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明:物价上涨心不慌的北京

田晓明

标签:

【大纪元11月14日讯】11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看望困难市民。这些人的生活状况如何?且看新华社记者的报导。

新华社记者的报导:

雨儿胡同16号是于文治、黄艳芳夫妇的家。院子里,政府花钱新铺的地面十分平整,刚刚整修的院落散发着古都特有的风韵。一进房间,温家宝亲切地询问患有脑血栓的黄艳芳的身体情况。

“治病花多少钱?”

“自己掏15%,可以报销85%。”

“总理,你后面就是煤改电的新暖气。”于文治告诉总理。

温家宝摸着电暖气高兴地说:“已经热了,太好了。”

“煤改电后,要花费多少?”总理问道。

“夜里低谷电,晚上10点到早上6点,每度电就掏一毛钱。”

“你们两个人的退休工资能照拿吗?”总理问。

“能,现在退休工资每月15号发,特别准。”

雨儿胡同22号的院子不大。窗台上,放着一排黄灿灿的柿子;墙根边,码着整整齐齐的白菜和大葱。房间里安装了电暖气,十分暖和。

“你一个月退休金有多少?”总理关心地问道。

“1,500元。不久前涨了200多元。”金树生老人回答说。

“最近吃得上肉吗?”总理又问。

“吃得上,鸡鸭鱼肉都吃得上。”

坐在总理对面的是42岁的王凤云。她失业后,被安置从事劳动协管工作,现在任社区劳动主任,每月有1,100元的收入。“我的生活不是很富裕,但很知足,特别是有了社保,觉得生活很踏实。”王凤云这样告诉总理。

43岁的楚秀英失业后,找到了工作,已经主动退保,正在上大学的孩子也拿到了40,00元的阳光助学金。总理十分关心她家的生活情况,他问:“最近价格上涨对你家有什么影响?”

“有,但不大。我现在有了工作,生活特别充实。虽然价格上涨了一些,但我的工资也上涨了一些。”

43岁的梅志才曾经夫妻双双失业,目前他已在政府出资购买的公益性岗位就业,全家享受差额低保,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里,孩子上学减免了学杂费,还参加了北京市的“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他说:“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我都享受到了。”他一一列举了低保、医保等五项政策。

“眼下物价高一点,你家的日常开销肯定会高一些,能承受吗?”总理接着问。

“还能承受。”

“家里能吃上肉吗?”总理问得十分仔细。

“能吃上。肉价涨了,政府对低保户每人每月又补助了20元。”

居民王崇实的儿子去年不幸患上了突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花了70多万元,借债30万元。今年孩子参加了“一老一小”医疗保险,一年最高可以报销17万元。听到这里,总理凝重的表情稍稍放轻了一些。居民赵鸿勃的女儿正在上中学,一个多月前患了坏死性淋巴结炎,住院20多天,花了10,000多元。“能够报销多少?”总理问。“我们孩子参加了医疗保险,这次报销了9,000多元。”

来自东交民巷小学的李江老师告诉总理,目前学生参加“一老一小”医疗保险的达到了100%,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孩子参加医保后,家长们都松了一口气,老师们的心里也放下了一块石头。听到这些,总理点了点头。

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什么还报喜不报忧?

从记者的报导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困难市民的情绪都不错,有的人对目前的生活还很知足。这就让人糊涂了,这些人的生活到底有没有困难?没困难的人才会情绪良好,有困难却情绪良好,这一定是极其特殊的人,这样的人怎么都让总理遇到了?

一个生活有困难的人,一定是需要帮助的人,在国家的最高行政首长面前,这些有困难的人为什么报喜不报忧?是有人事先安排他们报喜不报忧,还是他们报忧了,但记者没把他们的话记录下来?也许是他们觉得说了也没有用处,所以干脆就不报忧了。

如果是有人事先安排他们报喜不报忧,那这些控制人们言论的人就是欺上瞒下的小人;如果这些控制言论的人是政府官员,那这些官员就是不合格的。如果人们报忧了,但记者没把他们的话记录下来,那这些记者根本就不适合做记者了。如果他们觉得说了也没有用处,所以干脆就不报忧了,那么出现这种状况就意味着人们对政府的能力有一定的怀疑。

中国的事情确实古怪,官员和记者总是能把让人谈虎色变的物价上涨弄得跟没事似的,总理和市民喜笑颜开地谈论著物价上涨,不了解内情的人还以为他们在谈论工资上涨呢。人们看了这样的新闻,也许还会夸奖政府工作干得不错呢;如果那些白天在菜市场里为买菜多掏了两块钱的夫人、先生们真的有了那样的夸奖,那么这种中国人的心智一定是出了问题。中国的舆论导向真的能把人的心智弄出问题。

转自《民主论坛》(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田晓明:探讨物价上涨时期的政府作为
田晓明:非法治社会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滑坡
田晓明:中国人不能这样使用互联网
田晓明:清场清到了股市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