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飾主義(十五):葛雷柯作品賞析(下)

鄭英男、周錦佩
font print 人氣: 45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聖馬丁與乞丐》 (Saint Martin and the Beggar)1594~1599,油彩‧畫布,106 x 58 cm
,華盛頓國家畫廊,美國

評析:

葛雷柯是在西班牙成名的,受到道明會的關愛,他替道明會的教堂製作了許多作品。《聖馬丁與乞丐》取材自著名的聖經故事,是作者十分鍾愛的題材,敘述聖馬丁(註1)救助受傷的窮人,並將自己的外套分給窮人的故事,是作者十分喜愛的主題之一。他曾替托利多(Toledo)的「道明會」繪製同一主題作品(193×103cm),在教堂受損後,輾轉成為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的收藏。由於這件作品相當受歡迎,所以他又應其他委託而繪製了其他幅縮小的版本。

在《聖馬丁與乞丐》中,人物身軀刻意地變形拉長,極富於動態,白馬腳下的景致就是遠眺下的托利多(Toledo),背景的天空有著寧靜多雲的寫實感,卻也透著青白色調搭襯下的詭譎氛圍,馬背上主角聖馬丁(註1)纖細悲憫的面容,高雅的貴族氣質對比著一旁慘白瘦餒的乞丐,釋放出一種感人肺腑的力量,也生動地傳達了一個意象,那就是:「唯有發揮人類天性中的良善、同情與慈悲,勇敢地投身參與他人的苦難,方能造就出崇高的靈魂。」

葛雷柯的「現實事件與超自然的景象融合」、「作畫重意不重形」之筆法,均給予近代繪畫很大的影響。他不但以「宗教畫」享譽畫壇,也是一個「肖像畫」高手,一般的肖像畫是著眼於人物的個性與神韻,但葛雷柯卻擅於捕捉刻描對象的心理,因此也被稱為「靈魂的肖像畫家」。

《勞孔》 (Laocoonte) ,1610~1614年,油彩‧畫布,142 x 193 cm,國家藝廊,華盛頓,美國



《勞孔》 (Laocoonte) 1610~1614年 油彩‧畫布 142 x 193 cm 國家藝廊,華盛頓,美國

評析:

Laocoön「勞孔」原是一世紀的雕刻作品,1506年重現人世後,收藏在梵蒂岡博物館,從那時候起,勞孔遭受「天譴」的主題便經常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中。根據羅馬名詩人維吉爾(Virgil)的史詩《Aenid》中敘述:勞孔為特洛伊戰爭英雄伊尼亞斯(Aeneas)的叔父,本為特洛伊的祭司,因為警告特洛伊人勿讓希臘聯軍別有陰謀的木馬進城,而遭到海神波塞頓(一說雅典娜)的滅口,與他的兩個兒子被波塞頓化身的海蛇絞纏致死,葛雷柯藉描述「踰越本分」、「濫用天賦」與「挑戰神意」的凡人,遭受神祇報復懲罰(天譴)的警示性寓言,詮釋他「反宗教改革」與對正統基督教信仰的堅持。

葛雷柯以他熱愛的城巿–特洛伊人後裔所興建的托利多(Toledo)–作為他筆下的《勞孔》的背景。人文主義者和古典文學者的歷史素養在此顯露出來。這幅畫下方的氛圍,代表陰暗而沉重的世間,男孩伸展的雙手與蛇身構成了一道黑圈,突顯出手臂在奮力搏鬥下的僵硬與痛苦。象徵邪惡與誘惑的長蛇盤繞在毫無遮掩的人體上彼此纏鬥著,蛇身就像是一條束縛人性的韁繩,暗示人若在世間一味地執著於名與利,無異是「作繭自縛」。上方托利多城的天際隱約透出破曉般的曙光,畫中央的「馬」朝城中奔去:除了預示特洛伊的最終結局與命運—「神意不可違」;也代表了掙脫人性枷鎖,方能真正得到救贖,迎向自由與光明。

葛雷柯在主角勞孔的腳指、雙唇、鼻孔處,用了深紅與鮮紅的顏色,對比勞孔肌肉鋼鐵般的灰色,暗示了殘剩的生命能量在垂死的那一刻,仍不放棄掙紮。

至於最右側人物的身份為何?到現在仍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雅典娜(暗助希臘)與阿波羅(暗助特洛伊)在一旁見證著這一場「神與人」、「靈與肉」的交戰。1955年至1956年清洗這幅畫時,赫然發現在右側人物的附近,出現了第三個人物的頭部和腿部,很可能是在實際繪製過程中遮蓋住了。

《勞孔》的構圖基於垂直與水準的均衡,在背景上方的城市堡壘則散亂地呈橫向分佈,城外前景躺臥著的勞孔與站立著的神明形成狂亂與冷靜的對比–人類終究難逃神意的安排與審判。人物的裸體在深色光景的環繞下,顯出鬼魅般的慘白。扭曲蠕動的蛇身,倒地掙紮的勞孔,使畫面呈現一股黑暗的、激盪式的動感。

《揭開啟示錄的第五封印信》 (The Opening of the Fifth Seal) 1608~1614年,油彩‧畫布,225 x 193 cm,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揭開啟示錄的第五封印信》 (The Opening of the Fifth Seal) 1608~1614年 油彩‧畫布 225 x 193 cm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評析:

這是一幅葛雷柯晚年創作的名作之一,但上半部卻未完成。此一時期,葛雷柯轉向更為深奧哲思式的表現形式。畫家早已無視於透視與比例的規則,而專注於深層的信仰意涵;因此畫面在宗教悲情中出現更強烈的變形,為後來的藝術埋下了變異的種子。

《揭開啟示錄的第五封印信》,由塔韋拉醫院(以捐助創設這座醫院的塔韋拉主教為名)向葛雷柯訂製的,其用途是裝飾主祭壇和兩側的偏堂,只是到他辭世時,這組畫仍未完成。這幅畫雖然幾經移動,但始終保存在醫院內。

《揭開啟示錄的第五封印信》源出《新約.啟示錄》的一段情節(註2):在世界末日的審判來臨前夕,那些曾為上帝與基督的道作見証,慘遭殺害的殉道者焦急地希望基督趕緊讓「義人沉冤得雪,惡人付出代價」,藉此彰顯人子的大能與上帝的榮耀。聖約翰(St.John The Evangelist)的《啟示錄》經文說:「揭開第五印的時候,我看見在祭壇底下,有因為堅信上帝的道,作見証而遭殺害之人的靈魂,大聲吶喊著說:『聖潔真實的主啊,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冤,要等到幾時呢?』於是耶穌將代表得勝、純潔與復活白袍賜給他們,肯定了他們犧牲的價值,又對他們說:『切莫焦躁,還要靜待片刻,須等殉道者都到齊了。』過去宗教認為﹕神的勝利,是必須等到所有夠格的殉道信徒,都完成了他們為真理犧牲的志業,才算是真正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葛雷柯透過無框架式的設計營造出一種視覺無限延伸的效果,整幅畫彷彿是真實世界的切片。風雲詭奇、撲朔迷離的筆觸,也表達出「神意難測」的主旨,突顯了一個亙古以來超越時空的哲學命題,那就是:「神義何在?」…事實上,生命的「侷限性」令一般人看到的往往只是表層的因果論證;而無法明瞭糾結複雜的法理關係,所以「惑之不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舊約》中先知耶利米對耶和華質問道:「惡人的道路為何總是亨通?大行詭詐的奸人為何總得安逸呢?」;另外義人約伯家破人亡、周身生瘡受盡苦難,在在反映出「上帝的意志」不是由人類可以控制的,對「苦難之因」的所有質疑只是徒勞,因為神的意旨總有祂苦心孤詣的安排,凡人只需忠貞忍辱,堅定信念,通過神的試煉,必有正義彰顯的一天。

此幅畫為眾多「神祕主義」者和藝術家帶來了靈感。畫面的前景左側:聖約翰跪在地上,雙臂向天國伸展開來,周遭是一些身處陰霾的裸體殉教者,躁動而不安地扭動著身軀,翹首企盼著天國的審判。而浮懸於空中的小天使們,正在俯視著他們,整幅畫的筆觸充滿了狂飆式的律動感。葛雷柯顯然不再關注勾勒、比例、透視或景深,反而極力突顯末日降臨時,那股震撼毀滅性的力量,以致左側的聖約翰(St.John The Evangelist),高大的身材顯得比例極度歪斜失調。塊狀的光線將他與背景交融在一起,賦予他粗獷狂野的形象,他的眼神流露出悲憫,地上橘紅色的鬥蓬與發出金屬亮澤的內袍連在一起,彷彿也因等不到正義,沉重地凝固癱軟在地上。後方是模糊的殉難者群像:有男有女,右方的殉難者則因接下了天使賜與象徵正義的白袍,壓抑的激情才暫時得到舒緩,但焦苦的靈魂仍然渴盼著最後的勝利冠冕。@*

(註1)西元300年左右,馬丁出生於羅馬帝國的達西亞省(今匈牙利與羅馬尼亞),是羅馬軍人的後裔,取名為馬丁努士,有著羅馬祖神–戰神–馬爾斯般的勇敢。年紀輕輕就成為君士坦丁大帝親衛隊的軍官。西元334年,一個寒冷的冬天,十八歲駐紮在今義大利 亞敏斯的馬丁,騎著馬,遇到一個飢寒交迫的乞丐,這名乞丐向每個路過的人懇求憐憫,卻得不到任何回應,最後打著哆嗦的乞丐,蹣跚地來到馬丁面前,此時馬丁的身上,除了兵器與披肩外,甚麼也沒帶。但他卻拔出劍來,將披肩割成兩半,一半分給了那個乞丐,自己披著僅存的另一半,在寒風中踽踽獨行,掩面顫抖。馬丁的舉動遭到同伴的譏笑,受到長官的懲罰:毀損公家軍事裝備,拘禁3天。當天晚上,基督耶穌出現在馬丁的夢中,身上就披著馬丁割去的那半邊披肩。旁邊的天使告訴耶穌基督:「這就是給了我半邊披肩禦寒的人」。在夢中馬丁意識到他的使命,醒後他毅然決然地卸除軍職,接受了洗禮,成為傳教士,足跡遍佈歐洲。能行神蹟,擁有替人療病與起死回生的能力。擔任過法國 羅亞爾河區域土爾斯的主教,在西元397年11月8日,以81歲的高齡去世。

(註2)《啟示錄》的作者是聖約翰(St.John The Evangelist),是他被流放到希臘的拔摩島上,將見證到的「世界末日」降臨前的天堂地獄情景,逐一地記錄下來而成。《啟示錄6:9-10》 「揭開第五印的時候,我看見在祭壇底下,有為神的道,並為作見證,被殺之人的靈魂,大聲喊著說:『聖潔真實的主啊!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幾時呢?』」《啟示錄6:11》「於是有白衣賜給他們各人.又有話對他們說、還要安息片時,等著一同作僕人的和他們的弟兄,也像他們被殺,滿足了數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您熱愛品嚐令人垂涎欲滴的海鮮嗎?您能想像海洋捕不到魚、餐桌上吃不到魚的未來嗎?您是否也感受到魚愈來愈貴、愈來愈難買?一部紀錄片「魚線的盡頭」,剖析人類因過度捕撈,對海洋造成很大的衝擊,影響海洋生態極深的影片,詳細道出目前人類濫用海洋資源的險境。
  • 當今各門宗教信徒都在末日大審判之前等待著他們的神、他們的佛下世度人。基督徒等待萬王之王下世拯救人類,釋迦佛講,當三千年一開的優曇婆羅花開放的時候,轉輪聖王正在人間傳法救人。2005年在韓國四座佛教寺院相繼出現優曇婆羅花開放的奇觀。瑪雅人說13顆水晶頭骨聚齊的時候,就是神歸來的時刻,1998年13顆水晶頭骨聚齊。各路天象似乎都顯示:神來了。
  • 《九評共產黨》寫得很好,很好的道出了共產黨的邪惡本性,我要代表全家及其他親朋好友至少6人嚴正聲明與共產邪靈劃清界限。雖然我們沒有一個是黨員,但以前我們受騙加入過邪惡的附屬組織隊和團,我將盡我所能徹底清除共產邪靈的一切邪惡因素。同時勸告其他還沒退出的人,不要再猶豫了,共產黨犯下了滔天罪行,即將要被清算,立即退出邪黨,不要做其陪葬品。目前搞得「保先」等活動,就是邪惡的共產黨在垂死掙扎,企圖拉人陪葬,又重新給人打上最邪惡的印記(獸的印記),《聖經啟示錄》裡已預言了其結果。
  • 文藝復興時期以前,藝術作品的技法表現的並不成熟,學習古文明的基礎後...
  • 共產黨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罪惡的根源,是社會不和諧的最根本因素,是貪污腐敗的溫床,是聖經啟示錄預言中的惡魔。我們要和這個歷史上最邪惡的團體脫離,因此我們嚴正聲明退出共產黨、共青團、少先隊等一切邪惡組織。
  • 《2012》這部根據《瑪雅預言》和《聖經‧啟示錄》編導的警告人類將面臨大劫難的巨片,引起了全球震撼!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一開始就展示了多個國家元首對災難的緊急密商,影片的最後還有幾個國家元首對蜂擁而至的逃生者的人性表態,片中還刻意歌頌了那位「美國總統」與國人共赴劫難的大義凜然。影片以藝術的形式表達了時代對當今地上君王們提出的在人類歷史的最後時刻將如何面對和抉擇的尖銳問題。實際上,《聖經‧啟示錄》早就記載著耶穌在兩千年前對地上君王的警示?
    ?
  • 「矯飾主義」(Mannerism,中國大陸譯為「風格主義」)一詞源出於義大利語“Maniera”,原意為『手法』,引申為藝術的『風格』。而「矯飾主義」名詞的正式出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德國藝術史家海因裏希.沃爾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便首先提出,形容義大利在十六世紀時,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藝術史家們對此一名稱有過許多的爭論,後來泛指文藝復興晚期(大約1550年-1580年),以佛羅倫斯、羅馬、和曼圖亞(Mantua)為中心發展出的一種藝術潮流。
  • 喬治.瓦薩利(Vasari)在其《藝術家列傳》一書中表示:「『風格主義』者以他們自己的理念、敏銳和角度來追求極致純粹的「美的典範」,而不再滿足於前人只專注於模仿不完美的現實世界。」只是「矯飾主義」種種隱晦的表現手法(神話的、象徵的、寓言式的),往往製造了與觀畫者之間距離。十七世紀的理論家貝洛裏(Bellori)在其《畫家的生命》一書中則抨擊「矯飾主義」為「以矯飾,而非真實為基礎的狂想」,因而失去了與大自然和群眾生命的真實接觸,所以他們所謂的「風格」就容易被視為矯揉造作,難免遭人詬病與嫌惡。
  • 彭托莫來自佛羅倫斯卡路契家族,其父也是畫家,曾在吉蘭達憂門下學藝。由於一家定居在佛羅倫斯西郊的古老城鎮Pontormo,所以世人以地名稱之。彭托莫為家中長子,年幼時父親、母親和祖父相繼過世,由祖母教養。祖母過世後,他帶著胞妹搬到佛羅倫斯,然而最後妹妹也於1517年死去。這些成長過程中的陰影可能造成他日後的孤僻性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