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瑾:清末国势不振原因分析

力瑾

人气 5
标签:

【大纪元2月29日讯】甲午一战,使清政府威信扫地,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昭示于天下,这逼使光绪开始走上维新变法之路。然而,由于慈禧、袁世凯等保守势力的强大,致使百日维新以彻底失败告终。但此时的情况是,变法已经成为不得不选择的一项强国措施,慈禧等的倒行逆施,只能缓解于一时,而不能长久持续。到庚子事变发生,义和团拳匪闹京城,八国联军逼使慈禧二次出逃。清政府终于又一次坐不住了,这次,连保守的慈禧也开始要实行立宪了。清政府在派五大臣前后两次出洋考察后,决定筹备立宪。光绪32年(公元1906年),7月13日,清政府颁发了预备立宪的诏旨。在这“预备立宪的诏旨”中,有一段是对清末国势不振的原因分析,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这原因分析是怎样的,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现载泽等回国陈奏,皆以国势不振,实由于上下相暌,内外隔阂,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护国。而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用,经画政府,无不公之于黎庶。”(引自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P323)

  这一段清政府自己对国势不振的原因分析,我觉得分析得非常中肯,一针见血。可惜的是,清政府自己虽然对国势不振的原因已经一清二楚,然而针对这原因,等到要对症下药时,却又犯糊涂了:要么不肯服药,要么拖延服药。拒绝服药,拖延服药的结果,大家都明白,那就是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使清政府立宪的努力付诸东流。

  我觉得,清政府自己对国势不振的原因分析,不但适用于当时的中国,而且同样适用于世界上一切“国势不振”的国家,因为“国势不振”,不管古今中外,其原因都基本上是相同的,那就是:
  
⒈“上下相暌,内外隔阂”

  一国之内,为什么会发生“上下相暌,内外隔阂”的情况呢?一国之政府,怎么对自己属下的百姓会有隔漠之感呢?原因无非有二:①言论没有自由。一国之声音,全是政府自己的歌功颂德,而没有底层百姓的声音,长此以往,自然就形成了在上者不知民众在想什么,虽然他们事实上是知道民众的生活是如何艰辛困苦的,但他们眼不见心不烦,或耳不闻心不乱。自欺欺人地一相情愿地自信自己的统治天衣无缝,完美无缺。想当然地自信百姓的生活是安居乐业的,什么大事都没有。其实,早已经千疮百孔了,只是他们心存侥幸而已。②在上者的自私自利。就像慈禧为了过自己的生日,为了自己的奢侈休闲,会不惜拿海军的军费来修花园一样。在上者的贪婪,是个无底洞,怎么也没有满足的一天。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在沉醉于自己的权威时,怎么会想到有落魄失败富贵一朝灰飞烟灭呢?只管自己享福,哪管死后洪水滔天。这是一切愚蠢的统治者的通病。慈禧如此,纣王如此,历史上一切昏君无不如此。
  
⒉“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护国”

  要问的问题是:官为何会“不知所以保民”的?民为何会“不知所以护国”的?也就是说:官为什么不保民?民为什么不保官?
  
  先说“官为什么不保民”。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都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官保民都不会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而是被逼出来的。也就是说,在没有外界压力逼迫的情况下,官是不会自觉自动地保民的。只有给官压力,督促官来保民,官才会不得不保民。我国历代的封建专制情况下,都是皇帝一家在给官保民的压力,因此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皇力所不及的地方,官就自然地出现不保民的现象了。而当清末的时候,帝力衰微,自然全国更的地方出现官不保民的情况了。

  由此可见,由皇帝一家给官压力是远远不够的(当然包括上级官员给下级官员压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给官压力的权,下放给广大民众,让民众拥有给官压力的权——那就是决定官上下的选票——才能实现官保民的良好局面。否则,一切都是枉然,一切都是空谈,一切 都是换汤不换药,仍旧是官不保民。
  
  再来看“民为什么不保官”。上行下效。民众是向官员学习的,一国之风气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国之官员的好坏。当官都不保民的时候,民哪还会反过来保官?不对官下黑手扔板斧,已经是不错的了。更多的情况下,民不但会落井下石,还会自动奋起反抗。只有官先保民,民才会有保官之心。在这个世界上,绝不会有官不保民,而民却保官的情况出现。如果出现了那样的情况,那也是反常的,不会持续多久。
  
  其实,只有当官民利益一致的时候,才会真正出现“官保民”“民保官”的良性循环。那么,如何做到官民利益一致呢?很简单,那就是“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只有给民众自由的发言权,民众的需求在上者才会知晓,只有大家的利益诉求都放在桌面上,做出的选择才不会一方得利,一方却失利。只有大家的利益诉求都放在桌面上,双方作公开、公平、公正的利益博弈,才会有相互的妥协而达成“双赢”乃至“多赢”的结果,才会出现“君民一体,呼吸相通”的理想局面。
  
  清政府自己对国势不振的原因分析,说得很地道,说明他们骨子里是清楚的。然而,说说容易,做做难啊。清政府没有做到“实行宪法,取决公论”,没能做到“给民众自由的发言权”,致使后人哀其不幸。然而,后人就吸取清政府的经验教训了吗?后人仍没有做到“实行宪法,取决公论”,没能做到“给民众自由的发言权”,致使后后人复又哀后人之不幸。如此后人哀前人的历史悲剧,在中华大地上,一再重演。就我所知,秦亡后,就有后人哀前人的感叹了。有感叹而无实际行动,有感叹而无想吸取经验教训之心,又有何用呢?
  
  最后,问一下我们自己:我们今日吸取清政府的历史经验教训了吗?我们做到“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做到“给民众自由的发言权”了吗?笑别人是容易的,在笑别人的时候,最好先看看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屁股擦干净再笑不迟。
  
2008、2
于速朽斋(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力瑾:暗夜里的“星星之光”
力瑾:警惕战争的叫嚣
力瑾:科索沃独立将带给世界什么?
力瑾:“样板戏”是哪门子优秀文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