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捕捉诗性的灵光

读盛雪诗集《觅雪魂》

野火

人气 1
标签: ,

【大纪元3月14日讯】以前的我,从没有想到盛雪还能诗,因为一提到盛雪这个本来就蕴涵着诗意的名字,恐怕大多数知道一点她的人,都会想到那本轰动一时、一版再版的采访记——《远华案黑幕》。那本惊动中国高层的煌煌大作,就是使她一炮而红的成功之作。以致于那本书稿尚未付梓之前,北京方面就通过各种渠道在设法消声灭迹了……

据说盛雪现在这本诗集也因她的敏感身份在大陆出版界屡遭波折。其实,这本诗集从头到尾,在字面上看并无多少涉及政治内容,甚至连需要过滤的敏感词也寥寥无几。只是因为作者是盛雪,便无法见容于中国当局。好在这本不算太厚的诗集,总算今年一月份在香港面世了。而且即将加印。这对一位异军突起的女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难得的宽慰了。

一、有些景色 因为无法描述而美丽

浏览这本诗集,才知道盛雪原来早在80年代初期就已开始了诗歌创作。在我的想像中,一首好的诗歌,一定会在读者心里生出余味无穷的联想和回味,它不仅能给人带来某种美丽而智慧的意境美或哲思,而且也可给人留下朦胧的想像和思索的空间;因为诗,不像其它的文学体裁,可以任写作者铺开尽情飞洒的笔墨。诗,只能在有限的物理空间里凝聚语言或哲思的闪光。一如顾城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一样,至今仍有经久耐读的魅力。这样的字眼,这样的词句,虽然无比朴实,浅露如水,但就是能让人爆发出难以言表的惊艳之感。盛雪诗中的《有些》前两句读来也有些哲思的味道。

“有些人物 因为无法接近而神秘
有些景色 因为无法描述而美丽
有些境界 因为无法到达而令人着迷
有些凡尘琐事 因为无法定义
而让人穷尽一生痴痴探索 苦苦寻觅”

而在《诺言》里,我们眼前则展现出一幅动感的、诗情浪漫的油画意境……无怪乎雪莱说,诗能揭开帷幕,露出世界所隐藏的美:

“在暗夜的荒野奔波了许久
仍然看不到你曾经许诺我的星斗
世界是如此的广漠
地平线总是在海天相拥的尽头
有时真想停下追赶太阳的脚步
宁静的夜晚享受一份应该属于我的温柔”

读《海与岸》,仿佛能听见有种熟悉的音律感由近而远,伴随着想像的翅膀,在沉思中徘徊:
“如果
如果孩子荡起双浆
如果风帆撑起夕阳
如果姑娘的脸庞 催醒了冬天的驿站
如果六月的阳光 描出了远方的曲线
那么 请让雷鸣沉睡在这窒息的夜晚”

这首诗是她献给英国多佛尔海滩上五十八名同胞的哀诗,但用的词句里并找不到一个悲情的字符。那大约是因为通常可以言表的悲伤因此而失去份量了吧。

在另一首《忆》中,却是诗人感性的另一番铺陈:
“拖着串串伤感的往事
信步来到泪的湖堤
欲用泪水将它们淹没
一切反而被洗得更加清晰”

这是一首写于1983年的诗,作者的当年大约正是“谁个少女不善怀春”(歌德语)的年龄吧。彼时的作者,或因初恋的情伤,或因环境的严酷,一个人踽踽独行,慢步于清冷的湖堤,仿佛轻叹于“等候了千年的情爱,只留下短暂的光芒。”

二、坦克碾碎了她“年轻的心和爱情”

读盛雪的诗,我的眼前会不时一会儿晃动着北京城墙边灰濛濛的街景、一会儿思绪又会切换到多伦多那漫天遍野的雪原,还有那风雪中影影绰绰的纤弱清姿。虽然柔弱,却异常坚定。是的,盛雪是坚定的,那是一种不言妥协的执著和坚定,也正因了这种不依不饶的执著,才使她不得不面对既非常情也非人性的无理惩罚:寄居加拿大几近20载而无法归国。她在“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份抵达加拿大时,……还不知道,也从来没敢想过,这一下,就是十几年不能回家。”然而,这也是许多人都看到的那些坚持理想的部分海外华人生活的一种常态。

是谁赋予了盛雪的坚定?是谁在她那轻飘若风的身影中嵌入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男性般倔强?这便是那场发生她家门口的举世震惊的大屠杀使然。这也是海内外许多良心人士无论身在何处都无法抛却的六四情结。这种深入骨髓的情结可以从她写于六四八周年(1997年6月)的《我要活着》一诗中悟出端倪:

“我要活着
我死了
当夜被更黑的夜占领
坦克碾碎了我
碾碎了我年轻的心和爱情
星星也四散藏躲
我死了
我的真诚被挤成了一幅血腥的招贴画
嵌在长安街的大道上
无奈地展示了一个共和国的堕落
我死了,朋友
可我来,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我要活着
我还年轻
不想在许多梦想发霉之后
弯着腰熬日出日落
当夜被更黑的夜占领
坦克毫不犹豫地碾碎了我
碾碎了我年轻的心和爱情
我的身体飞散飘落
化作无数喑哑了的和平鸽
夜夜飞临
那广场 那校园 那路口 那街道
固执地用滴血的身躯
在天空悲哀地拼写着
我 — 要活着
我 — 要活着”

诗人也许坚信,此生注定会守望到彻底昭雪的那一天。

作为一位长期漂泊异域的怀乡女子,虽然多次往返香港,虽然多次看到家门就在近在咫尺之遥而不能迈入,那是一种怎样的内心悲苦?而这么多年来,唯有将这一切寄寓于诗的抒怀之中。

在离别故土——北京的家十三年后,她终于忍不住闯关回国了一次,那是在一九九六年中秋节的时候。当她从加拿大回到北京,飞机莆一降落,她就在机场被扣留,然后在审讯二十四小时之后被原机遣返回加拿大,自此再未能踏上故土一步。请看她于2002年8月20日写的《年轮与家的距离》一诗中,流露着多么无奈的伤逝情怀:

“翻转了十三周年轮
调整了十三个角度
经历了十三次远离
每一年的这一天
都觉得家很近很近
抬头望去
又无比的遥远 远不可及
每一年
都精心地准备着回家的行李
每一次
都不得不选择
再一次远去
每一年
都以为是最后的流离
每一次
走在北京的街道上
蓦然惊醒
是枕边未干的泪迹
思念穿越冷却的时间
将我带回故里
亲情掠过浮动的人心
家乡的河山永远美丽
世界广漠而绚丽
还是不忍不回头
还是看到夕阳下的钟楼
晨风中的杨柳
依依稀稀
年轮自顾自地旋转
来不及刻下思念的痕迹
家乡无比遥远
千万里外
我调整了所有的角度
也看不清
老去的亲人
是否举起了召唤我的手臂”

字里行间,分明奔涌出一股浓浓的、悲愤的思乡情绪,像雾像云一般,弥漫在诗人望穿秋水的眼神里。雪莱说:“诗是最快乐、最美好的心灵在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刻留下的记录。”但读盛雪这诗,你不但得不到意想中的快乐,相反倒会给你精神上平添一种被压抑被撕裂的痛楚。

三、紧闭的朱唇上散开着殷红

作为一位形象不错的年轻女性,盛雪是一位懂得运用色彩也善于展现色彩魅力的女作家。无论是她一袭素雅的着装,还是她那表情丰富的面容。在香港的一次自由诗朗诵会上,我看见盛雪款款走到台前,声情并茂地朗诵着一首她创作的诗歌,那神情,那语调,一点也不逊色于大陆央视的播音员,只是她没有那种机遇,但我想,即使在“祖国”大陆她肯定也是不屑于赢得那种机遇的。香港之夜的那天晚上,她应是表现最为突出的诗朗诵者。

末了,这本诗集的封面设计也值得顺便一提。设计者将诗作者那张宛如三十年代电影明星似的黑白照,别出心裁地置于封面与封底之间,正好掩去“佳人”的一半,故意给读者留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想像空间,好一种匠心独运的创意!如果乍一看这书的包装,不了解她的人,还可能误以为又是哪位美女诗人横空出世了呢。不能否认,封面上的玉照中人生得玉貌雪肤,白净可人。尤其是那线条菱角分明的双唇,欲说还休似的,令人印象深刻。有时黑白照的艺术效果反而会有彩色照片所难以勾画出的生命力和魅力。但是,作者在诗作的形式语言上,如果也能给人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间,则更为完美得多。诗集中的有些诗,如果可以看作诗的话,似乎稍嫌牵强人意,如作者80年代早期的诗作《惶与悟》:
“彷徨
人生的孤途
抬头
会望见一个苍白的太阳
极目处
浑浑沌沌
依稀可辨
一束永恒的光”

在这似事而非的廖廖数语中,既摸不着诗作者“惶”在何处,也实在看不到我们该“悟”到什么。而且,有的诗句不知是印刷上的疏忽还是作者的随意,在语言的严谨上稍嫌粗糙,如“月光真地如梭”应为“月光真得如梭”等等。

从盛雪的诗句中,我能看到她的国际流浪轨迹,以及为理想献身的决绝和信念。但略感遗憾的是,诗中的语句鲜有令我读后为之叫绝的惊人之笔。也许她的诗大多属于我们读得太懂的诗句,当然,读得不知所云的诗章则又会让人陷于另一种理解上的彷徨。毕竟盛雪是践行理想且行走在理想之路上的人,而不是描绘风花雪月或玩弄辞藻游戏的高手。

──原载《民主中国》(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刘劭夫:我多想迎着太阳走——读盛雪的诗
盛雪诗集《觅雪魂》纽约发布会
盛雪:抒情诗人与敌对份子
刘真:《觅雪魂》的另一种荣幸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