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萬名家長聯名呼籲取消高考戶籍限制

人氣 5
標籤: ,

【大紀元10月01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由於受到高考戶籍制度的限制,很多「移民二代」遭遇既無法在大城市參加高考又無法回原籍參加高考的困境。近日,北京有上萬名家長簽名呼籲取消這種不公平、不公正的戶籍限制制度,讓在北京工作滿一定年限的人,子女擁有在北京參加高考的權利。

9月28日,12位北京「流動兒童」家長的代表聚在北京市教委門口,手持簽名過萬的《呼籲書》,希望能夠親自交給市教委和教育部,解決他們孩子在北京不能參加高考的難題。

「我們在北京這麼多年,給北京納稅,我們應該和北京人享有同樣的權利。」參與簽名的溫州商人朱程表示,「希望政府能夠出台政策,允許在北京工作一定年限的人,其子女有在北京參加高考的權利。

從今年6月開始,這些家長分別在昌平、通州、海淀等地區組織簽名。「這次我們一把宣傳牌掛出來,就有很多人過來簽名支持我們。目前簽名人數已經過萬了」。參與簽名的家長賴女士和孟女士表示,僅是收錄到這份《呼籲書》裡的簽名,就已經有10281個。

家長建議

一,在同一地完成三年初中教育的,無論有無該地戶籍,都有平等參加該地中考、繼續高中學業的權利;在同一地完成三年高中教育的,都有在該地報名參加高考的權利。

二,建議全國高考統一命題,即使按戶籍錄取也不妨礙學生在居住地參加高考,這可以作為臨時性解決方案。

或者,進一步平衡教育部直屬大學在各省錄取的比例,逐步實現各省大致統一的錄取比例。

移民二代成「無根的一代」

來北京16年的張先生已經小有成就,不僅買了房子和車,還經營著自己辦的公司。惟一讓他焦慮的是,在北京十三中分校實驗班上初三的兒子畢業後去哪裏讀書問題。根據現有政策,流動兒童義務教育階段入學以流入地為主,但孩子升高中及高考仍需回戶籍所在地。

但回原籍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難以跨越的坎。「我們家是浙江的,老家已經沒人了。孩子10年前在北京出生,從沒在老家待過,浙江話都聽不懂,怎麼讓他回去呢?」

從2005年起,教育部出台文件要求高考「學籍、戶籍」雙認定,雖然大部份省份規定,戶籍在本地生源不受「雙認定」限制。但在陝西、海南等身份,對此規定則頗為嚴格。這樣就造成了有一部份孩子既無法在京參加高考,又無法回原籍參加高考。

而這種戶籍限制或者說戶籍歧視,也給這些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移民二代有沒有權利在哪裏讀書就在哪裏高考。這是他們未來所有公平競爭的起點。在現行的「學籍+戶籍」的高考管理體制下,移民二代正在成為沒有未來、也沒有歸宿感的「無根的一代」。既不能融入當地城市主流參與公平競爭,又難以回歸原籍,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就會趨向遊民化、邊緣化和被排斥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互相糾纏,他們不是傾向於扼殺自己,就是傾向於報復社會。

2008年,一名一直在京上學的女孩,因參加北京高考報名受阻服毒自殺未遂。媒體報導中引述女孩班主任的話:「這個女生平時好好的,但只要涉及戶口,她就情緒低落,不願意說話。」

而一組數據顯示,2000年上海市與外省市戶籍的未成年犯人數比大致在6∶4,到2005年的比例已經達到3∶7,即10個少年犯中有3個上海籍、7個外省籍的。北京的情況大同小異。

「綠卡」子女高考難

2009年河北三檔高考分數線公佈的時候,李莉痛哭了一場。李莉原是北京一所重點中學的尖子生,享受著北京素質教育的溫床,她考上藝術合唱團,參加諸多重要演出,還擔任學校電視台節目主持,為外研社錄製英語教學征。可是由於父母持「綠卡」,不得不突然回到完全陌生的原籍保定小城插班學習,一切跟著考試大棒轉,教材內容不同,進度不一,聽不懂,跟不上。李莉的母親說那時候,李莉天天打電話向父母哭訴,「我們每兩個星期就請假陪她,做心理疏導。」

而楊光的母親侯女士則選擇了不計成本從外企辭職,陪女兒回老家四川備考。

與李莉一樣,由於北京與當地教育方面的諸多差異,楊光也是從倒數一二名往前追。最終,楊光考取了上海體育大學體育新聞系,儘管和北京同學差了一大截,但侯女士仍「如釋重負」,覺得「能上大學不錯了,」

楊光之所以選擇上海學校,是因為楊光不願再回京讀書,她寫文章表達對北京的不滿:「這座我生活了十幾年的城市欺騙並拋棄了我。」

而與李莉、楊光的處境相同的孩子還有成千上萬,據北京市教委2009年的統計,北京持「綠卡」的高考子女當年就有700多人,而當時16歲到19歲的有2723人。


可憐天下父母心—在門外焦急等待孩子的父母們。(AFP)

相關新聞
中國的戶籍制度與“盲流”
家長曝高考移民內幕:有錢擺平一切
「北京綠卡」子弟 陷高考無門困局
楊耕身:洛陽高考移民從潛規則到反規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