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户口制使“有教无类”成空洞理想

人气 3

【大纪元1月5日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采访报导)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出版的《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呼吁通过制度创新,突破以户籍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为广大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中国的先哲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也就是说,教育应当不分阶级、不分族群。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孔子的理想在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而在他的家乡、当今号称社会主义的中国,反倒没有实现。

作为当局智囊的中国社科院坦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成为中国“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社科院社会学所的蓝 皮书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突破户籍制度的束缚。

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蓝云表示,中国社科院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是令人欣慰的—

蓝云:“实际上大家都意识到农民工对中国20年来的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可是他们没有能够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甚至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也因为他们不是城市常住人口而被剥夺,这肯定是一个不平等的现象,应该解决。很高兴蓝皮书能够注意到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蓝教授说,无论是从情理上讲,还是从法律上讲,或是从经济能力来讲,城市公立学校都不应该把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

蓝云:“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法》是一个国家性的法律,不是一个地方性的法律。所以,地方政府没有理由不提供孩子的教育。美国有类似问题,比如说很多区非法移民的孩子不能够享受公共教育。但是美国大部分地区,只要你还在这个地区,还是可以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

中国农民工是中国公民,应该保证他们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我觉得这实际上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具体怎么做?我觉得在操作上有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比方讲,什么样的人口算是城市常住人口?但是我觉得先把质量放在一边不谈,至少先要让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我觉得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好像是去年报上登的,苏州市已经做到了。民工的主要流向是有工作可以找的、能赚到钱的发达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所以,像广州长三角地区或者是北方的天津、北京地区的民工,这些地方都不是什么穷困地区,都应该有能力解决。”

社科院蓝皮书呼吁“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为农民工子弟提供教育机会”,对此,蓝教授谈了如下意见—

蓝云:“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有一个学校上学,你说的多种形式的话,网络教育也不现实。农民工有多少上网的、或者有电脑的?所以,归根到底有可能的还是最基本的,就是传统的学校的形式。多种形式是不是说不光是政府办学,企业、私人、社会慈善机构群策群力,大家都为农民工孩子的教育问题做点事。企业现在非常有钱,他们能不能为这些孩子的教育做点好事?”

旅美劳工权益活跃人士刘念春表示,中国的户口制度分化了社会、撕裂了族群—

刘念春:“户籍制是50年代形成的,形成之后就有了现在这种城乡差别。当时农村没有商品粮,城市每月有商品粮供应,不管怎样都可以维持生存,有活下去的必要条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后,还是城乡差别相当大。城市有低保收入,农村没有低保收入。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就是空白。”

记者:“以前附着在户口上的粮油关系,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刘念春:“油粮关系、粮票制度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在城市找工作,都要问你户口在哪?连法院判决都表明这种成分。”

刘念春讲起户口制度给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带来的辛酸境遇—

刘念春:“50多年的户口制度本身就是对农民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歧视。农民到城市,自己就能感受到这种歧视的存在,这种歧视不仅存在于政府,也来自于城市的人。因为农民和他们地位不一样,这也影响到城市的教育体系。农民工的孩子在城里上学,班里的那种气氛也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城乡差别不解决,就造成农村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美国有富人圈子,穷人圈子,反而穷人圈子可以远离富人,这种歧视不是如影随形地跟着,看不起可以躲得起。在中国是无处可躲,比如上学,这种歧视就存在,那就要看人脸色行事了。到城市坐车,人家一看你就是农村来的,这种歧视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不可能躲。你在围城之中,包围着你。”

两年前中国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千万;他们当中的失学率高达9.3%。(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云南查出拖欠农民工工资逾1亿元
云南拖欠农民工工资一亿元
西藏雪崩7人失踪
【热点互动】谁该对悲剧负责?(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