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慧:再访建川抗战博物馆

肖雪慧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11月13日讯】2005年夏天去建川博物馆时,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本是中国最光荣的日子,却多年低调处理,近一二十年,又变得不尴不尬。60周年纪念来临之前的一年,各界涌动着恢复历史真相、大大方方庆祝这双重意义纪念日的热望。然而,还没到2005年,禁令就一个接一个下来了。出版界、新闻界许多雄心勃勃的抗战选题夭折了;跟新闻出版界遭遇类似,原先得到地方政府鼓励并正在建筑中的抗战博物馆建设突然陷入无法再获得银行贷款支持而资金断裂的窘况。2005年夏天去时,感觉很荒凉,诺大一片博物馆群,只完成四个,更多未能完工的建筑,烂尾楼般静静立在荒地上,而已经完工的200多个阵亡将军雕塑群,被圈在一片荒草地上,未能获准展出。即使这样,正面战场馆馆藏的震撼力还是出乎预料。

第二年听说,展出内容和方式作了妥协和调整,博物馆建筑终于继续开工了,再后来,就有消息说已经完成并开放了。

上周日跟几位朋友再次去,是四年之后了。

到了大邑县安仁镇,车驶向博物馆。行驶到一宽阔通道,迎面看到立在一高坡上的军人雕塑,他以胜利者姿态将手中步枪高高举向天空。走近细看,“高坡”原来是一个残破的日军碉堡。碉堡原地在天津,从天津运来这庞大家伙,耗费力量一定不小。但举枪军人脚踏在这个三面残缺、长满荒草的日军碉堡上面,跟四周的空旷、苍凉浑然一体,形成一种把人跟外面的喧嚣世界隔离开来而走进那段历史的特殊气场。

带着对历史的敬意,我们进入了博物馆。刚朝里面走一两分钟,就看到前方一个很奇特的广场:大约高出路面一米左右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层层巨型超厚玻璃,每面玻璃上有很多血红色手印。快步上前,原来是抗战老兵手印广场。每个手印下方刻着手印主人的姓名、部队番号、职务、军衔。这些手印,应是最近几年间逐一寻找尚健在的老兵时收集的。大致估计一下,有好几千个手印。这些集合在一起的血色手印似乎是一种无声的述说,提醒人们去重新认识那段在主流叙事中已然面目全非的重要历史。

中流砥柱馆门前,犹豫了一下,还是进去了。此馆位于整个抗战博物馆群落的中心,巨大浮雕覆盖着整个馆身,浮雕突出部位站着朱毛,二人位序是毛前朱后。正看这浮雕,觉得哪点不对劲,郭突然说了句:“把人家朱德摆得像毛的警卫员!”几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郭是画家,果然好眼力!进得馆内,馆藏内容主要是首长照片、通电、以及宣传性内容居多的文章,干货有点欠缺,不知道是搜寻无方所致还是找不到当事人了。

“中流砥柱”的侧面是“正面战场馆”。四年前来时,记得用的称谓是“国军抗战馆”。我猜想,现在的馆名应该是为获准展出而进行的调整。新的馆名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其实较之过去的馆名也更准确。但这个馆以西安事变开头,延安的通电、照片摆在最显要位置,连同文字说明、讲解,一开头似乎要给人印象:这个事件及延安态度不仅对整个正面战场、甚至整个抗日战争的打响起了决定性作用。

不过,继续看下去,事实自有其力量。馆藏内容主体,跟四年前差不多。如今已逐渐为人们知晓的若干大战役,一场场拚死血战,都有详尽历史资料披露真相。这些资料以经久耐磨、色泽凝重的铜板画形式镌刻在墙上,内容包括战役时间、地点、路线、参战部队、指挥官、双方死伤人数等等。一目了然。除了刻在巨大铜板上的重大战役,还有很多实物展出,如留有弹孔的钢盔、军装,缴获的日军发报机等。橱窗里还陈列有另一类特殊实物,即抗日最高军事当局颁发的嘉奖令,给阵亡将领家属的唁电、悼词。

家庭保存这样的实物,曾经是很危险的,能存下来,背后一定有曲折故事。2005年那次参观后不久,去参加父母一批老朋友的聚会,在场长辈中有饶国华将军的女儿,她跟她丈夫都是老地下党,49之后近二十年,经历压抑、沉重,以身殉国的将军本人,长期未得到应有承认。她告诉我,“文革”结束后,为了还父亲一个历史的公正,奔波数年,遭遇无数阻碍,连上档案馆查阅父亲资料也非常困难,争取了很长时间。最终还饶国华将军历史公正,已经是1983年。

正面战场馆的藏品相当丰富,珍贵,但四年前一幅嵌在墙上的巨幅头像,是我看过的最为震撼的藏品。墙上头像是一个中国童子军,当年,美国《生活》杂志用这头像作了封面。博物馆设计者按比例将头像放大为几乎一个墙面。巨大的尺寸、不寻常的来历、照片上少年稚嫩的面孔和跟年龄不相称的眼神,都使它对人产生强烈震撼,但最震撼的是,少年脸的下半部及军装衣领上的镶嵌物和镶嵌物所传递的艰难时局。

镶嵌物是馆主若干年间收集到的近三千枚四川壮丁的陶瓷帽徽。帽徽一般是铝制,从未听闻陶瓷做帽徽,当时一问,原来,铝是急需而奇缺的军需物资,为了节约,想出了陶瓷帽徽的办法。一颗颗太过厚实而显笨拙的帽徽,仿佛无声的述说着我们这个民族在对日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

这次再来,楼上楼下差不多找了个遍,也没看到这幅头像,问了解说员,最后曲里拐弯走了一阵,才又找到了。看过陶瓷帽徽镶嵌的童子军头像,出得馆来,再看到馆前草地上的“哀兵”雕塑—— 一个面容和姿势都异常沉重的中国军人,对为什么用“哀兵”二字,有了多一层了解。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肖雪慧:核心利益?“核心”的利益?
肖雪慧:谭作人应该回家了
肖雪慧:谭作人案审判点滴   
肖雪慧:围观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