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審美觀念

font print 人氣: 117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則與西方人大不相同。這世界既是不可認識的,萬物又是始終處於變化之中的,準確地描繪客觀事物似乎既不可能又無必要。中國人的藝術傾向於重表現、重象徵。「詩言志」三個字是最精煉的說明。因此在中國畫裏歷來提倡傳神寫意。

在中國傳統音樂曲目中,用聲音以描繪景物的作品亦不多,即使「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之類的音樂,摹仿亦只是片斷性的。這些手法帶有寫意的性質。某些樂句,竟然可在幾個截然不同意境的標題樂曲中找到,這與其說是描繪不如說是象徵。

中國的藝術又是重節制、重理念的。在「天人合一」中解脫了因認識世界而感困惑的藝術家的心境,由於「道可道,非常道」的勸慰而由「空間恐懼」心理趨向寧靜。神秘的「道」既是一切的主宰,它理當是藝術家表現的對象,然而它又是捉摸不到的。

畫家以畫面的虛白清冷暗示它的無所不在,詩人則以淡泊空靈的境界表現「縱身大化」之後的「無我之境」。由於這一切並不是憑著感官就可能體味到的,因此要得到審美的愉悅還得通過想像、頓悟才能達到理念的快感。這就使藝術作品講究含蓄。

孔夫子教導人們「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泠泠七弦上幾個長音慢悠悠地滑動、正是「大音必希」的結果。與但丁逝於同一年的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短短的28字羅列了一大堆名詞,全憑暗示地使讀者進入了作者未曾描述過的境界之中。

上述種種,使得中國藝術既以抒情為主而又不浪漫的特徵延續千年之久,並成為中華藝術的智慧的體現。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大地被稱之為神州,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出現,神也將陶器製造傳給了人。陶瓷中蘊含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凝聚著歷史的真實;各個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製作工藝以及裝飾,其工藝水準和藝術品味以及獨特的韻味和魅力,都無不體現出不同朝代之特點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
  • 製陶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手工業,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顯生動、開朗、寫實的風格,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形象生動逼真,充分顯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藝。
  • 漢代時期的陶製品無論在質地、品種、工藝以及裝飾手法等諸方面都非常繁盛。
  • 「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組成一個整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中國五千年輝煌的傳統文化只是追求一個德字,講究一個德字,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它們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余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
  • 古詩的律與韻不是古詩本身的特點,而是漢語及文字的抑、揚、頓、挫的規律在古詩體裁上的自然體現。自然、無為是古詩的特性,其實也是中華神傳文化之共性,而古詩最能體現傳統文化半神文化的特點。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瑰寶,並賦予人們許多處世的哲學與智慧。逐漸被人遺忘的「古琴」就具有這樣的功用。
  • 唐代手工業產業的空前繁榮,這與當時朝廷對手工業發展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官府設置「將作監」、「少府監」等政府機構,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進行管理。
  • 道就是德,德就是道,道德一體;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心不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和根本內涵,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