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财经》杂志命悬一“胡”?

人气 13

【大纪元11月14日讯】(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节目)主持人:观众朋友好,关注全球热点,与您真诚互动。感谢您收看这一期《热点互动》节目。11月9日《财经》杂志高层人士变局终于有了结果。据杂志公关部负责人张立辉当日晚间公布,该杂志的主编胡舒立已经请辞,在此之前以总经理吴传辉为首的三分之二经营团队也已经辞职。

FLV下载收看
WMV下载收看

《财经》杂志是中国最具主流影响力的商业出版刊物,以独特的视角,独家报导和独立感言而闻名。但在胡舒立请辞之后《财经》的命运将如何?胡舒立能否再次打造另一家传媒媒体?我们请来资深评论员陈志飞教授为大家解读。陈教授,最近这一起《财经》杂志的人事变动一直引起广泛的关注,有人的评价说这是中国传媒史上最具震撼力的一次集体出走事件,您是怎样看待?

陈志飞:我觉得基本上是起到了这样一个效果,如果让我想起历史上的话,唯一可以跟这媲美的是1989年钦本立所引导的《世界经济导报》事件。因为他是“六四民主运动”的导火锁。但是钦本立还是限制在中国国内范围之内,在海外并没有人知道太多,也没有读者群。

可是《财经》杂志现在已经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未来的命运被很多欧美的主要杂志媒体关注,所以发酵效应还在进行当中。

因为很多媒体,尤其西方媒体把《财经》杂志作为一个中国媒体自由的风向标,如果《财经》杂志这次由于胡舒立的辞职,由这个底线退出,不再接触中国最敏感的消息的话,那么等于中国新闻自由在倒退之中。

主持人:也有人建议胡舒立应该写一篇文章在自己的《财经》杂志上发表,就是关于《财经》杂志高层集体出走的内幕,当然这是一个玩笑话,也不可能了。据媒体披露这件事情后,老百姓非常关注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个事情。这媒体也披露了高层联办在杂志发展的方向上,和媒体办报的编辑方针策略上有不同的意见。您是如何看待这个之间的原因。

陈志飞:这可能都是表面的原因,实际上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在联办的关系,因为她跟联办一直还是很不错的,联办从她身上也得到很多利润,《财经》现在是中国最赚钱的杂志之一,一年就能赚两亿美金,那是非常可观的利润。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财经》杂志很聪明利用触摸中共报导的底线方式来报导读者,来吸引眼球。

尤其是达到海外的宣传效果,可是她没有料到中国的底线是在变动之中的,尤其在最近这一段期间中共体制下有很多突发事件,因为《财经》报导非常即时,使得这个底线现在逐渐在收缩。比如我举例子,7.5新疆事件,《财经》对维汉冲突有充分、全面的报导,当时杂志拥有者也就是联办已经受到中共的训斥,使得联办通知《财经》杂志要停止对新疆报导。

那么这就说明并不是联办主动要求改变方向,而是最后他们两者身后的老大,也就是中共体制下的宣传部在有意把底线收缩,使得原来办的红红火火的《财经》杂志,尤其是胡舒立这帮人,感到自己的自由各方面受到压制。所以才有负气出走这件事情。

主持人:那联办也就是《财经》杂志出资方,那实际上由9家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所组成的,实际上在官方来讲,应该是个民办组织这样一个单位。我们也知道《财经》从1988年发展到现在有11年的时间,中间确实给《财经》很大的空间去发展,那么为什么现在要去改变胡舒立的编辑方式?

陈志飞:联办虽然说是民办组织,但实际上背后有很强的官方势力的背景,胡舒立在1992年接触到这个组织的,其实是由一些在海外有背景的名人,但实际上又是中共精英层的这些人所组织的,他们最精于善于触摸底线,从而给自己带来实惠。

那么联办一直用保护罩的形式来保护《财经》的平稳发展,但是像我们刚才所分析的,由于背后的老大(中共)觉得这个底线已经太宽了,要收缩,所以联办也迫不得已,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痛下狠手让胡舒立他们请辞然后另谋高就。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说明中共的新闻自由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中宣部的一纸公文,根本就不是底下这些联办或民办组织可以左右的。

主持人:刚才是从联办这部分来分析,那么从胡舒立来讲,她是一手操办起来这个媒体,可以说11年的呕心沥血,她被称为《财经》之母。我想她要是离开这个媒体,她心理上一定不好受,您是怎么解读,当然我们现在没有具体的采访,您是怎么分析她现在的心情?

陈志飞:她现在肯定是很难受,但是从另一方面这又是她迫不得以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她留在现在的《财经》的话,此《财经》已经不是彼《财经》了,已经不是她原来能够按照她的办报方针办下去的这么一个《财经》杂志。

因为《财经》在她领导之下取得非常大的成就,可是她的行事方式是非常独断的,那么现在有人插手的话,她的方式和工作行为肯定不能贯彻下去,这样就使得她原来想达到的目标大打折扣,所以她出走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主持人:其实我看了一下胡舒立本人的资料,也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她被《华尔街日报》称为是“中国最直言不讳的、最诚实的商业记者”,同时被美国的《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您认为从她的人生经历来看,她是怎么样发展成为一个真实独立敢言的办报者呢?

陈志飞:我觉得现在对《财经》以及对胡舒立命运的推测,都还是偏离根本的主要内涵,因为《财经》就像我刚才讲的,是跟民办企业以及跟中国高层太子党有直接联系的这些人联合办的,他们的商业利益当然是很主要的,他们要赚钱,但另一方面这些人一定要维护中共体制的利益。

所以这就是《南方都市报》被啷当下狱的前主编程益中,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财经》的时说,《财经》的办报方针是非常谨慎的,实际上根本就不触犯中共的根本利益,只是打擦边球。胡舒立在2002年接受《华尔街时报》采访的时候也信誓旦旦的对记者说:我不知道边界线在哪里,我们会挑战边界,但我们不会“越界”。这就是《财经》办报的根本原则。

其实说到这里,胡舒立虽然以这种方式来赚很多钱、达到成功,但她还是在中共体制之中生活。今年4月份《纽约客》周刊采访了胡舒立,胡舒立针对很多对中国敏感问题的回答,在观众群中起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因为观众觉得很奇怪,她是人民大学毕业的,可是对1989年六四运动她一无所知。记者问她很多比较敏感的问题,对新疆、西藏问题很多方面她都完全按照中共官方的言论来回答。

西方媒体把她作为中国自由媒体的向导、前驱。虽然在表面上来看,她曾经起到过作用,她的办报风格、她的编辑,她表面装潢的非常像是美国的《财富》杂志,甚至有人说《财经》可以成为中国的《经济学人》杂志,《经济学人》是英国很有权威的杂志。

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实际上从客观根本条件来看,胡舒立的命运跟20年前钦本立的命运是非常相似的,只是她比钦本立要年轻很多岁,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她想完全达到自己独立办报的想法,这种理想在中共体制下是达不到的。

主持人:刚才您说从办报范围来看,她是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去报导,那么从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财经》杂志在中国读者群里,确实是有一定的影响力,那您怎么看呢?

陈志飞:它不但是影响力大,它影响的人都是最有影响力的人,比如说都是公司经理、高级白领职业人士,而且在海外媒体,比如像《华尔街日报》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2007年就决定跟《财经》联合办报。这对中国的整个新闻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所以由于胡舒立的出走,有外界媒体评论家就说,《财经》的价值起码丢了一半,甚至更多,所以才有我们今天谈这个《财经》是命悬一“胡”,而不是一“线”的说法。

主持人:就是胡舒立在《财经》这个品牌里面是占了一半。

陈志飞:因为她走的话,她把她的团队全部带走,她的底下有所谓的“四朵金花”之说,都是她最得力的记者,总经理吴传辉也已经离开了,据说在年底之前有80%的人都会离开《财经》,那么整个团队就没了,这对财经来说的确不只是一个灭顶之灾吧!

主持人:刚才您已经讲到了,我想请您再深入讲一讲,因为胡舒立办报这些年来《财经》杂志的影响力,它先后发表了反腐的大幅报导,好比如说庄家掠夺,基金黑幕等等的,这些重大的新闻震撼了国内财经界和社会各界,那么这个杂志本身由于独立独家和独特的视角而闻名,那在胡舒立这个财经之母离开之后,命运究竟如何?能否请您再具体分析一下。

陈志飞:你刚刚提到独立独家和独特的视角都是她自己的一种公关语言,外界尤其是西方媒体看好她,是因为她已经打下坚实的基础,已经在西方媒体最大的传统项目上新闻和财经方面取得非常坚实的成果,可是对于这样的一个杂志,也是一个普遍要被当成高档权威性杂志塑立起来的话,必须要介入政治领域,这是一个西方媒体和中国媒体完全不同的。

所以外界媒体一直包括《华尔街日报》还有BBC认为《财经》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刚才我已经提到了,那我们看到经济杂志是什么样子的,大家不要被《经济学人》表面的这个词所迷惑,《经济学人》大概有70%的评论都是政治性的,在派别势力各方面有非常深入的分析,所以说想要《财经》达到那样程度的话,在现在的中国的体制下是办不到的。

胡舒立有可能被外界误导想触摸一下老虎的屁股,在新疆问题上,在上海周正毅圈地案件当中,她都可能摸了中共宣传部的屁股,在周正毅事件报导当中,甚至那期杂志被中共宣传部勒令收回,这在中国媒体界也是非常少见的,在《世界经济导报》和《南方周末报》时候才发生过,那么就是说他想变成把财经变成中国的经济学员,但是中国的体制是不允许的。

那么对比一下,1989年钦本立《世界经济导报》搞一个像胡耀邦这种当时老的幕僚开的一个座谈会,而导致杀身之祸,最后彻底停报查处。有人认为从时代以后中共可能已经有所进步,但没有想到中共的执政环境比起1989年来说其实更严酷,因为现在有新疆、西藏各方面的危机,还有法轮功、民运各种事件,其实在这样内外交困情况底下,中共对宣传只会紧不会收。

所以原来的底线现在也不让人摸了,不是有一个西方著名的书叫《谁偷了我的奶酪》?胡舒立现在就应该问一问谁动了我的底线。

主持人:我想观众朋友也非常关心胡舒立未来的走向,最近媒体也看到报导,她辞职之后,将接任广州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的院长,同时她将在北京建立一个新的媒体《财新》,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是她能否再次打造一个像《财经》一样的杂志。

陈志飞:我认为不乐观,因为刚才说底线已经被挪了,那么《财经》原来的生命力已经不复存在了,你再给他换一个新的名字叫《财新》或者《财更新》,根本都不起作用了。另外胡舒立自己可能也有了马放南山,隐退回林的这种影响,因为她要进入教育界,从新闻界退下来了,她自己对这个形势我觉得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

从这里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整个媒体的走向,实际上并没有像外表装潢的那么精美,给人感觉那样光鲜,实际上这个黑幕20多年其实没有大的变化。

主持人:好的,我们节目进行到这里了,观众朋友感谢您收看这一期的《热点互动》节目,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据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节目录音整理)


http://www.youmaker.com/

视频:【热点互动】《财经》杂志命悬一“胡”?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海盗挑战 中国海军表现如何?(3)
中国法制问题为何提上了美国国会?(1)
中国法制问题为何提上了美国国会?(2)
中国法制问题为何提上了美国国会?(3)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