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汪信效应扩大 京警阻民众悼包遵信

人气 8

【大纪元11月9日讯】(大纪元记者古清儿综合报导) 10月22日,安徽省政协常委汪兆钧发表的公开信引发海内外各界的关注和响应。 11月3日,中国著名的自由主义理论家包遵信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在京举行,当天有 200多位亲友和知识界人士为他送行,2日警方开始控制参加的人员,怕当天发生突发政治事件。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者表示,包遵信先生的追悼会是当局默许操办的,突然在2日开始阻止朋友参加,据说是汪兆钧公开信的效应,怕当天发生突发政治事件。


2007年11月3日,北京,在包遵信的灵柩抬到殡仪馆的火葬场后,包遵信的家人捧着他的遗照。(FREDERIC J. BROWN/AFP/Getty Images)


著名学者包遵信告别式 警察阻止

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者、中国独立知识份子的杰出代表包遵信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07年 10月28日18时在北京逝世,享年 70岁。11月3日,他的生前好友有 200多人参加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但有很多朋友遭到北京警察拦截,无法前来。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的江棋生、莫少平、王力雄、唯色、李海、胡佳夫妇、齐志勇、贾建英、刘凤钢﹑张先玲﹑薛野、王美茹﹑刘京生﹑李和平﹑余世存﹑刘荻、张先玲、浦志强、刘军宁、曹思源、陈子明夫妇、刘苏里等等被阻拦或在现场被押走,蒲志强、俞梅荪则被带到派出所扣押。

据参加追悼会的目击者表示,虽然当天现场没有一个穿制服的警察,但东郊殡仪馆周围的便衣约有上百人在严密监控,许多汽车内的警察用电话指挥,现场气氛很紧张。也有不少便衣乔装成工作人员在场内监视。

包遵信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一位重要的带头人,他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向读者大量输送与中国社会已经隔绝了几十年的西方先进思想。该丛书深受广大青年的喜爱,影响很大,改变了一代青年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

据悉,包遵信的丧礼和告别仪式,是由他的家属和生前好友筹办。告别仪式由82岁高龄的中国知名的宪政学者于浩成先生主持和致词及包老的女儿包瑗代表家属念了悼词,整个场面哀而不伤。

一位知识界朋友表示,失去老包以后,回顾一看,真的找不出像老包这种有气节、有风骨、悲天悯人,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人,他这么年轻就走了,这种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据国内消息,因包遵信生前热心仗义,交友广阔,预计国内将会很多人去参加他的追悼会,让当局非常惊恐,从11月2日开始,北京很多民主人士都接到警方警告和被限制自由,不许参加告别仪式。

汪信引发海内外各界的效应

10月22日,安徽省政协常委汪兆钧发表的公开信引发海内外各界的关注和响应。公开信中,指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危机与弊端,提出政治改革的必要性,详尽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环境、信仰等等方面的问题,并说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对于外界担心他的安全,汪兆钧接受大纪元记者专访时强调,有信心自己是安全的,因为“我心里有数,我说的是全国老百姓想说的话”。

汪兆钧公开信指出,中国必须改革,特别是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在公开信发表出来后,汪兆钧收到来自海内外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互联网上也有很多人写文章声援他。还包括中央、省市的高层人员也明确表态对他支持。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前主编李大同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表示,汪兆钧先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表达权,非常及时的对胡锦涛主席提出的这项权利做了非常有力的个人表达。信中提到的问题都是尖锐的、真实的、非常重要的,都是大多数中国人想说却不方便或不敢说的话。

贵州民运人士曾宁表示,汪兆钧个人的安危和处境,将是十七大之后中共政局走向的风向标。

资深媒体人、前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文部主任吴葆璋撰文表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把汪先生的公开信广泛传播,使它能如《九评》那样家喻户晓。正如汪先生所言,变革的时机已经到来。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横河:汪公开信和法院受理诉周永康案
中国和平民主联盟集会声援汪兆钧
拂晓:对法轮功学员的判决违反中国现行法律
《冰点》前主编李大同:汪信尖锐而真实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