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中國舞(上)

洪芸
font print 人氣: 39
【字號】    
   標籤: tags:

一、神韻--中國舞蹈的靈魂

在上古神話中傳說著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長鼓」舞, 女媧造人時創作了「充樂」舞,伏羲氏時代有了「扶來」舞,而神農氏則命刑天創作「扶犁」樂舞。也就是說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舞蹈。

中國舞蹈形式,在商周時期已分「文舞」與「武舞」二種。中國舞蹈通常又可分為民俗舞蹈、中國古典舞、中國民間舞等。

中國舞流傳、延續在五千年中華文化中,古代的「樂」,往往是指音樂、舞蹈、詩歌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都是合樂的歌詞。因此有了「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之說。即是說《詩經》三百首,可以誦頌,可以弦彈,可以歌唱也可以舞蹈。

其後歷代詩詞,既可以配曲演唱,又可以聞之起舞,這是中國古代藝術「禮樂一體、互容互通」的特性。中國傳統的藝術著重於內在精神的表現,以形寫神,重視神采和氣韻,充分展現的就是藝術家自身的人品修養。

片)


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沃土的古典舞蹈,非常強調 「形神兼備,身心互融,內外統一」的身韻。神韻是中國古典舞的靈魂,神在中而形於外,「以神領形,以形傳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韻的真正內涵。

「身韻」是中國古典舞「身法」與「韻律」的總稱。「身法」屬於外部的技法範疇,「韻律」則屬於藝術的內涵神采,它們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相互滲透,才真正體現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的精髓。身韻作為中國古典舞的核心語言,具體的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身韻的元素,如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橫擰等,好比是身韻語言的 「語音」--基礎符號。

(二)身韻的主要動作,如:「雲肩轉腰」、「燕子穿林」等,好比是身韻語言的「辭彙」。

(三)身韻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意象,好比是身韻語言的 「語義」。

(四)身韻遵循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開先合」等,「從反面做起」的運動規則,與「平圓、立圓、八字圓」的「三圓」路線規則,好比是身韻語言的「語法」。

這些方面構成了身韻語言的內部結構,加上身韻「形、神、勁、律」的表現方式,使中國舞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學。

「形、神、勁、律」是中國舞身韻的基本動作要素。形,即外在動作,包含姿態及其動作連接的運動線路。神,即神韻、心意,是起主導支配作用的部分。勁,就是力,包含著輕重、緩急、強弱、長短、剛柔等關係的藝術處理。律,也就是動作本身的運動規律。

這四大動作要素的關係,是經過勁與律達到形神兼備,內外統一和協調。其規律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

◎形

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 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翹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彎」,戲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陰陽面」、「擰麻花」,中國民間舞的「輾、擰、轉、韌」等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

◎神

在中國舞身韻的基本動作要素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神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也是可以感覺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體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實意境。

「心、意、氣」是「神韻」的具體化。在心這一概念中,強調內涵的氣蘊、呼吸和意念。可以說,沒有韻就沒有中國古典舞。沒有內心情感的激發和帶動,也就失去了中國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並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而恰恰是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正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這一口訣形象、準確的表達了形和神的相互關係與內在聯繫。

◎勁

「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與有規則的2/4、3/4、4/4 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

「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處理。

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體態、角度、方位均已準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後造型。「神勁」--即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律

「律」這個字,它包涵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規律這兩層含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過「順」似乎有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之感。「不順則順」的「反律」也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

「逢沖必靠、欲左先後、逢開必合、欲前先後」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規律產生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的精奧之處。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梅花詩的作者是北宋易學家邵雍,他字堯夫,謚號康節..............
  • 李白他的名號「青蓮居士」,還是自稱「謫仙」,都表示他的生命來源非同一般。他媽媽生他之時夢見太白金星..............
  • 中華大地被稱之為神州,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出現,神也將陶器製造傳給了人。陶瓷中蘊含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凝聚著歷史的真實;各個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製作工藝以及裝飾,其工藝水準和藝術品味以及獨特的韻味和魅力,都無不體現出不同朝代之特點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
  • 製陶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手工業,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顯生動、開朗、寫實的風格,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形象生動逼真,充分顯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藝。
  • 漢代時期的陶製品無論在質地、品種、工藝以及裝飾手法等諸方面都非常繁盛。
  •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余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
  • 唐代手工業產業的空前繁榮,這與當時朝廷對手工業發展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官府設置「將作監」、「少府監」等政府機構,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進行管理。
  •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業大有進步,宋代陶瓷清麗高雅,色澤柔美自然,造型簡練,挺拔秀麗。
  • 元朝陶瓷業基本上承襲了前代舊制,但出現了青花、釉裡紅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種。自明朝開始,景德鎮已成為「天下窯器所聚」;「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的瓷都。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也有較為詳細的描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