米之间较为集中;蔬花水柏枝:仅分布在秭归、巴东、巫山县的长江两岸,海拔高程在160米上下幅度内;川明参:我国特有植物,夷陵区莲沱是野生种原产地,分布在海拔高程140米上下的页岩风化石缝中,野生种已极稀少;以及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珙桐、蓖子三尖杉等50多种将全部灭绝。三峡库区山大坡陡,地质地貌复杂,地表土层瘠薄,且多为石灰岩、紫色土与红壤土,保土保水能力极差,生态环境先天脆弱。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由五十年代的30%–50%下降到现在的10%,湖北省内的秭归、巴东、兴山、宜昌等四县森林履盖率损失更大。水土流失面积达35.2万平方公里,以秭归县为例,全县40万亩耕地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高达12万亩,占30%;全县坍山滑坡多达500多处,干旱、山洪、大风灾害年年都有。重庆所辖的库区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6万平方公里,其中强度流失占30%。更为严竣的现实是,这一地区有近百万移民需易地另求生活出路,有11座县城、114个集镇需搬迁重建,公路、码头等基础设施需复建重修。这就意味着三峡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需作一次调整。如果连续破坏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状况,那么,无论工程本身设计怎样先进,质量怎样可靠,可能在若卜年以后,不仅其综合效益会大打折扣,而且还会带来新毁灭性的后患。

大坝建成之后,流速、水温、河势、泥沙等等条件的变化从整体上改变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栖息环境、繁殖条件和饵料条件等等),从而导致自然鱼类种群的消失和产量的急剧下降。中华鲟,白暨豚滨临灭种。

鱼类的生存还取决于鱼类的组成和数量,以及产卵场和摄食场的水温和水位等因素。鱼类需要回游产卵。大坝对幼鱼向下回游的影响也极大。首先是幼鱼通过大坝时受到的机械性伤亡,每通过一个大坝,就有百分之十一的幼鱼死亡。虽然修建拦鱼屏可以降低鱼类的机械性损伤和死亡率,但却增加了鱼类的皮肤受伤率而使它们容易感染疾病,因此,这些鱼类总的死亡率并没有因而下降。其次,大坝增加了幼鱼向下回游的时间,初步估计约需原有时间的二点七倍。延迟回游不但增加了由于水中过饱和气所引起的死亡率,而且也增加了被其他鱼类和鸟类捕食的机会,以及长时间停留在低流量水库中所引起的疾病死亡率。研究表明,幼鱼在通过大坝前后被捕食的概率可达百分之九至百分之二十一。大坝的建成改变了鱼类的栖生环境,包括产卵场的丧失、鱼卵孵化环境的改变、以及水温、流速和氧气的急剧变化,这些变化使原来土生土长的鱼类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灭种。据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项目领导小组1987年发表的报告,三峡建成后长江中游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鲢鱼和□鱼)的繁殖将受到抑制。葛洲坝建成后,长江的四大家鱼的产卵量也大大减少,其产卵总量仅为六十年代的百分之十五,而且产卵成鱼的个体变小,群体结构已显着改变。

三峡大坝对中华鲟的生存环境构成了毁灭性影响。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属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是1.4亿年前和恐龙同时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称。它生在长江,长在大海,每年夏秋自长江口洄游至金沙江产卵繁殖,幼鱼长到15厘米左右重回东海、黄海。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自长江口洄游到金沙江的通道,中华鲟洄游至此即被阻隔在坝下江段。三峡大坝2003年6月蓄水、通航、发电后,使其下游中华鲟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发生一定程度障碍。

白暨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中。白暨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暨豚死亡增多。例如: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搁浅死亡6头;误进水闸1头。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查,长江中的白暨豚总头数已下降到200头以下,其中50%分布在湖北省石首县至武汉市上游江段,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或弯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区中。1997年11月4日~10日,由农业部组织,来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渔政工作者,分别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长江口,全长1600多千米的长江干流上,实施了规模最大的“长江中下游调查白暨豚行动计划”。经过7天的辛勤观测表明,白暨豚现存数量不容乐观,已不到100头。分布范围也大大缩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阳湖内,已难以见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时间里,白暨豚的数量锐减近100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专家们分析,使白暨豚锐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鱼类资源迅速减少,使白暨豚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愈来愈匮乏。

对于三峡生态,失去的将永远地失去,而未来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正如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李贵宝博士所说,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起来非常困难。

人类,自然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循环整体。破坏生态就是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命。人类不敬畏自然必然会付出致命的代价。@(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中国三峡仅两成污水经过处理
三峡库区仅两成污水经过处理
袁谷 : 文革四十周年与三峡大坝封顶中的“巧合”
【热点互动】三峡大坝建成看利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