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北埔.秀巒山.北埔事件遭難之碑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141
標籤:

上個月來北埔探訪五子碑時,就預定順道前來北埔老街尋訪「北埔事件」的石碑遺跡。不料,因行程波折延誤,抵達北埔時,暮色已濃,只好另擇日期再訪。

北埔事件的石碑遺跡,除了內大坪的五子碑外,另外還有三塊古碑被放置於北埔秀巒山的秀巒公園。兩年前,我初次來北埔旅遊時,就曾來過秀巒公園,但當時只參觀了山腳下的「開闢百年紀念之碑」而已。後來才曉得山頂上還有日據時代的石燈籠及北埔事件的石碑殘跡。

秀巒山位於北埔老街的東側,站在老街上,面對老街上的「慈天宮」,即可望見廟後不遠處的這座小山丘。從廟前街的「金廣福公館」旁,穿繞公館與「天水堂」之間的古街巷弄,約幾分鐘,就可抵達秀巒公園入口。

秀巒公園雖然面積不大,但園內林木蓊鬱,擁有不少老樹,步道設施也相當完善。進入公園,就可看見一座醒目的建築物,紅藍白色彩鮮明,在綠意盎然的公園環境中,特別突兀鮮明。這座由三個紀念碑塔相連並排所構成的建築,中塔略高,塔內有「開拓大隘紀念碑」,左右塔內分別有「烈士姜紹祖先生成仁紀念碑」、「復中興烈士紀念碑」,是民國66年(1977)時北埔鄉公所建立的,標記著北埔地方史上的三件重要事蹟。


穿越老街古巷弄,前往秀巒山(秀巒公園)。

北埔鄉公所建立的紀念碑(三座相連)。


開闢百年紀念之碑(1834~1933)

北埔的拓墾始於清朝道光14年(1834)。當時淡水廳同知李嗣鄴(註1)出資補助九芎林庄總理姜秀鑾設隘寮,僱隘丁,加強沿山一帶防務,以進行墾拓事業。次年,在李嗣鄴倡導下,竹塹城西門總理周邦正(閩籍)與姜秀鑾(粵籍)共同募股,合組「金廣福」墾號,開墾大隘地區(約今日的北埔、峨眉、寶山等鄉),奠定了今日北埔的發展基礎。

金廣福墾號為拓墾近山的墾地,在官府授權允許下,自行組織兵勇,沿山設置隘寮,以防範原住民的攻擊,建立了一支當時台灣規模最大的民間武裝力量。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北埔的姜紹祖以姜家的力量,組織大隘地區的丁勇,奮起抵抗日軍,與苗栗吳湯興並肩作戰,寫下了「1895.乙未戰爭」一段可歌可泣的台灣史。

「復中興烈士」,指的就是發生於明治40年(1907年)11月14日的「北埔事件」。蔡清琳以「復中興」為名,號召駐防北埔的隘勇,聯合賽夏族起兵反抗日本統治。雖然起事只有二、三百人響應,在短短兩、三天就遭日警鎮壓而平息,卻是日本接收台後,弭平初期台灣人反抗之後,所發生的第一起武裝反抗事件。這個事件造成日本北埔支廳廳長渡邊龜作、駐北埔的日警、以及日本籍的平民50幾人遇害。事後,起事者及北埔居民亦有一百多人遭到日警報復殺害。

紀念塔的附近,往「秀鑾亭」的方向,另有一座立於日據時代昭和8年(1933)的「開闢百年紀念之碑」,是當時北埔居民為紀念大隘開闢百週年而設立的,並將這座山丘命名為「秀鑾山」(秀巒山),以紀念姜秀鑾開拓北埔的功蹟。大隘的開闢,雖是由閩粵合資,但實際由姜秀鑾實際執行,而拓墾初期拓耗費繁多,又有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歷經艱辛,不少閩籍股東紛紛退出,而姜秀鑾一一承接,成為金廣福墾號的最大股東,因此也成為開拓北埔的最重要的人物。


合抱樹廣場的日式石燈籠

我上次遊秀巒公園時,足跡僅至秀鑾亭而已。今天續往上走。爬到山丘高處,有觀月亭、觀音像、觀景亭,卻沒看見任何古碑,續沿步道往山丘的另一頭走去。經過長壽亭後不久,就抵達了「合抱樹廣場」。遠遠望見廣場上的一對日式石燈籠。

合抱樹廣場的命名,是因為附近林間有三棵超過百年的老樟樹,樹幹粗巨,得兩人合抱。小小的廣場約略為方形,靠山壁的一側鋪設牆面,繪有水牛浮雕壁畫,壁畫前的左右側各豎立了一塊石碑。水牛浮雕的廣場對面另有石階路通往山下,石燈籠就放置於石階路口的左右側。石燈籠旁側,另有一座石碑。更旁側,則有一座長廊式的涼亭,可眺覽北埔內山方向的山巒景色。

北埔事件發生的兩年以後(1909),日本政府在這裡豎立了一座「北埔事件遭難之碑」,石碑刻載事件中被殺害的日本人姓名;十年後(1919),又增設一塊石碑,將遇害的日本人名單全部補齊。台灣光復後,這些石碑被一名派駐到北埔的福建籍警員將「北埔事件遭難之碑」等刻字跡刮除,並在其中一塊碑石刻上「毋忘在莒」四個字。

後來,紀念碑的基座石塊也遭民眾鏟除,將石塊運走,做為房舍建材。僅存的石碑遭到破壞而棄置於山頂。直到二、三年前,「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北埔鄉公所才重新將這些石碑豎立於合抱樹廣場。


北埔事件遭難之碑(1)

北埔事件遭難之碑(2)

北埔事件遭難之碑(3)


石碑側面字跡依舊清晰

石燈籠旁的第三座石碑,被削去三分之一,只剩斷碑,碑石側面仍有清楚的字跡,寫著「十五日殉職」,為北埔事件爆發後的第二天。石碑正面模糊的字跡寫著「..龜作外十七氏之碑」,原來這塊石碑是用來紀念北埔事件殉職的北埔支廳廳長渡邊龜作及其它17名日籍公務員。

渡邊龜作是北埔事件中日籍遇害者官銜最高者,他本身也是一名業餘的昆蟲採集愛好者,常利用公餘在北埔山區採集昆蟲標本。台灣有兩種蝴蝶,「渡邊黃斑蔭蝶」、「渡邊鳳蝶」(又稱台灣鳳蝶),即是冠以渡邊龜作的姓氏。

石燈籠是昭和11年(1936)時添設的,由峨眉、北埔、寶山庄民所奉獻的,從這裡往下走的石階道,寬約三公尺,頗類似神社參道的氣氛。這石階路及石燈籠是「皇民化運動」期間新設置的。

北埔事件後,起事者被定罪為叛亂盜匪,其家屬及遺族,受到社會的嚴厲責難與壓力,蔡清琳的後代被迫更改姓氏,隱姓埋名,以躲避歧視的眼光。戰後,蔡清琳獲得平反,民國46年(1957),入祀忠烈祠。


北埔老街

合抱樹廣場周遭環境清雅,有林蔭老樹,又有長亭可對青山,景色優美,又有古碑及石燈籠等歷史遺跡。可惜未設置歷史解說牌,遊客至此,僅只知是數塊古碑殘跡,字跡又漫滅模糊,而無由得知其背後的史實。

我在無人的山丘公園,獨坐於長廊涼亭內,眺覽附近山景,遙想歷史往事。這一路走來,公園安靜而冷清,老街熱鬧氣氛不上山丘。其實秀巒山不高,公園離老街亦不遠,從老街走至公園入口,時間少於10分鐘;從公園入口走至合抱樹公園,也不會超過10分鐘。

靜坐一會兒,然後下山,再逛了一下老街上的古蹟,回味我曾走過的金廣福公館、天水堂、天水二堂、姜阿新故宅、忠恕堂、老街古巷老厝等,然後再趕去與老婆會合。

今日同遊北埔者,除了老婆,還有小東,還有小東的舅舅、阿姨等人。我們一起抵達北埔,先享用客家美食。用完中餐,他們逛老街、看古蹟,我則登秀巒山、尋古碑。然後在茶館會合,一起品茗北埔的客家擂茶。

旅記日期:2008.11.18 (寫於2008.11.25)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


慈天宮(慈天宮)。


北埔老街古巷弄(慈天宮旁)。


北埔老街古巷弄(慈天宮旁)。


北埔老街餐廳門口。遊龍戲鳳?


姜阿新故宅(縣定古蹟)


金廣福公館(一級古蹟)-金廣福墾號的營運總部。


金廣福公館(一級古蹟)-金廣福墾號的營運總部。


天水堂(一級古蹟)-姜秀鑾故居。


天水二堂(右護龍)。


忠恕堂(廟前街、公園街口)。


秀巒公園步道。


觀月亭、觀音像、觀景亭。


秀巒公園。通往合抱樹廣場的步道。


步道旁的老樟樹。


步道旁的老樟樹。


合抱樹廣場入口。水牛浮雕及北埔事件石碑遺跡之一。


石燈籠及渡邊龜作等人的殉職紀念碑。


類似參道的石階路,日據時代的遺跡。


「北埔事件遭難之碑」變成了「毋忘在莒」碑。


「毋忘在莒」石碑背面。幾十位日本人的名字已漫滅難辨。


合抱樹廣場一側的長廊式涼亭。


長亭對青山。

相關新聞
HOT成員李在元 突然到訪TONY的生日PARTY
早慧的新星--音樂才子Tony Chen
Tony Chen   以音樂傳播光明
就愛大腸圈髮型!Tony 教妳綁髮技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