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飾主義(八)﹕布隆吉諾(下)

鄭英男、周錦佩
font print 人氣: 159
【字號】    
   標籤: tags: , , ,

作品評析:

《卸下聖體》 (Deposition of Christ) 1542~1545年,油彩‧畫板,268 x 173 cm
貝桑松美術館,貝桑松(Besancon),法國

 這幅畫原是要作為維吉奧宮埃利諾小教堂的祭壇畫,但後來被科西莫一世贈與格蘭維勒紅衣主教。此畫構圖十分嚴謹,布隆吉諾使用了精準平衡的對稱手法,來配置人物姿態與彼此之間的關係。畫面上方飛動的小天使抬著耶穌受難的象徵物——十字架,說明了救贖任務的完成。中間下方則是哀慟的聖母以膝托住耶穌赤裸的身軀,左下方的約翰(St.John The Evangelist)扶著耶穌的頭;右下方抹大拉的瑪麗亞支著耶穌的腿,背景與聖母長袍的天藍色傳遞出「靜定」與「內省」的呼籲;耶穌蒼白的身容則呈現出他的「純真」與為世人犧牲所帶來的「淨化、再生」的力量。以聖母與耶穌為軸心,兩邊的人物在對稱中又帶有性別、年齡、容貌姿態上的互補與異動,有的人交談議論;有的人默禱哀悼;也有左右張望神情突兀的…,交織出戲劇性帶有矯揉特質的動態佈局,與文藝復興時期其他以「聖殤」(Pieta)為主題的作品相較,明顯地少了一份人性中慣有的熱情或溫暖;多了一份冷峻疏離的靜謐氣氛。


《卸下聖體》 (Deposition of Christ) 1542~1545年 油彩‧畫板 268 x 173 cm 貝桑松美術館,貝桑松(Besançon),法國

《艾蓮諾拉小教堂祭壇畫》 (Altarpiece in the Chapel of Eleonora) 1540~1545年,濕壁畫,490 x 385 cm,艾蓮諾拉小教堂,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艾蓮諾拉小教堂祭壇畫》 (Altarpiece in the Chapel of Eleonora) 1540~1545年 濕壁畫 490 x 385 cm 艾蓮諾拉小教堂,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四」這個數字隱含了宇宙的秩序與尺度:風向與方位、基本元素(風、水、火、土:四根)、月亮由盈而虛的週期數字、季節的數字、柏拉圖《理想國》帝邁歐篇中–火的四面體之組成數字、伊甸園中的人類男性祖先亞當(Adam)之名的數字,也是古希臘著名的建築師維特魯威所言:「人的數字—因為人的雙手往身體兩側伸直後,寬度與身高相符,一個理想正方形的底與高於焉具備了。」

「四」更是道德完美的數字,代表「忠誠」一如「正方形」象徵道德操守堅定的人。「十字架」可視為「正方形的對角線」是永生的保證。

這件穹頂裝飾畫的中心展現了天堂崇高光潔的意象,分成「四個部份」,是「柏拉圖哲學」影響基督教信仰的明證,也是作者對完美人格的詮釋。邊緣由花卉和水果裝飾,從中分割開來,一起匯聚到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位一體」的十字核心。四個部份分別闡述了四種「柏拉圖哲學」的美德,自12點鐘方向順時針起分別描繪:穿著灰袍的教士阿西西的聖方濟(St.Francesca)象徵「節德」(sofros,unh)—克己、節制與苦行、持「劍」的天使長聖米歇爾(St.Michele)象徵「勇德」(andrei,a)—勇敢、無懼與降魔、福音書作者與佛羅倫斯的守護神聖約翰(St.John The Evangelist)與「鷹」象徵「智德」(sofi,a)—聰明、犀利與睿智、聖傑若姆(St.Jerome)與「獅子」象徵「義德」
(dikaiosu, nh)—正直、懺悔與忠貞。

《盧克雷齊婭‧潘恰蒂奇的肖像》 (Portrait of Lucrezia Panciatichi) 1540年, 油彩‧畫板
102 x 85 cm,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義大利


《盧克雷齊婭‧潘恰蒂奇的肖像》 (Portrait of Lucrezia Panciatichi) 1540年 油彩‧畫板 102 x 85 cm 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這幅肖像畫是「矯飾主義」的經典之作。作畫之時,布隆吉諾克服了他的老師彭托莫(Pontormo)的影響,儘管畫中人物表情和臉部形象有明顯的理想化傾向(註1),但是卻有一種栩栩如生的真實感。畫中的女子是富商(Bartolomeo Panciatichi)的妻子,端坐在高背椅上,綰起的精緻髮髻,奢侈豪華的珍珠項鍊,腰際的寶石,突顯了她的雍容華貴,身軀微向左傾,左手扶著椅把右手按住膝上的書本,長形拘謹的臉蛋,清晰的輪廓線條,一雙犀利嚴峻充滿自信的大眼,穿著代表了「活躍」、「熱情」與「欲望」的鮮紅色與象徵「王族」、「奢侈」、「財富」的深紫衣袖緞面質感的華服,領口金色紗紡的紋飾與畫面的亮眼色澤相輝映,兩肩的蓬袖有著繁複的皺褶效果,人物散發著冷漠與深不可測的性格,布隆吉諾的繪畫常表現出筆法逼真,钜細靡遺的特色;以平滑色塊處理的光線既簡潔又具有金屬效果的冷冽感。用象徵深層潛藏慾望的黑色背景來襯托出畫中女子艷麗高貴與優雅中透著傲慢的形象。

《聖家族》 (Holy Family) 1534~1540年, 油彩‧畫板, 124.5 x 99.5 cm
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Vienna),奧地利


《聖家族》 (Holy Family) 1534~1540年 油彩‧畫板 124.5 x 99.5 cm 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Vienna),奧地利

  這幅畫以其古典的風格和優美的人物而倍感動人。畫面的結構是以三角形為基礎,描繪出聖母瑪麗亞、聖嬰耶穌和聖約翰的姿態。耶穌雙手抓著象徵聖靈與永恆之愛的乳鴿在聖母左側,右下方的聖約翰(John the Baptist),臉部側轉向耶穌,伸出的手中握著一顆象徵神秘知識或復活與再生力量的石榴。在手扶聖經的聖母瑪麗亞兩側,對稱地安排了聖安娜和聖約瑟,他們用慈愛的目光看著小耶穌–目光透著超齡的睿智與成熟,帶著哲學家式的冷眼靜觀。

背景也展示了丘陵和城堡的自然風光,配合前景的人物,整幅畫雖呈現出完美精緻的佈局與安詳古典的風格,使人聯想起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但卻沒有米開朗基羅英雄般的恢弘熱情;反而強烈地散放出一股抽離人性後的冷凝超俗、不可侵犯的特質。@*

(註1)追求貞潔般的理想形象是當時貴族藝文圈的流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藝復興時期以前,藝術作品的技法表現的並不成熟,學習古文明的基礎後...
  • (中央社佛羅倫斯8日路透電)古物修復員利用紫外線光束,意外在佛羅倫斯聖十字教堂(Santa Croce)的佩魯齊禮拜堂(Peruzzi Chapel),發現喬托(Giotto)壁畫隱匿數百年的原始細節。
  • 「矯飾主義」(Mannerism,中國大陸譯為「風格主義」)一詞源出於義大利語“Maniera”,原意為『手法』,引申為藝術的『風格』。而「矯飾主義」名詞的正式出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德國藝術史家海因裏希.沃爾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便首先提出,形容義大利在十六世紀時,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藝術史家們對此一名稱有過許多的爭論,後來泛指文藝復興晚期(大約1550年-1580年),以佛羅倫斯、羅馬、和曼圖亞(Mantua)為中心發展出的一種藝術潮流。
  • 喬治.瓦薩利(Vasari)在其《藝術家列傳》一書中表示:「『風格主義』者以他們自己的理念、敏銳和角度來追求極致純粹的「美的典範」,而不再滿足於前人只專注於模仿不完美的現實世界。」只是「矯飾主義」種種隱晦的表現手法(神話的、象徵的、寓言式的),往往製造了與觀畫者之間距離。十七世紀的理論家貝洛裏(Bellori)在其《畫家的生命》一書中則抨擊「矯飾主義」為「以矯飾,而非真實為基礎的狂想」,因而失去了與大自然和群眾生命的真實接觸,所以他們所謂的「風格」就容易被視為矯揉造作,難免遭人詬病與嫌惡。
  • 〔自由時報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趕快把這個日期記下來:根據梵蒂岡研究人員指出,文藝復興時代藝術大師達文西曾預測,世界會在西元四○○六年11月1日毀滅。
  • 彭托莫來自佛羅倫斯卡路契家族,其父也是畫家,曾在吉蘭達憂門下學藝。由於一家定居在佛羅倫斯西郊的古老城鎮Pontormo,所以世人以地名稱之。彭托莫為家中長子,年幼時父親、母親和祖父相繼過世,由祖母教養。祖母過世後,他帶著胞妹搬到佛羅倫斯,然而最後妹妹也於1517年死去。這些成長過程中的陰影可能造成他日後的孤僻性格。
  • 柯列喬﹝Antonio Correggio,或譯為柯雷吉歐,本名Antonio Allegri,1489 ~ 1534年﹞,出生於義大利帕爾馬﹝Parma﹞51公里外的柯列喬鎮﹝Correggio﹞,因此便以出生地為名。柯列喬的藝術學養早年受叔父Lorenzo和家鄉一些畫家的啟蒙,後來拜訪曼都瓦時,受到其宮廷文化和曼帖那的影響;而其成熟作品中,富於漸層變化的光影和用色,以及人物的甜美形象,也能找到達芬奇、吉奧喬尼和拉斐爾的影子;某些作品的人體表現又令人想到米開蘭基羅。他承襲並綜合了文藝復興盛期各家的嫻熟技法,在空間和動感的表現上又有所突破,有人將之歸類為矯飾主義畫家,也有認為他是巴洛可藝術的先驅。
  • 帕米賈尼諾原名Francesco Mazzola,因出生於帕爾馬,人稱為『帕米賈尼諾』,意為『帕爾馬男孩』。父親Filippo Mazzola也是畫家,在他兩歲時死於瘟疫。所以帕米賈尼諾自幼由同是畫家的兩位叔父Michele和Pier Ilario撫養長大,並隨其步入藝術生涯。12歲時Francesco就曾經幫助完成了叔父承接的聖喬凡尼福音教堂的裝飾,是義大利地區相當早熟且以筆觸纖細優美著稱的畫家。早年推崇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與拉斐爾(Raphael),畫風也受到柯列喬(Correggio)的影響。
  • 1531帕米賈尼諾從波隆納回到帕爾馬,接了一項Sta Maria della Steccata的壁畫,卻沒有依約完成,結果進了監獄。據瓦薩利說,這是因為他迷上了《煉金術》的關係﹕『他滿腦子的煉金術……從一個敏感嫻雅的人,變成一個滿面風霜,邋遢不修邊幅的野蠻人……』也有人認為帕米賈尼諾是基於科學興趣而研究蝕刻銅版畫,因而進入《煉金術》領域。帕米賈尼諾是繼杜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之後,同時創作「蝕刻版畫」(註2)與「油畫」(註3)的早期畫家之一,他使用「蝕刻法」製作的藝術品也被廣泛地複製為「版畫」或「明暗木版畫」(Chiaroscuro Woodcuts)。晚年的帕米賈尼諾有一種遠離世俗,追求自我放逐的傾向,嚮往著靈修歸隱的生活。晚期作品如《長頸聖母》(Madonna with the Long Neck)便充滿了這類神秘的寓意。
  • 布隆吉諾是佛羅倫斯畫家,誕生於一個屠戶家庭,出身卑微,他是彭托莫(Pontormo)的弟子,受到彭托莫啟蒙且師生情誼深厚,彭托莫是「矯飾主義」的先驅,而布隆季諾則是「矯飾主義」的發揚者,也是第二代「矯飾主義」的著名人物兼詩人。此外布隆季諾效法米開朗基羅的前縮技法,卻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強烈風格。作品以繪製肖像為主,宗教畫數量不多,師承彭托莫的神韻與品味,但筆觸細膩精緻,結構性強,偏愛冷色調,明晰簡潔帶著光澤具侵略性的色彩與銳利的輪廓線條,具有一種神奇的犀利感。他的筆下的人物大都極其冷峻,專注地追求一種超越時間與人性的典雅與拘謹,不帶一絲感情,堅實嚴肅,表現出高不可攀的傲慢形象,這種疏離的氣氛與文藝復興盛期人物形象的親和力,形成強烈的對比。整體畫風充滿謎樣的色彩也和他的老師彭托莫那種強烈的感性大異其趣,也因此在佛羅倫斯的貴族圈廣受好評,甚至擔任托斯卡尼大公,美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Cosimo I de' Medici)的御用畫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