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先王管理社會策略:樂

清雅
font print 人氣: 83
【字號】    
   標籤: tags: ,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史記》樂書第二)

先王制定禮、樂是教人平好惡,節制人的慾望,保持人的本性,讓人生活在道規定的做人標準上,順行天理。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史記》樂書第二)

只有明天地,才可以制禮、樂。樂使人歸於道,禮使人守萬物次序。古者黃帝、帝嚳生而神靈;帝堯其知如神。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頌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己,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佚作亂之事。是故彊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史記》樂書第二)

人的本性靜,本性對外物感應,人就產生了好惡等慾望(執著),如果對慾望毫無節制,人的本性就埋沒了,人表現的全是後天慾望,人完全物質化、掉物質中了。於是先王制定禮、樂,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節制人慾望,保持人的本性,這就是治國的王道。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諸聲音,形於動靜,人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故人不能無樂,樂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綸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信,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齊,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史記》樂書第二)

先王立樂的總則就是:感動人的善良本性,讓放心邪氣不沾染人本性。人本性主宰自己做出的事情就符合道的要求,社會各方面就溶和。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也。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史記》樂書第二)

音(音樂)是由人心創作出來的,而人心又受到外物影響,哀、樂、喜、怒、敬、愛心不是人的本性。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正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正通矣。宮(八十一絲)為君,商(七十二絲)為臣,角(六十四絲)為民,徵(五十四絲)為事,羽(四十八絲)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搥,其臣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史記》樂書第二)

音樂與治理國家是相通的,音樂的宮商角徵羽類似國家的君臣民事物,如果他們是正確的次序,則國家治、五音正。

「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清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歌者,直己而陳德;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志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志之,故謂之齊。明乎商之詩者,臨事而屢斷;明乎齊之詩者,見利而讓也。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木,居中矩,句中鉤,纍纍乎殷如貫珠。」(《史記》樂書第二)

轉載 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如果說三皇走過神人共處的社會。距今約五千年前,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其實中國人「敬天法祖」的特性,除了與上古神傳時代的人神共處有關之外,與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共同祖先有著密切關係。黃帝之後有「絕天地通」的傳說,即人神分隔,中華民族就在神傳的文化基礎上,從黃帝時代開啟了以人為中心的、一幕幕璀璨的半神文化序幕。
  • 中國古史,以夏商周合稱「三代」。因有關夏的歷史迄今尚無直接文字史料,史學界曾質疑這段歷史,直到河南偃師出土的「二里頭文化」,夏的存在經學者研究,已毋庸置疑。這也證實神話並不是完全不可信。
  • 商代文字,除了少數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圓形字體--金文)外,最多的是甲骨文,是中國目前能讀懂的最早的文字,六書已備(注三)。商代人敬天信神,遇事會先占卜,而甲骨文就是商人占卜時刻於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所以又稱為「卜辭」、「貞卜文字」。
  • (shown)瘟疫和其他天災,旱、水、虫、風、地震等一樣往往對人類和人類的歷史起著關鍵的作用,在人間的社會、秩序、社會變動與重大事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縱觀歷史,是人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還是蒼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從一些歷史上的大瘟疫事件,或許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 天下之事,沒有比漢字的繁(正)簡之爭更為無聊的了。卻偏偏有人熱中此道,麈尾論道,長論不衰。某祇得俯首馬槽,再將那些草料胡亂咀嚼一通,尤其是那些含砂量高的草料。
  • 不合理的簡化,還包括了偏旁。譬如「言」字旁兒,被印刷成「點橫豎鉤」,共計兩筆。這雖在古人行草手書中屢見不鮮,但是沒有用到刊印上的。
  • 說到正體豎排本,來插一段題外話:「直行書」。我們知道,漢字的結構,是自上到下安排的。所以漢字若不是「亭亭玉立」,便是「正襟危坐」。自倉頡造出字,就適合直行書寫。
  • 齊桓公稱霸以後,又過了六年,賢相管仲生了重病,眼看不治。齊桓公很著急,親自去看望他。桓公問他:「大臣中誰可以繼承您的位置呢?」管仲說:「君主應該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臣子,您應該知道得很清楚。」
  • 在軍事上,秦始皇南征百越、北擊匈奴,基本奠定了後代中國的版圖,同時他修萬里長城,保住了中原地區不受到遊牧民族的侵襲,所以秦始皇的作為對後世的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
  • 《東周列國志》在寫到六國滅亡時,最後有一首詩作為總結,這詩是這麼寫的:「卜世雖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綿延過歷緣忠厚,陵替隨波為倒顛,六國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東遷,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佞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