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font print 人气: 117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则与西方人大不相同。这世界既是不可认识的,万物又是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准确地描绘客观事物似乎既不可能又无必要。中国人的艺术倾向于重表现、重象征。“诗言志”三个字是最精炼的说明。因此在中国画里历来提倡传神写意。

在中国传统音乐曲目中,用声音以描绘景物的作品亦不多,即使“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之类的音乐,摹仿亦只是片断性的。这些手法带有写意的性质。某些乐句,竟然可在几个截然不同意境的标题乐曲中找到,这与其说是描绘不如说是象征。

中国的艺术又是重节制、重理念的。在“天人合一”中解脱了因认识世界而感困惑的艺术家的心境,由于“道可道,非常道”的劝慰而由“空间恐惧”心理趋向宁静。神秘的“道”既是一切的主宰,它理当是艺术家表现的对象,然而它又是捉摸不到的。

画家以画面的虚白清冷暗示它的无所不在,诗人则以淡泊空灵的境界表现“纵身大化”之后的“无我之境”。由于这一切并不是凭着感官就可能体味到的,因此要得到审美的愉悦还得通过想像、顿悟才能达到理念的快感。这就使艺术作品讲究含蓄。

孔夫子教导人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泠泠七弦上几个长音慢悠悠地滑动、正是“大音必希”的结果。与但丁逝于同一年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的28字罗列了一大堆名词,全凭暗示地使读者进入了作者未曾描述过的境界之中。

上述种种,使得中国艺术既以抒情为主而又不浪漫的特征延续千年之久,并成为中华艺术的智慧的体现。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大地被称之为神州,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燧人、伏羲、神农三位神人的出现,神也将陶器制造传给了人。陶瓷中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凝聚着历史的真实;各个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制作工艺以及装饰,其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以及独特的韵味和魅力,都无不体现出不同朝代之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 制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手工业,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显生动、开朗、写实的风格,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形象生动逼真,充分显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艺。
  • 汉代时期的陶制品无论在质地、品种、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诸方面都非常繁盛。
  •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中国五千年辉煌的传统文化只是追求一个德字,讲究一个德字,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
  • 古诗的律与韵不是古诗本身的特点,而是汉语及文字的抑、扬、顿、挫的规律在古诗体裁上的自然体现。自然、无为是古诗的特性,其实也是中华神传文化之共性,而古诗最能体现传统文化半神文化的特点。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瑰宝,并赋予人们许多处世的哲学与智慧。逐渐被人遗忘的“古琴”就具有这样的功用。
  • 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这与当时朝廷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管理。
  • 道就是德,德就是道,道德一体;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心不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根本内涵,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之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