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饰主义(十五):葛雷柯作品赏析(下)

郑英男、周锦佩
font print 人气: 45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圣马丁与乞丐》 (Saint Martin and the Beggar)1594~1599,油彩‧画布,106 x 58 cm
,华盛顿国家画廊,美国

评析:

葛雷柯是在西班牙成名的,受到道明会的关爱,他替道明会的教堂制作了许多作品。《圣马丁与乞丐》取材自著名的圣经故事,是作者十分钟爱的题材,叙述圣马丁(注1)救助受伤的穷人,并将自己的外套分给穷人的故事,是作者十分喜爱的主题之一。他曾替托利多(Toledo)的“道明会”绘制同一主题作品(193×103cm),在教堂受损后,辗转成为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的收藏。由于这件作品相当受欢迎,所以他又应其他委托而绘制了其他幅缩小的版本。

在《圣马丁与乞丐》中,人物身躯刻意地变形拉长,极富于动态,白马脚下的景致就是远眺下的托利多(Toledo),背景的天空有着宁静多云的写实感,却也透着青白色调搭衬下的诡谲氛围,马背上主角圣马丁(注1)纤细悲悯的面容,高雅的贵族气质对比着一旁惨白瘦馁的乞丐,释放出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也生动地传达了一个意象,那就是:“唯有发挥人类天性中的良善、同情与慈悲,勇敢地投身参与他人的苦难,方能造就出崇高的灵魂。”

葛雷柯的“现实事件与超自然的景象融合”、“作画重意不重形”之笔法,均给予近代绘画很大的影响。他不但以“宗教画”享誉画坛,也是一个“肖像画”高手,一般的肖像画是着眼于人物的个性与神韵,但葛雷柯却擅于捕捉刻描对象的心理,因此也被称为“灵魂的肖像画家”。

《劳孔》 (Laocoonte) ,1610~1614年,油彩‧画布,142 x 193 cm,国家艺廊,华盛顿,美国



《劳孔》 (Laocoonte) 1610~1614年 油彩‧画布 142 x 193 cm 国家艺廊,华盛顿,美国

评析:

Laocoön“劳孔”原是一世纪的雕刻作品,1506年重现人世后,收藏在梵蒂冈博物馆,从那时候起,劳孔遭受“天谴”的主题便经常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根据罗马名诗人维吉尔(Virgil)的史诗《Aenid》中叙述:劳孔为特洛伊战争英雄伊尼亚斯(Aeneas)的叔父,本为特洛伊的祭司,因为警告特洛伊人勿让希腊联军别有阴谋的木马进城,而遭到海神波塞顿(一说雅典娜)的灭口,与他的两个儿子被波塞顿化身的海蛇绞缠致死,葛雷柯藉描述“逾越本分”、“滥用天赋”与“挑战神意”的凡人,遭受神祇报复惩罚(天谴)的警示性寓言,诠释他“反宗教改革”与对正统基督教信仰的坚持。

葛雷柯以他热爱的城巿–特洛伊人后裔所兴建的托利多(Toledo)–作为他笔下的《劳孔》的背景。人文主义者和古典文学者的历史素养在此显露出来。这幅画下方的氛围,代表阴暗而沉重的世间,男孩伸展的双手与蛇身构成了一道黑圈,突显出手臂在奋力搏斗下的僵硬与痛苦。象征邪恶与诱惑的长蛇盘绕在毫无遮掩的人体上彼此缠斗着,蛇身就像是一条束缚人性的缰绳,暗示人若在世间一味地执著于名与利,无异是“作茧自缚”。上方托利多城的天际隐约透出破晓般的曙光,画中央的“马”朝城中奔去:除了预示特洛伊的最终结局与命运—“神意不可违”;也代表了挣脱人性枷锁,方能真正得到救赎,迎向自由与光明。

葛雷柯在主角劳孔的脚指、双唇、鼻孔处,用了深红与鲜红的颜色,对比劳孔肌肉钢铁般的灰色,暗示了残剩的生命能量在垂死的那一刻,仍不放弃挣扎。

至于最右侧人物的身份为何?到现在仍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雅典娜(暗助希腊)与阿波罗(暗助特洛伊)在一旁见证着这一场“神与人”、“灵与肉”的交战。1955年至1956年清洗这幅画时,赫然发现在右侧人物的附近,出现了第三个人物的头部和腿部,很可能是在实际绘制过程中遮盖住了。

《劳孔》的构图基于垂直与水准的均衡,在背景上方的城市堡垒则散乱地呈横向分布,城外前景躺卧着的劳孔与站立着的神明形成狂乱与冷静的对比–人类终究难逃神意的安排与审判。人物的裸体在深色光景的环绕下,显出鬼魅般的惨白。扭曲蠕动的蛇身,倒地挣扎的劳孔,使画面呈现一股黑暗的、激荡式的动感。

《揭开启示录的第五封印信》 (The Opening of the Fifth Seal) 1608~1614年,油彩‧画布,225 x 193 cm,大都会美术馆,纽约(New York),美国



《揭开启示录的第五封印信》 (The Opening of the Fifth Seal) 1608~1614年 油彩‧画布 225 x 193 cm 大都会美术馆,纽约(New York),美国

评析:

这是一幅葛雷柯晚年创作的名作之一,但上半部却未完成。此一时期,葛雷柯转向更为深奥哲思式的表现形式。画家早已无视于透视与比例的规则,而专注于深层的信仰意涵;因此画面在宗教悲情中出现更强烈的变形,为后来的艺术埋下了变异的种子。

《揭开启示录的第五封印信》,由塔韦拉医院(以捐助创设这座医院的塔韦拉主教为名)向葛雷柯订制的,其用途是装饰主祭坛和两侧的偏堂,只是到他辞世时,这组画仍未完成。这幅画虽然几经移动,但始终保存在医院内。

《揭开启示录的第五封印信》源出《新约.启示录》的一段情节(注2):在世界末日的审判来临前夕,那些曾为上帝与基督的道作见证,惨遭杀害的殉道者焦急地希望基督赶紧让“义人沉冤得雪,恶人付出代价”,借此彰显人子的大能与上帝的荣耀。圣约翰(St.John The Evangelist)的《启示录》经文说:“揭开第五印的时候,我看见在祭坛底下,有因为坚信上帝的道,作见证而遭杀害之人的灵魂,大声呐喊着说:‘圣洁真实的主啊,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给我们伸冤,要等到几时呢?’于是耶稣将代表得胜、纯洁与复活白袍赐给他们,肯定了他们牺牲的价值,又对他们说:‘切莫焦躁,还要静待片刻,须等殉道者都到齐了。’过去宗教认为﹕神的胜利,是必须等到所有够格的殉道信徒,都完成了他们为真理牺牲的志业,才算是真正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葛雷柯透过无框架式的设计营造出一种视觉无限延伸的效果,整幅画仿佛是真实世界的切片。风云诡奇、扑朔迷离的笔触,也表达出“神意难测”的主旨,突显了一个亘古以来超越时空的哲学命题,那就是:“神义何在?”…事实上,生命的“局限性”令一般人看到的往往只是表层的因果论证;而无法明了纠结复杂的法理关系,所以“惑之不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旧约》中先知耶利米对耶和华质问道:“恶人的道路为何总是亨通?大行诡诈的奸人为何总得安逸呢?”;另外义人约伯家破人亡、周身生疮受尽苦难,在在反映出“上帝的意志”不是由人类可以控制的,对“苦难之因”的所有质疑只是徒劳,因为神的意旨总有祂苦心孤诣的安排,凡人只需忠贞忍辱,坚定信念,通过神的试炼,必有正义彰显的一天。

此幅画为众多“神秘主义”者和艺术家带来了灵感。画面的前景左侧:圣约翰跪在地上,双臂向天国伸展开来,周遭是一些身处阴霾的裸体殉教者,躁动而不安地扭动着身躯,翘首企盼着天国的审判。而浮悬于空中的小天使们,正在俯视着他们,整幅画的笔触充满了狂飙式的律动感。葛雷柯显然不再关注勾勒、比例、透视或景深,反而极力突显末日降临时,那股震撼毁灭性的力量,以致左侧的圣约翰(St.John The Evangelist),高大的身材显得比例极度歪斜失调。块状的光线将他与背景交融在一起,赋予他粗犷狂野的形象,他的眼神流露出悲悯,地上橘红色的斗蓬与发出金属亮泽的内袍连在一起,仿佛也因等不到正义,沉重地凝固瘫软在地上。后方是模糊的殉难者群像:有男有女,右方的殉难者则因接下了天使赐与象征正义的白袍,压抑的激情才暂时得到舒缓,但焦苦的灵魂仍然渴盼着最后的胜利冠冕。@*

(注1)公元300年左右,马丁出生于罗马帝国的达西亚省(今匈牙利与罗马尼亚),是罗马军人的后裔,取名为马丁努士,有着罗马祖神–战神–马尔斯般的勇敢。年纪轻轻就成为君士坦丁大帝亲卫队的军官。公元334年,一个寒冷的冬天,十八岁驻扎在今意大利 亚敏斯的马丁,骑着马,遇到一个饥寒交迫的乞丐,这名乞丐向每个路过的人恳求怜悯,却得不到任何回应,最后打着哆嗦的乞丐,蹒跚地来到马丁面前,此时马丁的身上,除了兵器与披肩外,什么也没带。但他却拔出剑来,将披肩割成两半,一半分给了那个乞丐,自己披着仅存的另一半,在寒风中踽踽独行,掩面颤抖。马丁的举动遭到同伴的讥笑,受到长官的惩罚:毁损公家军事装备,拘禁3天。当天晚上,基督耶稣出现在马丁的梦中,身上就披着马丁割去的那半边披肩。旁边的天使告诉耶稣基督:“这就是给了我半边披肩御寒的人”。在梦中马丁意识到他的使命,醒后他毅然决然地卸除军职,接受了洗礼,成为传教士,足迹遍布欧洲。能行神迹,拥有替人疗病与起死回生的能力。担任过法国 罗亚尔河区域土尔斯的主教,在公元397年11月8日,以81岁的高龄去世。

(注2)《启示录》的作者是圣约翰(St.John The Evangelist),是他被流放到希腊的拔摩岛上,将见证到的“世界末日”降临前的天堂地狱情景,逐一地记录下来而成。《启示录6:9-10》 “揭开第五印的时候,我看见在祭坛底下,有为神的道,并为作见证,被杀之人的灵魂,大声喊着说:‘圣洁真实的主啊!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给我们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几时呢?’”《启示录6:11》“于是有白衣赐给他们各人.又有话对他们说、还要安息片时,等着一同作仆人的和他们的弟兄,也像他们被杀,满足了数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您热爱品尝令人垂涎欲滴的海鲜吗?您能想像海洋捕不到鱼、餐桌上吃不到鱼的未来吗?您是否也感受到鱼愈来愈贵、愈来愈难买?一部纪录片“鱼线的尽头”,剖析人类因过度捕捞,对海洋造成很大的冲击,影响海洋生态极深的影片,详细道出目前人类滥用海洋资源的险境。
  • 当今各门宗教信徒都在末日大审判之前等待着他们的神、他们的佛下世度人。基督徒等待万王之王下世拯救人类,释迦佛讲,当三千年一开的优昙婆罗花开放的时候,转轮圣王正在人间传法救人。2005年在韩国四座佛教寺院相继出现优昙婆罗花开放的奇观。玛雅人说13颗水晶头骨聚齐的时候,就是神归来的时刻,1998年13颗水晶头骨聚齐。各路天象似乎都显示:神来了。
  • 《九评共产党》写得很好,很好的道出了共产党的邪恶本性,我要代表全家及其他亲朋好友至少6人严正声明与共产邪灵划清界限。虽然我们没有一个是党员,但以前我们受骗加入过邪恶的附属组织队和团,我将尽我所能彻底清除共产邪灵的一切邪恶因素。同时劝告其他还没退出的人,不要再犹豫了,共产党犯下了滔天罪行,即将要被清算,立即退出邪党,不要做其陪葬品。目前搞得“保先”等活动,就是邪恶的共产党在垂死挣扎,企图拉人陪葬,又重新给人打上最邪恶的印记(兽的印记),《圣经启示录》里已预言了其结果。
  • 文艺复兴时期以前,艺术作品的技法表现的并不成熟,学习古文明的基础后...
  • 共产党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罪恶的根源,是社会不和谐的最根本因素,是贪污腐败的温床,是圣经启示录预言中的恶魔。我们要和这个历史上最邪恶的团体脱离,因此我们严正声明退出共产党、共青团、少先队等一切邪恶组织。
  • 《2012》这部根据《玛雅预言》和《圣经‧启示录》编导的警告人类将面临大劫难的巨片,引起了全球震撼!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一开始就展示了多个国家元首对灾难的紧急密商,影片的最后还有几个国家元首对蜂拥而至的逃生者的人性表态,片中还刻意歌颂了那位“美国总统”与国人共赴劫难的大义凛然。影片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时代对当今地上君王们提出的在人类历史的最后时刻将如何面对和抉择的尖锐问题。实际上,《圣经‧启示录》早就记载着耶稣在两千年前对地上君王的警示?
    ?
  • “矫饰主义”(Mannerism,中国大陆译为“风格主义”)一词源出于意大利语“Maniera”,原意为‘手法’,引申为艺术的‘风格’。而“矫饰主义”名词的正式出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便首先提出,形容意大利在十六世纪时,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艺术史家们对此一名称有过许多的争论,后来泛指文艺复兴晚期(大约1550年-1580年),以佛罗伦斯、罗马、和曼图亚(Mantua)为中心发展出的一种艺术潮流。
  • 乔治.瓦萨利(Vasari)在其《艺术家列传》一书中表示:“‘风格主义’者以他们自己的理念、敏锐和角度来追求极致纯粹的“美的典范”,而不再满足于前人只专注于模仿不完美的现实世界。”只是“矫饰主义”种种隐晦的表现手法(神话的、象征的、寓言式的),往往制造了与观画者之间距离。十七世纪的理论家贝洛里(Bellori)在其《画家的生命》一书中则抨击“矫饰主义”为“以矫饰,而非真实为基础的狂想”,因而失去了与大自然和群众生命的真实接触,所以他们所谓的“风格”就容易被视为矫揉造作,难免遭人诟病与嫌恶。
  • 彭托莫来自佛罗伦斯卡路契家族,其父也是画家,曾在吉兰达忧门下学艺。由于一家定居在佛罗伦斯西郊的古老城镇Pontormo,所以世人以地名称之。彭托莫为家中长子,年幼时父亲、母亲和祖父相继过世,由祖母教养。祖母过世后,他带着胞妹搬到佛罗伦斯,然而最后妹妹也于1517年死去。这些成长过程中的阴影可能造成他日后的孤僻性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