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美:金融海啸 也有正面效益?

林丽美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2月28日讯】前几天,我邻居热心来按电铃,直呼:“大乐透今天开奖,有七亿耶!要不要帮你买?”我响应投资一百元。隔天,奖开过了,她来说:“扛龟!没关系,反正也是做公益嘛。”投资行为,无论大小,在化为泡沫时,投资人亏钱,有时也带来正面效应,就是我们常说的“几家欢乐,几家愁”。

迈哈密的房地产热

一九二五年夏天,迈哈密房地产市场,和天气一样,热到不行。一日三市,只要你肯出手,房子一下就被高价买走。连火车上,都有一堆在台湾观光区被称为“小蜜蜂”的皮条客,美国称这种人为“捕鸟猎犬〈bird dog〉”,帮地产公司拦截搭乘火车前来探路的潜力投机客。

迈哈密最热闹的佛雷格勒街,充斥着外来的观光客。“小蜜蜂”人手一册,购屋者只要准备房价的一成头期款,即可成交,其余等完成法律登记手续后,再分期付款。不过,大部分投资客都不会等这么久才卖掉,只要有人出更高的价钱,赚一手就走人。和现在大家担心会泡沫化的杜拜房地产一样,这些海上高楼,从推案到完成,早就不知换过多少人之手。

在整个迈哈密房地产热的过程中,最大的受益人是企业家费雪〈Carl Graham Fisher〉,他有办法利用银行的钱,将整个红树林沼泽地,化成家喻户晓的海滩观光胜地。费雪的财富,当然也直线上升。一个接一个的开发案,将迈哈密房市炒到沸腾,看在费雪的眼中,他知道这不是福,而将是大祸来临的前兆。他登报对房地产价格过度“膨风”,提出警告:“现在投资迈哈密的房地产,可能三十年都无法回本。”接着指示旗下的营业员,将头期款从一○%提高到二五%。

费雪的判断无误,有些投资人开始退场,交易数量陡降。一九二六年,一艘船在迈哈密海滩搁浅,影响建设的进度,借钱给开发商的银行,败相显露。一九二六年九月,一场飓风重创迈哈密南部,豪华旅馆、码头、船坞、豪宅,随着洪水付之东流。四百人死亡,五万人无家可归,迈哈密的海滩神话,一切如梦幻泡影。至一九二九年的四年间,当地银行的存款减少了七五%,破产率六 ○○%。

荷兰的郁金香狂热

十七世纪的荷兰“郁金香狂热〈tulip mania〉”,也是发生一波经济泡沫。郁金香源自亚洲,奥图曼帝国的阿墨三世〈Ahmet III〉,非常着迷这种美丽的花朵,大量栽种,并改良品种,建立一个“郁金香王朝”,宫殿、壁炉、教堂、喷泉、别墅、服饰和绘画的瓷砖与地毯,到处都可见郁金香的身影;节庆时,甚至用新鲜郁金香当地毯,将整个广场铺满,举办花海盛宴。

十六世纪的商人,将郁金香传到欧洲,正在萌芽的荷兰生物科学,让它们演化得更多彩多姿,郁金香球根成了竞相争夺、哄抬价格的商品,举国疯狂竞逐。最奇货可居的一颗郁金香球茎,可以换取一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美丽宅邸。有关这股狂热的记载当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六三六,一棵价值三千荷兰盾的郁金香,可交换八只肥猪、四只肥公牛、两吨奶油、一千磅乳酪、一个银制杯子、一包衣服、一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

郁金香热传遍整个荷兰,最后连农户、擦皮鞋的贩夫走卒,都一头栽进去。一六三七年初,价格突然暴跌,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多数人债务缠身。荷兰议会与市政府快速展开行动,结束了郁金香狂热的时代。

英国的南海泡沫与铁路狂热

一七二○年,英国也爆发一场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后来经济学上所引用的“泡沫”一词,就是从此开始。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英国政府因战争积欠债务,找一家“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发行股票。该公司执行长罗约翰〈John Law〉刻意拉抬股价,让投资人进场抢购,股价飙涨到每股近一千英镑。据说有一位印刷工人,在伦敦随便登记一家“有潜力业务”的公司,六小时之内,就卖出了二千镑的股票。这位工人随即消失无踪。

不到几个月,南方公司的股价跌至一二五镑,总资产由一.六四亿镑,跌至六千一百万镑,投资人欲哭无泪,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家牛顿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进场时,买了七千镑,翻了一番;第二次又进场,让他大亏二万镑。他感叹:“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知人类的疯狂。”

英国在一八四四年至四七年间的“铁路狂热〈railway mania〉”,英国国会在民意的推动下,核准一万五千公里的铁路线,许多公司登报招募个人买股票投资,一八四五年将股价推到最高点。一八四七年,铁路的投资金额占英国GDP的七%。〈一九九○年代的网路通讯狂热,所吸收到的资金,大约是占美国国民所得的一%至一.五%之间。〉规模之大,可见一斑。据估计,当年投入铁路热的资金,要五十多年才可能回本。

历史上经济泡沫事件,不乏其例。尽管每一次都造成国家及社会的重大损伤,有人认为,也不能说它“毫无贡献”。例如,迈哈密的建筑热潮,股东虽然大亏,但是为工人造就工作机会。英国的铁路狂热,让英国的铁路交通系统,得以向北延伸,南北同时得到良好的平衡发展。有人认为,这是英国没有被欧洲盛行的革命风潮所波及的原因。再如,九○年代的网路通讯泡沫,由于资金的大量挹注,不但将通讯线路汰旧换新,还将线路往海里发展〈光纤化〉,几乎已经将二○一三年前的建设,都提前完成了。没有这些资金的牺牲,恐怕不会有今天的google或 YouTube。

美国Fed前主席葛林斯班,在其自传中也说,如果金融风暴让贫穷的人,都有房子住,也不是一件太坏的事。或者,当迈哈密房价高涨时,穷人搬到郊区,换一个治安、教育环境较好的住宅,对他们的生活品质改善也有贡献。只是目前正活生生上演的金融海啸,除了洗劫投资人财富、将全球经济往下拉之外,有什么光明面?

──原载《TaiwanNews财经文化周刊》(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林丽美:金融照妖镜 让玩火国家现形
林丽美:政客公然抢钱 人民哀歌
林丽美:金钱游戏 谱下休止符
林丽美:经济情势险峻 欧巴马挑战不可能的任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