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飾主義(四)代表畫家﹕柯列喬

史多華
font print 人氣: 789
【字號】    
   標籤: tags: , ,

柯列喬﹝Antonio Correggio,或譯為柯雷吉歐,本名Antonio Allegri,1489 ~ 1534年﹞,出生於義大利帕爾馬﹝Parma﹞51公里外的柯列喬鎮﹝Correggio﹞,因此便以出生地為名。柯列喬的藝術學養早年受叔父Lorenzo和家鄉一些畫家的啟蒙,後來拜訪曼都瓦時,受到其宮廷文化和曼帖那的影響;而其成熟作品中,富於漸層變化的光影和用色,以及人物的甜美形象,也能找到達芬奇、吉奧喬尼和拉斐爾的影子;某些作品的人體表現又令人想到米開蘭基羅。他承襲並綜合了文藝復興盛期各家的嫻熟技法,在空間和動感的表現上又有所突破,有人將之歸類為矯飾主義畫家,也有認為他是巴洛可藝術的先驅。

1519年起柯列喬在帕爾馬定居,並繪製了第一件重要的作品。這是一套為San Paolo女修道院大廳設計的從壁爐延伸到穹頂,統稱為《戴安娜狩獵歸來(Diana Returning from the Chase)》的壁畫(註1)。壁爐上部的煙囪繪製了頭戴月牙、駕馭天車的戴安娜女神,上端連接著傘狀結構的穹窿壁畫。綠底的穹頂分割成輻射狀的十六個區塊,每個區對稱的畫上裝飾的水果和葉蔓,和露天的小圓窗,每個圓窗內,畫家以巧妙的前縮法(註2)繪製了頑皮嬉鬧的小童,有的抓著弓箭,有的舉著鹿頭,有的吹響號角,有的摟著獵犬…一切元素都圍繞著《狩獵》主題。圓窗的下方,畫家以錯視法(註3)畫上了亂真的神話雕刻,整體壁畫既華麗又生動。


《戴安娜狩獵歸來》壁爐上端凸起連接煙囪的部份畫的是戴安娜女神


《戴安娜狩獵歸來(Diana Returning from the Chase)》1519年


戴安娜狩獵歸來(Diana Returning from the Chase)天頂壁畫局部

從1520到1524年間,柯列喬為帕爾馬的聖喬凡尼福音教堂的穹頂繪製了《聖約翰的異象》(或稱《基督升天圖》)。在此畫家結合了光影和仰角描繪出明亮深遠的天空,並以前縮法表現了從天降臨(或曰升騰在天)的基督,十二門徒環繞在周圍,十分生動壯觀。類似的構圖在畫家設計帕爾馬大教堂穹頂時再次出現,甚至更為複雜。


《聖約翰的異象》(或稱《基督升天圖》

在1526至1530年間創作的《聖母升天圖》可說是柯列喬最著名且具開創性的作品。它和《聖約翰的異象》同樣採用仰角透視,一圈圈旋渦狀的雲層圍繞著圓頂中央(註4),眾多聖徒與天使層層湧現其中,創造出一個向無窮遠處延伸的幻景。身穿紅衣藍袍的聖母在雲層邊上緩緩向中間昇起;畫面中騰空、像從天上躍下迎接聖母的耶穌,在透亮的天界中央顯得十分醒目。然而這種從腳底下仰視神的畫法,如果處理不當,不僅無法完整呈現神的莊嚴相貌,變形的姿態還有不敬之嫌。耶穌旁邊裸體人物懸空開步的不雅姿態,也顯出文藝復興時代藝術家的道德觀已經下滑;畫風逐漸大膽放浪。而畫家對視覺奇幻效果的重視也超過對神的形象尊重,也使作品達不到應有的神聖。這件作品在面世之初,也因為過於大膽新奇,使得當時的教堂人員採取保留態度(註5)。然而這種誇張、令人驚奇的效果,卻影響了後世許多巴洛克藝術家。


《聖母升天圖》﹝Assumption of The Virgin﹞,1526 ~1530年,1093 x 1195公分,溼壁畫,帕爾馬教堂圓頂,義大利

1530,柯列喬因妻子病重返回家鄉Correggio鎮。1531年以後畫家創作了曼杜瓦公爵菲德利哥二世(Federico II Gonzaga in Mantua)委製的幾幅神話人物畫(註6),其中有為送給法王查理五世而訂製《黛娜伊》(Danaë,1530)、《加尼美德》(Ganymede)、《朱彼得與伊娥》(Jupiter and Io, 1531 – 1532),和為曼都瓦公爵伊莎貝拉.德斯特所作,後人難以理解的《美德的寓言》《罪惡的寓言》等作品,都以純熟技巧然表現了煽情的官能美,也影響了十八世紀洛可可輕浮、享樂藝術風格。


《加尼美德》(Ganymede,1531-32,Oil on canvas, 163,5 x 70,5 cm,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柯列喬的創作中形像甜美的聖母子像也十分受歡迎。早年的《朝拜聖嬰》中,聖母對孩子既有人母的慈愛憐惜,又有人對神的崇敬和讚歎。聖母的手勢表現了情感,對後世巴洛克畫家影響很大。1528-1530年的《平安夜》(《Holy Night》)以聖嬰作為畫中的主要光源,照亮了聖母和牧羊人等,聖母慈愛而滿足的表情則是人性多於神性的。黑夜中光影的律動帶著些許不安的神秘氣氛,此作也被認為是最早成功描寫夜晚的歐洲繪畫。另一幅被大量製、廣為流傳的《哺乳的聖母》 (Madonna del Latte,年代不詳),其聖母子則更具人性表現,可能正是作品大受歡迎的原因。


《朝拜聖嬰》(The Adoration of the Child,1518-20,Oil on canvas, 81 x 67 cm, Galleria degli Uffizi, Florence)


《平安夜》(《Holy Night》又名《母愛》Nativity或《牧羊人的禮拜》1528-30,Oil on canvas, 256,5 x 188 cm,Gemäldegalerie, Dresden)


《哺乳的聖母》( Madonna del Latte或《聖母子與天使》Virgin and Child with an Angel,年代不詳,Oil on wood, 68,5 x 56,8 cm,Museum of Fine Arts, Budapest)


《聖母子與聖喬治》 ,1530 ~1532年,畫布、油畫,285 × 190公分,德勒斯登(Dresden)藝術博物館收藏,德國

1530-1532的祭壇畫《聖母子與聖喬治》是比較趨近於矯飾風格的作品。聖母子坐在畫中央,兩人的視線分別投向左右;右側聖彼得和腳踩惡龍頭的聖喬治兩人雖然緊鄰,動作和視線卻前後分歧;左邊拿著摩德納城市模型的聖吉米納諾和施洗者聖約翰,二人身體和視線也向、背各異。前景兩個小天使在手勢和姿態上也相反。而背景覆有植物的室內圓頂(向上弧線),與下方拱窗又再次形成對比。這些刻意的對比安排使整體畫面動勢強烈而不寧靜,連光源和明暗也顯的矯揉不自然。


《不要踫我》(Noli Me Tangere,c. 1525,Oil on panel transferred to canvas, 130 x 103 cm,Museo del Prado, Madrid)

柯列喬其他著名的宗教作品如《聖凱瑟琳的神秘婚姻》(The Mystic Marriage of St Catherin, 1526-27)和描寫耶穌復活後遇到抹大拉瑪利亞的《不要踫我》,都有畫家偏好的恬靜優美;也顯示出柯列喬綜合文藝復興各家特色後對技法的成熟運用,同時對後世有著一定的承先啟後的作用。@*

注釋
1.一說壁畫所在的廳堂屬於院長Giovanna Piacenza的私人寓所。由於那裏的修女多來自貴族家庭,因此修道院內部設備豪華,不僅富於世俗的安逸享樂氣氛,且不避諱異教題材。

2.前縮法(foreshortening),是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建立以來,為了描寫人體的仰、俯角或特殊角度時,將人體縮短又使其符合自然效果的手法。由於人體輪廓並沒有數學性質的直線,在繪畫上畫家可以根據美感需要將極端的透視效果加以修正。例如曼帖那(Andrea Mantegna, 1431 – 1506)於1490年繪製的蛋彩畫《死去的基督》,就是著名的例證。

3.法文trompe – l’oeil字義上為『欺騙眼睛』的寫實技術,通常結合實際環境的光線、透視繪製成具有立體感、空間感且與周圍環境溶合為一的畫法。

4.旋渦的中心並非圓頂的正中心,而是外偏一段距離。這種不對稱的構圖使畫面更有動感。

5.其中一人甚至批評這幅作品像一鍋《菜燉青蛙》(un ragoût de grenoilles)。作品之所以保存至今,據說是因為受到提香賞識之故。

6.曼杜瓦的貢紮格(Gonzaga in Mantua)家族傳說是宙斯的後裔,所以菲德利哥二世希望以一系列《宙斯的愛情》為題材的繪畫裝飾房間。

7.聖喬治是羅馬士兵、早期基督教的殉教者,在殉教前經歷過酷刑,後來被許多地方供為守護聖者,最為人知的是聖喬治用長槍刺惡龍、用公主的束腰將牠綁住,將之帶回城中斬首示眾,全城的居民立刻改信為基督教的故事。
<--ads-->(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繪畫風格上,「矯飾主義」既沒有之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之古典、和諧、寫實的特質,內容晦澀,也與後來的「巴洛克藝術」的華麗對比迥異。英國的藝術史家認為:「矯飾主義」的定義與特質不易分類,對藝術的影響性也不明確。
  •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公有領域)
    《最後的審判》壁畫以端站在雲際的耶穌為中心,他年輕健壯、神采超凡,大公無私,有力的右手往上一抬,主持正義發出判決,指引修善者升回天堂,好人會有福報,蓄勢的左手掌向下推壓,制止邪惡,指示罪人沉降地獄,作惡者會有惡報。
  • 2009年12月21日,法國盧瓦爾河岸的尚博爾城堡點亮了璀璨聖誕燈飾。

    被譽為「世界奇蹟」之一的尚博爾城堡位於法國中部盧瓦爾——歇爾省的尚博爾市,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曠世傑作。它在一片浩瀚的林海中,以美妙無比的想像力把中世紀的傳統風格與意大利式的古典結構融為一體。

  • 神韻的出現,你看文藝復興那些巨匠的製作是空前絕後,真是好多因素在一塊了,所以他根本就是可遇不可求。神韻和文藝復興這些巨匠的製作有著相似之處,他可遇而不可求,他是神跡。
  • 文藝復興時期以前,藝術作品的技法表現的並不成熟,學習古文明的基礎後...
  • 一對英國姊弟因為聽信拍賣公司佳士得的建議,在一九九四年把一幅畫作以八千英鎊的低價售出,十年後才發現該畫竟然是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威尼斯知名畫家提香的真品,售價高達三百八十萬英鎊,於是怒告佳士得要求賠償。
  • 前縮法(foreshortening),是自文藝復興透視法建立以來,為了描寫人體或物體的特定角度(如仰角、俯角或正對觀眾的角度),必需將人體或物體前後縮短,又使其符合自然效果的手法。
  • (中央社佛羅倫斯8日路透電)古物修復員利用紫外線光束,意外在佛羅倫斯聖十字教堂(Santa Croce)的佩魯齊禮拜堂(Peruzzi Chapel),發現喬托(Giotto)壁畫隱匿數百年的原始細節。
  • 「矯飾主義」(Mannerism,中國大陸譯為「風格主義」)一詞源出於義大利語“Maniera”,原意為『手法』,引申為藝術的『風格』。而「矯飾主義」名詞的正式出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德國藝術史家海因裏希.沃爾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便首先提出,形容義大利在十六世紀時,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藝術史家們對此一名稱有過許多的爭論,後來泛指文藝復興晚期(大約1550年-1580年),以佛羅倫斯、羅馬、和曼圖亞(Mantua)為中心發展出的一種藝術潮流。
  • 喬治.瓦薩利(Vasari)在其《藝術家列傳》一書中表示:「『風格主義』者以他們自己的理念、敏銳和角度來追求極致純粹的「美的典範」,而不再滿足於前人只專注於模仿不完美的現實世界。」只是「矯飾主義」種種隱晦的表現手法(神話的、象徵的、寓言式的),往往製造了與觀畫者之間距離。十七世紀的理論家貝洛裏(Bellori)在其《畫家的生命》一書中則抨擊「矯飾主義」為「以矯飾,而非真實為基礎的狂想」,因而失去了與大自然和群眾生命的真實接觸,所以他們所謂的「風格」就容易被視為矯揉造作,難免遭人詬病與嫌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