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懷寬廣是美德

敬紙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作為經世濟國之學一直備受尊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教規範維持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統治。中國人的骨子裏都帶有儒家思想的深刻內涵。所以人們在生活中,社會交往中,為人處世中不知不覺的都在用儒家思想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衰落的過程,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思想也在發生著變化,特別是五四時期遭到否定,再經過中共統治幾十年的徹底顛覆,儒家思想被徹底的歪曲變異,走入到衰落的階段,人們忽略了儒家的「相容並蓄」,反而重視「獨善其身」,當「獨善其身」到了極端的時候就變成了內向,妒忌,心胸狹隘,爭鬥不休。

在中共治下的中國,這種現象就尤為明顯:人們不再以包容為美德,反而崇尚爭鬥;不再以謙遜為立身之本,反而強調個性解放,自我表現;遇到矛盾不再忍讓,反而錙銖必較,睚眥必報。

可是,當我們重溫儒家經典,就會發現真正的儒家思想卻與世俗的理解正好相反,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人們對於忍讓、謙遜、包容的道德一直保持正面態度。在《孟子》中有這麼一段,孟子說:「子路這個人,別人把他的過錯指點給他,他就很高興。禹,聽到有教益的話,他就給人敬禮。偉大的舜更了不起,在行善方面,完全跟別人相同,總是能放棄自己的成見,接受人家的意見,愉快地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

從他種莊稼、做陶器、做漁夫、直到做天子,沒有—處優點不是從別人那裏吸取來的。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雖勇武有力、性格粗獷卻也能忍讓,大禹治水,平定天下,居功至偉,仍謙遜有禮。舜從平民做到天子,如此巨大的轉變都是因為其博大的胸懷感天動地,才能有如此的輝煌──貴為天子,富有四海。

由此可見,在正統的文化理念中,只有那些道德高,本事大,地位高的人才會如此氣度不凡,胸懷寬廣,所以人們才說「大人有大量」、「宰相肚子裏能撐船」。胸懷廣大真是讓人敬佩的美德啊!

儒家崇尚三皇五帝和夏商周明君賢臣的道德,這些帝王、臣子為政符合天道,使天地人神都滿意,從而使天下黎民都沐浴天恩、受益無窮。正是聖者無私為他的真胸懷,才得到後世千秋萬代的景仰。

古人敬法自然,從自然的世界中悟道,孔子就提到「三無私」的天地之德,即「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臨。」作為天,任何事物都在他的覆蓋之下,作為地,任何事物都在她的承載之上,作為日月,任何事物都受到他們的照臨,無論是善人,惡人,好事,壞事,正物,敗物,都感受著偉大天地的無私大德。

儒教在中國流傳幾千年,真正達到孔子所言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偉大的舜就是世人的榜樣,「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當我們能夠像舜一樣真正擁有胸懷寬廣的美德,能夠包容天地,能夠容納萬物,讓世間的任何事物都能夠在我們的胸懷中承載,我們不就是在效法天地,我們不就是同化天地大德,我們不就是一個覺悟了的人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傳統文化由「道」貫穿,還講一個「術」的概念。道是本,術是末。道是靈,術是體。人類社會的種種問題要想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就必須從道德層面入手,否則必然是揚湯止沸、捨本逐末。
  • 歷朝歷代有許許多多的祭祀,祭祀天地日月、風雨雷電、江山社稷、太歲土地、三皇五帝、祖先等,但最重視祭天。
  • 文品如人品,只有憂國憂民的人才能寫出千古流芳的文字,文品之淵源在於道德學養之純正,詩文必承載至道,才能達到最佳的弘道效果。做人要高標立世,在任何環境中意志超然,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維護天理、正義和良知。
  • 從黃帝向廣成子求道開始,就呈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修煉的文化。
  • 簫,又稱洞簫,指的是一種單管豎吹的竹製樂器,所以,它與笛、排簫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法中,同被列為竹類樂器。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為政理念是為政以德,包括「敬天、敬德、保民」等,也就是維護天理、倫理,潔己愛民,認為民心的向背決定著國家的盛衰、興亡。
  • 蓮文化品位高潔,含義雋永,源遠流長,在儒家君子人格、佛家佛性與修行、道家修真養性等方面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被譽為「花中君子」和美的化身。
  • 皇的境界有道而無德,有萬物的種類,而沒有人為的區別,人們則天之道而行,大道平夷,處處可通,沒有任何擾動,美大而難言。
  • 古典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是有著博大精深藝術內涵的神傳文化,那蘊涵在詩詞中的崇高品格、美德與氣節,代代傳承,鑄造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
  • 禮深含人類對宇宙天地的敬畏,對德性的追尋,對和諧的追求,對人本身的期望和寬容,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審美情趣的重視和培養,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協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