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有人情在就有家园

十年砍柴

标签:

【大纪元7月22日讯】一群耄耋之年的抗战老兵,从缅甸回到中国,回到他们远在巴蜀、中原、两广、楚湘等地的故园。

他们的回乡,是由曾上书山西省省长揭露矿难瞒报的记者孙春龙发起,各地热心人士参与的爱心之旅。我认为,这次行动的“民间”色彩弥足珍贵,人们暂且不必去谈及、深究因政权鼎革抗战老兵滞留他乡的历史悲剧。是的,比起和奥巴马总统一起飞抵法国参加诺曼底登陆65周年纪念的美国老兵,比起即使苏联解体但年年走过红场的俄罗斯卫国战争的老兵,或许可以说,这些流落他乡的老兵以及他们那些早已死去的战友,没有得到他们应有的荣耀。但是,无论如何,他生长的祖国里,还有许多普通人没有忘却他们。让老兵回家,谈不上什么伟大的意义,只是尽一份最起码的人情。

故土,只要还存留这份人情,这里就还是他们的家国。

中国的写史者,往往只关注大人物。无论对其历史评价如何,无论他曾效忠哪个政权哪个人,大人物总比小人物强,哪怕是作为失败者。我念高中的那所学校,和抗战名将廖耀湘的故居相隔数百米。廖耀湘曾是远征缅甸的新六军军长,这些老兵中或许有人当年是将军麾下。廖耀湘率领新六军飞抵芷江受降,临走前对留守士兵说,你们好好看着战友的墓庐,马上就会来接你们回国。然而造化弄人,抗战胜利后不久廖耀湘率军去东北参加内战而被俘。我曾叹息这位42岁就被俘的将军,其后半生的暗淡。但作为一位有名的将军,他毕竟能在战犯改造所中得到优待,最后被特赦,他的名字,留在各种各样的史料中。他手下的那些普通士兵呢?有些人战死沙场与草木同腐,有些人留在异国他乡像野草一样自生自灭,而有些人回到故园,迎接他的不是庆功宴而是政治运动的煎熬。

这些老兵,是抗战时期无数保家卫国的士兵们的缩影,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普通士兵的缩影。和平时期,他们躬耕于陇亩,纳粮完税,供养官府;战火一起,他们就得入伍赴死,去保卫一个个政权。战争平息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侥幸活下来的,能够回到故园,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对官府,他们从来都有无数的义务需要履行;而他们的权利,却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士卒戍边、征人还乡,是中国文学数千年的重要题材,触动的是中国人数千年不变的共同情感。《诗经》中的《采薇》、《东山》吟唱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杜甫在《兵车行》中感叹道:“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些活着回乡的老兵,和那些叱咤风云的将军相比,没有彪炳青史的赫赫战功,也没有大悲大喜的人生故事。可他们能够死里逃生,在异国他乡活下来,并生儿育女,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就是我们华人生生不息的写照,政局翻云覆雨,历史白云苍狗,普通的中国人生命是卑微的,但卑微的生命,在缝隙中依然能生长。

这次从缅甸回来的老兵中,一位四川广安籍的老先生叫“刘召回”,这个名字真是太巧合了。留在异国的他们总算被召回了,是被民间人士凑钱召回来的,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愫能超越意识形态的纷争,能超越兄弟阋墙的恩怨。无论历史的巨手怎样拨弄我们的民族,这种基本人情基本伦理还在,中华还是中华,还是这些老兵的家。回家就好,有亲人在迎候,何必需要谁来颁发军功章呢?

(作者博客)(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十年砍柴:秋瑾着和服 依然爱中华
十年砍柴:黑牢指定死因“暴病而亡”
十年砍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王帅
十年砍柴:吴保全案的根本原因是“无保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