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電腦晶片將能自我組裝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5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易德正編譯報導)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最近在晶片製造領域發表了研究成果:分子能夠將自己嵌入微電路中;這項技術將使未來的電腦晶片具有自我組裝的能力。
  
晶片產業面臨的瓶頸
  
IC產業經過多年來的激烈競爭,進步的空間已非常狹小,使得Intel與其他業者紛紛投入微晶片的領域之中,很快的,過去50年來所使用的製程將跟不上時代的進步。
  
近年來,晶片在製程中必須通過一層一層的光罩,這個技術稱為光蝕刻技術;利用矽、金屬或是其他的材料將電路置於晶片之中,接著塗上光阻劑,一種感光材料。最後再讓光線將透過一種類似「面具」般的模板,將電路圖形投射到光阻劑上,受光部份硬化而暴露出來,其他的部份就以化學藥劑沖洗掉。
  
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是,電路圖形比可見光的波長還要小。為此,有許多業者開發出比波長還小的模板的技術,但是當晶片規格進入40奈米以下的時候,這些技術將不適用。(比例說明:一根人類的頭髮大約有10萬奈米寬。)
  
有一個方法能夠繼續縮小晶片,就是以電子束在晶片的表面上刻劃。
  
確實,電子束所刻劃出的溝槽比可見光所蝕刻的還要小;然而,光透過模板,只需要一次就能蝕刻完成;電子束還得來回在晶片表面上刻劃。電子束蝕刻法需要的時間長、效率低,而且成本更高,相較於傳統光蝕刻法並沒有太大優勢。
  
電子束的使用方式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在自我組裝系統的實用性上,已經找到了關鍵的一步。關鍵在於電子束的使用方式。
  
有別於一般的電子束蝕刻法,此研究利用電子束將化學材料轉換成石英玻璃柱狀體,讓分子聚合物依照電路圖形自行嵌入柱狀體中。
  
研究者在實驗中使用了兩種不同的聚合物:第一個是聚苯乙烯(polystyrene),聚苯乙烯經常被用來製造塑膠杯與泡棉;第二個是PDMS,是一種矽橡膠。
  
「這兩種聚合物的鏈狀結構並不容易組合,必須強迫它們結合,就像油跟水的關係,它們想要分離,但它們辦不到,因為兩者已經產生鍵結。」羅斯說。
  
兩種聚合物在試圖分開的斥力作用下,它們會將自己安排進入預定的位置之中。因為兩種聚合物鏈狀結構的差異,再搭配不同的聚合物比例、以及晶片上柱狀體的不同形狀和位置,便可創造出各種圖形以供電路設計之用。
  
新技術的可行性
  
羅斯表示,儘管已獲得了重大的技術進展,仍有許多研究尚待完成,原則上,必須利用這個技術突破5或6個奈米尺度,才能證明自我組裝系統能真正進行商業化製造;在近期內,會先將此新技術試用在傳統的光罩製造上,同時進行原型晶片的開發。
  
她同時指出,硬碟大廠希捷(Seagate)和日立(Hitachi)都對此方法有興趣。「所以這方法真的很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應用於業界。」
  
羅斯、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師卡爾‧伯格仁(Karl Berggren)和他們的同事在2010年3月14日將此研究刊登於自然奈米科技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安全芯片有誤 殃及德國二千萬銀行卡
德郵政銀行計劃編程修理銀行卡芯片
下週二研討會:系統芯片的現狀、挑戰
芯片材料含致癌物 三星電子開始調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