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玫瑰园到“菩提林”

黄炳文、郭枝霞夫妇的有机之路

周明训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9月30日讯】生机饮食,在台湾已经是一个流行的健康观念。媒体广告中、商店里标榜“纯天然”、“无农药”、“有机”的食品琳琅满目。

研究生机饮食已经20年,目前经营有机商店“菩提林”的黄炳文说,虽然生机饮食对现代人已不陌生,越来越多人选择这种饮食方式来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然而,大部分民众还是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因此他除了提供消费者道地的有机食品之外,也一直推广更全方位的健康的观念。

栽种60多种玫瑰

黄炳文出身郊区,从小对土地就有一份亲切感。虽然家乡逐渐都市化,但他眷恋田野,钟情农耕,依旧选择与大自然为伴。20多年前,他凭着这份单纯却又执著的兴趣,四处寻求各类品种的玫瑰花栽种。黄炳文脸上焕发着光彩,透露出当年的盛况:“我按着玫瑰图鉴指南逐一收集,最多的时候有60多种玫瑰,有些花开起来像手掌一般大,在台湾非常少见。虽然不是靠这些赚钱,每当育成一珠新品种,心里就多一份骄傲,看到它们轮番在园里绽放,也觉得是莫大的成就。”

当时有机观念正好在台湾萌芽,黄炳文开始尝试以有机方式栽培苜蓿芽、葵花子。在实务经验中,他不断累积对土壤、天候的经验与认识,也摸索出有机栽种的方法。他亲自制作有机液肥,并在自家楼上建了一座空中花园,过起田园生活。“当时买了很多相关书籍,有讲座就去听,吸收别人的观念,丰富自己的认识。”

踏上有机人生的黄炳文,因为有太太郭枝霞的全心陪伴与支持,路,越走越宽广。

郭枝霞一向吃素,因为练习瑜珈,学习过断食疗法,因此对崇尚天然、讲究有机的饮食的观念很快就能认同。由于这份共同的志趣,黄炳文与郭枝霞结婚后开始经营有机饮食商店。他们最先推出的产品是自制的豆浆、米浆。郭枝霞说:“当时有机蔬果品项比较少,有机的人工食品也很少,场地也有限,所以我们就以这种最阳春的方式开始。”


杏仁五谷奶。

“那段时间我们还没有小孩,几乎所有的心力都在有机事业上。我们一有空档,就会开车到农场、农田参观,观摩不同有机农作的种植、看他们如何搭棚架、种芽菜、打精力汤,虽然四处奔波,但每次都觉得收获良多,充满欣喜。”郭枝霞谈及创业那段时光,劳碌却也甜美。

1996年郭枝霞前往圣地牙哥参加自然营研习营,在那里她从消化系统、生理机能等人体医学知识学起,还学习如何灌肠、肠道排毒,同时她也亲身体验小麦草如何在古典音乐声中成长,更领悟到用爱心和蔬菜对话,可以让它们释放更多的能量给人类。

郭枝霞说:“这次研习让我的观念开阔很多,有机不只是种植与饮食,它延伸出来的层面很广,医学与心灵层次等等都含盖在里面。”

有机的疼惜与坚持

农产品须停止使用禁用物质三年,才可标示为“有机的”,而禁用物质不只是指农药。“这是我家旁边空地自己种的,这是有机的喔!”许多人都有这种观念,认为没有喷洒农药的农作蔬果就是有机食品。黄炳文表示,每个国家对有机的标准要求不一,用严格的标准来说,有机不用化学肥料、不用化学农药、不用生长调节剂等,此外,农场里的土壤与水源有没有受污染,都还要经过科学仪器检测确认才行!

在管理方面,从事生产的农民必须记录所有栽培耕作的情形,包括成品前的每个环节,都得详加记录,以便可以追踪成品如何自农田一路到销售处的过程。此外亦须确实说明如何与邻近传统产业保持距离,以确保不会有任何合成肥料来自邻近地区,污染到有机农田。

台湾农田刚转型做有机时,因为土壤还没完成耕替,因此产量很少。黄炳文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心中无限感触:“我有一次到农田,看到农夫辛苦了几个月,才能种出那么一点有机菜,那时我拎起一把在手中,深切地感到每一寸菜都来自农夫们付出的无数心血,真是弥足珍贵,得来不易。”

由于这份感同身受,爱护与疼惜油然而生,黄炳文夫妇更加积极的想把有机观念推广给所有消费者。


“菩提林”提供的有机蔬果。

消费者、店家、农夫互信互助

为了提供顾客新鲜蔬菜、水果,有机饮商店一般都会和有机农夫配合。黄炳文由于长期在农耕及土地的研究,累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寻找配合的农夫一事,非常慎重。除了有国家认证之外,还得通过他亲身到产地观察了解、确定是“真正内行”的人。

他表示,农夫的专业很重要,但彼此之间是不是有共同的理念,能不能互助、互信,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根本基础。有机蔬果的产量、品质与产区、季节、天候习习相关,有时当令的作物盛产,商家要考虑到农夫的产品会滞剩,应该帮忙多促销,即使利润比较低,也要相挺;不是当令的产品或者因为天候状况影响,产量较少、外观比较不起眼,也要理解,不能马上就转向其他的农夫购买。郭枝霞直言:“第一线的农夫也要生活,农夫能够生存,我们才能生存;如果光考虑到自己的利润,那很难长期配合。”

秉持这样的理念,“菩提林”让10几年长期配合的农夫翁先生发出由衷的赞佩:“你应该多多介绍他们夫妇啦,不用采访我,我做(这一行)这么久了,我知道啦,他们真是善良的人。”

在这种产销生态中,不仅农夫与商家的相互扶持非常重要,同时也需要消费者的理解与支持,郭枝霞举例说,当食物的产量与品质受限于季节、天候影响,无法满足消费者时,消费者要忍一忍口中的欲望。如果消费者就是硬要吃,而商家也为贪图这点商机而不教育消费者,反过来要求农夫提供该样产品,农夫在“不出货,就得断了生意”的压力与利益诱惑下,很容易就会不惜减低有机的栽种标准,用化肥或其他方式种出产品;或者商家也会蒙骗消费者,用进口的方式来获得来源。这样,原本想透过有机得到健康的消费者沦为输家,而店家与农夫也丧失了传播有机、传播健康的善心美意。

“他们总是为消费者健康把关”

黄炳文夫妇生机事业上也曾遭遇挫折。“我们的理念,消费者并不一定都能马上认同。”黄炳文说,有一段时间他们经营有机便当,他们选用最天然的蔬菜,用最朴素、实在的烹饪方式,提供顾客健康的便当。然而,习惯于各种调味料、“色、香、味”俱全的消费者,短时间无法适应天然的食材与口味,黄炳文夫妇只得结束便当的经营。“我们提供的便当内容,如果把背后额外投入的时间、人力考虑进去,其实卖到100元也不贵的,我们只卖60元,但是消费者还是迷于人工处理过的口感。”

黄炳文夫妇坚持真正的有机、纯正的天然,他们的用心也渐渐获得消费者认同,优良口碑不胫而走。在金融机构担任经理的杨小姐购买“菩提林”的产品已经6年多了,她习惯用这里的有机蔬果打精力汤,她觉得“菩提林”的产品新鲜、品质有保障,而且黄炳文夫妇“务实,不会为了营利欺骗顾客。”

开设药局的黄太太说,她经常购买谷物、豆类,“我一开始去买米浆,后来老板、老板娘就教我自己做,陆陆续续他们还教我各种食品的营养内容,我觉得他们很热心、很令人信任

国际美育自然生态基金会&中华民国MOA协进会美术文化讲师孙玮蔆认识黄炳文夫妇,是在2004年一个身心灵义工活动。作为菩提林忠实的老客户,她说黄炳文夫妇“值得信任,有时我要的产品他们没有,还会跟我介绍哪里可能买得到。”

对于黄炳文夫妇坚持有机理念,她深感敬佩:“我觉得在台湾开有机商店是很不容易的,消费者挑剔某些有机蔬果没有漂亮的外观,却不明白他们在一般市场看到的大而美的产品,其实很多都是经过农药、化学肥料等等塑造出来的。面对消费者的不理解,他们为了替消费者健康把关,始终不气馁,几年下来,我真的佩服他们勇于承担的智慧和了解他们秉持推广教育的心路历程。”

孙小姐还表示,黄炳文夫妇疼惜有机、珍惜土地,经常亲身走访农场,支持在有机第一线上的农夫们。除了让这片土地更健康,让土地上的人民更健康之外,他们别无所求,“台湾需要更多这种用善心关怀爱护环境的人”。

(http://www.dajiyuan.com)


“菩提林”店内一隅。

推行全方位健康观念

近几年台湾生机饮食风气渐渐打开,他们的产品也越来越多,二人的有机事业就这样茁壮起来。黄炳文夫妇有机事业的发展,并非完全体现在“菩提林”店面的扩张,他们认为,培养顾客正确的健康观念是更重要的使命。

2000年开始,郭枝霞接受邀请在各地区发表有机健康饮食观念的演讲,2005年起更获邀至台南市市民学苑开设有机饮食课程,教导民众基本的有机概念、烹饪方式;另外,他们夫妇也在“菩提林”不定期举办“身、心、灵健康讲座”,其目的是让民众从修心做起,再透过运动健身、食物养生,达到全方位的健康。

郭枝霞说:“我们有些学员上课一段时间之后,我会跟他们说,其实‘吃’只”排在第三位,重要的是平衡的生活与持续的运动。“我们不断鼓励消费者尽量保持心情和谐,有规律的运动或炼气功、静坐。”

已经研习太极拳多年的黄炳文补充说,吃固然重要,但是人会生病,很主要的原因是太紧张,身心没有放松。“而身心放不松,无非就是对日常生活中的名利太在意。所以我经常建议来这里的顾客,从修心、从灵性的提升做起,自身的内在修为如果提升上来,对名、对利就会放淡一些。如此一来,心情轻松自在,百病自然会远离。”@*


台南市政府颁发给郭枝霞的奖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