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美術

矯飾主義(十):「光」的導演者-丁托列多(中)

鄭英男、周錦佩
font print 人氣: 691
【字號】    
   標籤: tags: ,

作品賞析

《聖馬可遺體的發現》(The Discovery of St Mark’s Body)

西元八二八年,某些威尼斯商人宣稱他們從埃及亞歷山大城的墓龕中盜出聖馬可的遺骨(屍體雜以豬骨,方便躲過回教徒的盤查),帶回威尼斯,聖馬可從此成為威尼斯的守護聖徒。此畫描繪的正是上述故事,並在畫中加入了聖馬可顯靈的神蹟。

右上方有人正從高處的石棺中取出聖馬可的遺體,下方則有人接應,將聖人遺體盜走。此時聖馬可竟然出現在左下方,左手舉起,似乎在制止遠處的黑暗勢力。更奇特的是聖人腳下躺著從石棺拿下來的聖馬可遺體,形成同一空間中竟然出現三個聖馬可的奇異景象。

丁托列多在此呈現了「矯飾主義」的慣用手法,將人體拉長或大膽的短縮,動作扭曲誇大,製造出戲劇化的動態效果。光在畫中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來自穹頂上方又出現一道聚光燈似的神秘光源將聖馬可、中央跪下的托瑪索.蘭哥尼(拉溫納的古典學者,也是本圖的捐獻者)與右下角被黑色物體所糾纏的男子置於光罩之中。托瑪索.蘭哥尼的身體透明,隱約可見後方的地板圖樣;被黑色物體所糾纏的男子上身的光亮與下半部的陰暗形成強烈對比,象徵正義與邪惡的角力。丁托列多利用光線的安排點出了光罩範圍所在即是神蹟所在,肉體死去的聖馬可在另外的空間復活了,堅定信仰者最後必定會得到神的救贖。此外,穹頂象徵神的亮光也讓邪惡退縮並且無所遁形。

《盜走聖馬可的遺體》(The Stealing of the Dead Body of St Mark)


《盜走聖馬可的遺體》(The Stealing of the Dead Body of St Mark) 1562~66年 油彩‧畫布 398 x 315 cm 威尼斯學院畫廊(Gallerie dell’Accademia, Venice)

傳說聖馬可曾擔任埃及亞歷山大城的主教,後來被捕,慘遭異教徒毒打致死。聖馬可殉教時,天上出現異象,雷電交加,異教徒倉皇逃散,基督徒因此趁機取得聖馬可遺體並將其埋葬。丁托列多以戲劇性的方式將故事生動的描繪出來。天空烏雲密佈,被閃電所照亮的廣場狂風驟起,天上的冰雹使人群紛紛走避,而畫面右邊前景的基督徒面對風暴卻是神情鎮定,連一旁的駱駝也昂首挺立。左前方的建築物隱約可見一個透明形體在驅趕著人群,加上自然的異象,象徵神力的存在,總是會適時的展現其作用。

《耶穌被釘上十字架》(Crucifixion)


《耶穌被釘上十字架》(Crucifixion),1565年 油彩‧畫布 536 x 1224 cm 聖洛可會堂,威尼斯(Scuola di San Rocco, Venice)

丁托列多以他豐富的想像力圖像化耶穌受難的情形。此一場面壯觀的大型畫作,人物眾多,看似複雜,卻仍具安定感。因為丁托列多先以耶穌為主軸,與底下的信徒形成穩定三角形結構,再以耶穌的頭部為頂點,與左右兩旁的十字架連結成另一個大三角形,加強畫面的穩定性。所以,儘管畫中人物充滿各自不同的肢體動作,其中仍有章法存在。這種表現方式也呼應了丁托列多想要表達的主題:畫中耶穌雖然承受釘刑,肌肉卻未呈現痛苦扭曲的狀態,反而平靜的在高處俯瞰世人的騷亂不安,背後光源普照大地,顯示內在的信仰不受外力的幹擾,並且能淨化與安定人心。

《牧羊人朝拜聖嬰》(The 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


《牧羊人朝拜聖嬰》(The 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 1579~81年 油彩‧畫布 542 x 455 cm 聖洛可會堂,威尼斯(Sala Grande, Scuola di San Rocco, Venice)

丁托列多在處理一些傳統宗教題材時,常有自己的詮釋,構圖出奇,不循傳統陳規。此畫中丁托列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聖家族與牧羊人分別安排在牛棚的上下兩層,畫面內容溫馨,充滿濃郁的平民化色彩,但一切都因為正上方有一輪金光向下普照在每個人物身上,讓觀畫者在平凡事物中感受到神聖的氣氛。

《天使報喜》(Annunciation)


《天使報喜》(Annunciation) 1583~87年 油彩‧畫布 422 x 545 cm 聖洛可會堂,威尼斯(Scuola di San Rocco,Venice)

殘破的磚門將畫面一分為二,告知受胎的大天使帶著成群的小天使以向下俯衝的姿態從門外飛入,聖靈的光芒照亮了聖母瑪麗亞。

丁托列多的畫作素來喜歡奇特的構圖方式,此畫以斜線構圖,再加上劇場式的場景設計與細膩的描繪聖母瑪麗亞得知受胎訊息時驚愕的肢體動作,使傳統的宗教題材因此充滿動態與戲劇性。@*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矯飾主義」(Mannerism,中國大陸譯為「風格主義」)一詞源出於義大利語“Maniera”,原意為『手法』,引申為藝術的『風格』。而「矯飾主義」名詞的正式出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德國藝術史家海因裏希.沃爾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便首先提出,形容義大利在十六世紀時,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藝術史家們對此一名稱有過許多的爭論,後來泛指文藝復興晚期(大約1550年-1580年),以佛羅倫斯、羅馬、和曼圖亞(Mantua)為中心發展出的一種藝術潮流。
  • 喬治.瓦薩利(Vasari)在其《藝術家列傳》一書中表示:「『風格主義』者以他們自己的理念、敏銳和角度來追求極致純粹的「美的典範」,而不再滿足於前人只專注於模仿不完美的現實世界。」只是「矯飾主義」種種隱晦的表現手法(神話的、象徵的、寓言式的),往往製造了與觀畫者之間距離。十七世紀的理論家貝洛裏(Bellori)在其《畫家的生命》一書中則抨擊「矯飾主義」為「以矯飾,而非真實為基礎的狂想」,因而失去了與大自然和群眾生命的真實接觸,所以他們所謂的「風格」就容易被視為矯揉造作,難免遭人詬病與嫌惡。
  • 彭托莫來自佛羅倫斯卡路契家族,其父也是畫家,曾在吉蘭達憂門下學藝。由於一家定居在佛羅倫斯西郊的古老城鎮Pontormo,所以世人以地名稱之。彭托莫為家中長子,年幼時父親、母親和祖父相繼過世,由祖母教養。祖母過世後,他帶著胞妹搬到佛羅倫斯,然而最後妹妹也於1517年死去。這些成長過程中的陰影可能造成他日後的孤僻性格。
  • 柯列喬﹝Antonio Correggio,或譯為柯雷吉歐,本名Antonio Allegri,1489 ~ 1534年﹞,出生於義大利帕爾馬﹝Parma﹞51公里外的柯列喬鎮﹝Correggio﹞,因此便以出生地為名。柯列喬的藝術學養早年受叔父Lorenzo和家鄉一些畫家的啟蒙,後來拜訪曼都瓦時,受到其宮廷文化和曼帖那的影響;而其成熟作品中,富於漸層變化的光影和用色,以及人物的甜美形象,也能找到達芬奇、吉奧喬尼和拉斐爾的影子;某些作品的人體表現又令人想到米開蘭基羅。他承襲並綜合了文藝復興盛期各家的嫻熟技法,在空間和動感的表現上又有所突破,有人將之歸類為矯飾主義畫家,也有認為他是巴洛可藝術的先驅。
  • 帕米賈尼諾原名Francesco Mazzola,因出生於帕爾馬,人稱為『帕米賈尼諾』,意為『帕爾馬男孩』。父親Filippo Mazzola也是畫家,在他兩歲時死於瘟疫。所以帕米賈尼諾自幼由同是畫家的兩位叔父Michele和Pier Ilario撫養長大,並隨其步入藝術生涯。12歲時Francesco就曾經幫助完成了叔父承接的聖喬凡尼福音教堂的裝飾,是義大利地區相當早熟且以筆觸纖細優美著稱的畫家。早年推崇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與拉斐爾(Raphael),畫風也受到柯列喬(Correggio)的影響。
  • 1531帕米賈尼諾從波隆納回到帕爾馬,接了一項Sta Maria della Steccata的壁畫,卻沒有依約完成,結果進了監獄。據瓦薩利說,這是因為他迷上了《煉金術》的關係﹕『他滿腦子的煉金術……從一個敏感嫻雅的人,變成一個滿面風霜,邋遢不修邊幅的野蠻人……』也有人認為帕米賈尼諾是基於科學興趣而研究蝕刻銅版畫,因而進入《煉金術》領域。帕米賈尼諾是繼杜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之後,同時創作「蝕刻版畫」(註2)與「油畫」(註3)的早期畫家之一,他使用「蝕刻法」製作的藝術品也被廣泛地複製為「版畫」或「明暗木版畫」(Chiaroscuro Woodcuts)。晚年的帕米賈尼諾有一種遠離世俗,追求自我放逐的傾向,嚮往著靈修歸隱的生活。晚期作品如《長頸聖母》(Madonna with the Long Neck)便充滿了這類神秘的寓意。
  • 布隆吉諾是佛羅倫斯畫家,誕生於一個屠戶家庭,出身卑微,他是彭托莫(Pontormo)的弟子,受到彭托莫啟蒙且師生情誼深厚,彭托莫是「矯飾主義」的先驅,而布隆季諾則是「矯飾主義」的發揚者,也是第二代「矯飾主義」的著名人物兼詩人。此外布隆季諾效法米開朗基羅的前縮技法,卻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強烈風格。作品以繪製肖像為主,宗教畫數量不多,師承彭托莫的神韻與品味,但筆觸細膩精緻,結構性強,偏愛冷色調,明晰簡潔帶著光澤具侵略性的色彩與銳利的輪廓線條,具有一種神奇的犀利感。他的筆下的人物大都極其冷峻,專注地追求一種超越時間與人性的典雅與拘謹,不帶一絲感情,堅實嚴肅,表現出高不可攀的傲慢形象,這種疏離的氣氛與文藝復興盛期人物形象的親和力,形成強烈的對比。整體畫風充滿謎樣的色彩也和他的老師彭托莫那種強烈的感性大異其趣,也因此在佛羅倫斯的貴族圈廣受好評,甚至擔任托斯卡尼大公,美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Cosimo I de' Medici)的御用畫師。
  • 布隆吉諾是佛羅倫斯畫家,誕生於一個屠戶家庭,出身卑微,他是彭托莫(Pontormo)的弟子,受到彭托莫啟蒙且師生情誼深厚,彭托莫是「矯飾主義」的先驅,而布隆吉諾則是「矯飾主義」的發揚者,也是第二代「矯飾主義」的著名人物兼詩人。此外布隆吉諾效法米開朗基羅的「前縮技法」卻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強烈風格。作品以繪製肖像為主,宗教畫數量不多,師承彭托莫的神韻與品味,但筆觸細膩精緻,結構性強,偏愛冷色調,明晰簡潔帶著光澤具侵略性的色彩與銳利的輪廓線條,具有一種神奇的犀利感。他的筆下的人物大都極其冷峻,專注地追求一種超越時間與人性的典雅與拘謹,不帶一絲感情,堅實嚴肅,表現出高不可攀的傲慢形象,這種疏離的氣氛與文藝復興盛期人物形象的親和力,形成強烈的對比。整體畫風充滿謎樣的色彩也和他的老師彭托莫那種強烈的感性大異其趣,也因此在佛羅倫斯的貴族圈廣受好評,甚至擔任托斯卡尼大公,美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
  • 丁托列多的原名叫雅各.羅布斯迪(Jacopo Robusti),出生在威尼斯,因為父親開染坊為業,人們就叫他「丁托列多」(Tintoretto),即「小染匠」之意。丁托列多從小喜愛繪畫,常常在染坊的牆上、地上亂塗,於是他的父親將他送到提香(Titian)的畫室去學藝。提香是當時「威尼斯畫派」最傑出的畫家,可是丁托列多作畫時常有自己的主張,常常不遵守老師的指導,因此不受提香的喜愛,甚至將他趕出畫室。丁托列多並未因此氣餒,反而努力鞭策自己,立志要將「提香的色彩和米開朗基羅的形體」結合起來。後來,他果然創立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使作品兼有兩位大師的特長(註1)。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