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战争之后台湾NGO柬埔寨希望工程专题六

没电生活 取杯冰块成了大工程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2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冯昭云西市二十六日电)从荒芜开始,1979年建村的华侨新村起初是一排茅房,多年来省吃俭用、加上海外亲戚资助,运用柬埔寨的木材资源,盖起一栋栋双层楼房,木屋一致漆成亮丽的蓝色,配上越南来的窗櫺,门前是村民协力开辟的宽敞道路,尽管仍是一片红泥,由于混了碎石,即使大雨也没有泥泞。

开村时,这里住了一百多户华人,人口约六百人,有些家庭为了生活迁移到其他省份或设法移民海外,如今人口剩下不到一半,二十多年来与世隔绝,维持传统客家生活,村民极少、也极不愿意与他族通婚,因此从村头到村尾,每户人家或远或近可沾点亲戚关系,主要的信仰是本头公 (土地公)。

华侨新村的老村长、云西市柬华理事会会长张玉芬指出,云西位于柬埔寨东北方的柬寮边境,华人以经商为主,买卖对象不是寮人就是少数民族,老一辈村民不会说柬语的比比皆是,红高棉时期,为了避祸,有些华人干脆不说话,假扮哑巴。

在1970年之后长达二十年的内战期间,学校关闭,教育中断,许多村民目不识丁,张玉芬的岳父在中国念过大学,是村里数一数二的知识分子,因此和平之后,张玉芬带头从茅草学校起,开办光华学校。

中华民国知风草文教协会创办人杨蔚龄回忆,柬埔寨和平初期几乎没有像样的路,金边到拉达那基里省路途遥远,听说云西要办华校时,她只能辗转托人带数百元美金进去,直到1995年才协助改建木造教室,1999年再助建图书馆兼教师宿舍,又赠送一台发电机,供应全村用电。

从第一台发电机开始,八年后的今天,柬国电力基础建设仍未延伸至此,华侨新村只有少数“富翁”有能力自备发电机,多数家庭用的是蓄电池,但启动发电机就要用到昂贵的油,因此在太阳下山以前,村子里─包括学校─不会有点亮的灯,晚上八时至九时就熄灯。

没有电,自然没有冰箱,捕来的鱼除当天吃的,都腌制成腌鱼、咸鱼或臭鱼,以供常年食用,或者卖给附近的寮人和少数民族。

有朋自远方来,煮桌菜宴客,配上冰凉的饮料,不亦乐乎?要在此地宴客,下午就得从省会万隆开车一个小时,把麻袋包裹的一大块冰砖运到市场区,再托人从对岸运过河,此时麻袋里的冰砖已经有三分之一化成冰水,剩下的三分之二再用大锤子乒乒乓乓锤开。

杯里的小冰块竟成了餐桌上最费工的一道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