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宽的建筑关键字:无私

念天地悠悠

阮庆岳

人气 27
标签:

在集权(甚或极权)式的政治环境里,在以资产累聚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内,以及在那些视世界为物质实体的准科学思考活动中,人们在历史上并且在现时的自身身上,经历着许多耽溺于“私我”的状态。当人们觉悟到一己的“精神性”,便有望逐步克服这些由“我私”所造成的生命底阻碍。

建造,从来不是一种私我的活动。即便是一幢私人住家,它和山川日月、邻人友朋、以至于久远的过往和未来,都有着深刻的本质联系。透过意识中象征与现实交织的方式,在许多中国传统的宅院、林园以及村镇、城市的规划配置中,都能体现出这种一己在时空中不断推扩、一己即万化流行的坚定意念;这完全符合了人的精神性本质。

人们对于自身的狭隘限制,唯有赖于自身的觉悟才得以辨明。 (汪文琦译写自一份李承宽于一九五八年的讲稿)

阮庆岳:念天地悠悠

人类生命的存有必然短暂,肉体至终的败坏无存,大约无人能避免;然而,我们却记得许多与我们时空迥异的人。这些人所以会被记得,是他们以个体的精神性,与宇宙生命本质与意义的一体连贯,让我们能超越时空,与他们絮语对话。人的单一肉身虽然短暂,但精神的群体长河,却亘古漫流、源源不绝;而且人存在的价值,所以能异于天地万物,也就在此。

建筑,无论规模大小,也有其物质面向的存有,与终将败坏的有限性,就如同人体的肉身一样。但是,如果建筑能超越一己的实体物质性限制,让自身也具有可随时空蔓延、连贯,并与他者对话的精神性能力,那么建筑体的价值性,可能就不是实证价值体系所能限制的了。

这种建筑的精神性特质,其实与其他人类的艺术创作一般,一直以着实体性与精神性,双面的方式同时存在我们的生命里,不断的与我们作着双重的对话。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是需要透过艺术的某种实体传达性,譬如文字之于文学、乐器之于音乐、纸笔之于绘画等,来进入艺术的非实体性,而且往往这样的非实体性,才是艺术得以流传的真正凭借。一个建筑人、一幢小建筑,相对于浩浩天地,自然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作为一个单体创作人,或是单一孤立的建筑物,这种命定的卑微却不是必然的,也有其可破解处。建筑物与创作人,在物质面上的短暂与有限,虽然有其必然的局限性,然而就因为精神性的同时存在,使每个单一作品与创作人,都有可能因为这样与精神完整体的连合,而让自我与单一也得到了永恒的不朽性。

人与宇宙借着建筑,达成二者合一的例子,在东西方譬如中国的园林空间、帕拉底欧的住宅,都可以见到例证。或者就拿唐诗人陈子昂的名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来看,一般都将之解读为:单一如蜉蝣般的短暂生命体,面对浩浩无尽的天地宇宙时,难免会因自我的渺小与微不足道而感伤落泪;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认为,陈子昂其实是体认到个体与宇宙天地的联系,并不在实质身边的人与物,而更在于那虽显得飘渺、却又无所不在的悠悠浑然主体,他因这样的感知而感动泪下。这泪可能是喜悦的泪,而非哀伤的泪!

现实的拘绊无止尽,个体的局限性无时不有,创作者的救赎,可能是在于如何能乘着这样的现实之舟,将自己划渡入那无尽的精神河海,与时空永恒共存吧!

建筑师简介

李承宽1914年出生于浙江吴兴,二岁半开始接受传统私塾教育、习书法。八岁时随父母迁居上海。1930年前往德国柏林,翌年入学建筑系。1935至36年受业于波尔齐希,眼界为之大开。1937年毕业,随即进入夏隆工作室。1941年起与夏隆及黑林于柏林以“中华艺工联盟”之名成立研究小组,对中国传统建筑、都市,以及政经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及至1943年避难边境,仍继续不辍。1947年重回柏林,仍入夏隆工作室,与夏隆开始尝试将战时的中国研究实践于其建筑创作中。1953年起独立执业于柏林与司徒加特两地。

1985年于司徒加特举办“建筑作为哲学”个展,随后回台长期任教,先后讲学于东海、中原、朝阳等院校。一生专注于“住家”研究,百余件作品亦以住宅为大宗,如独栋/连栋住宅、高层公寓、住宅区规划等等。

晚年论述不辍,著作《新建筑之意义》(1993)、《新建筑之演进》(1996)以及《新建筑与大众文化》(未出版)。 1997年再度迁居柏林,2003年于寓所安然辞世。@

摘自 《建筑师的关键字》 田园城市出版社 题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童明的建筑关键字:精神
黎锦超的建筑关键字:山
刘家琨的建筑关键字:处理现实
谢英俊的建筑关键字: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