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的包子的美食典故

【美食點滴】除飲食之弊的《戒單》

楊紀代

人氣 1287
標籤:

袁枚認為:為政者,振興一件於民有利之事,還不如根除一件於民有弊之舉,能去除飲食不該有之弊端,我想功德也過半了。於是作《戒單》。

戒外加油

俗廚製菜,動不動就熬豬油一鍋,臨上菜時,用勺取而分澆在各菜餚上,以為增加油光與肥腴。甚至連燕窩這種至清之物,也受此玷污。而一般俗人卻不知,猛吞大嚼,以為得了油水入腹。由此可以得知前生必是餓鬼投胎。

戒耳餐

何謂耳餐?耳餐者,所謂求名之舉也。貪圖名貴食材之名,誇耀敬客陪酒之意,亦即醉翁之意不在酒,是為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烹調入味,遠勝於燕窩;海菜做法欠佳,不如時蔬筍片。我曾說雞、豬、魚、鴨豪傑之士也,因其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參、燕窩則是庸俗鄙陋之人,全無性情,只能寄人籬下。曾見某太守宴客,大碗如缸,白煮燕窩四兩,絲毫無味,可客人爭相誇讚。我笑說:「我等是來吃燕窩的,並非來販售燕窩哪。」只可口頭誇獎推銷而不可吃,雖多有何用?倘若徒然只想誇耀自家的豪富體面,那還不如碗中放上百粒明珠,則價值萬金啦,可是它卻是吃不得的,奈何?

戒目食

何謂目食?目食者,即所謂貪多之士也。現在的人羨慕「食前方丈」之名,一桌酒席,菜色繁複,多盤疊碗,琳瑯滿目,這是以目食之,而非口食也。他們不知名手寫字,寫過多則必有敗筆;名人作詩,太頻繁了則必有累贅字句。名廚極盡心力,一日之中,所能作出的好菜才不過四五道而已,尚難拿捏精準,何況濫竽充數,拉雜上桌呢?就是網羅助手多人,也各有意見,全無紀律,愈幫愈忙、愈多愈壞。我嘗過一商家,上菜之後,三次撤席,點心十六道,共算食品將至四十餘種。主人自覺欣欣得意,而我散席還家,仍煮粥充饑。由此可以想見其筵席之豐盛而不潔矣。南朝孔琳之曾說:「今人好用多種食品,除適口之外,皆為賞心悅目之舉而已。」我認為餚饌滿桌橫陳,燻蒸、腥穢之氣夾雜,口腹之欲也悅不起來,是吧。

戒穿鑿

萬物各有本性,千萬不可穿鑿附會為之。如燕窩,自來長相小巧,甚佳矣,何必集結多量捶成團狀?海參色黑褐、渾身是肉刺,原封不動上桌可矣,何必熬之為醬?西瓜被切後遲吃不鮮,竟有製為糕者。蘋果太熟,上口不脆,竟有蒸之以為果乾者。其他如《尊生八箋》之秋藤餅,李笠翁之玉蘭糕,都是矯揉造作,全失大方。就譬如平庸的德行低俗的做法,只要用心做到家便是聖人,何必標新立異、另立名目呢?

由以上的言論,我們可以得知,古人飲食講究原汁原味,保存萬物天生本性為最明智;吃就是吃飽、享受口腹之欲,而不是賞心悅目、求名貪多的額外必需品哪!以下介紹與皇帝有關的一道食品:

南北朝的陳國,建都在建康(今江蘇南京),末代皇帝陳叔寶,人稱「陳後主」。陳後主十歲的時候,十分貪玩,他嫌呆在宮中悶得慌。有一天穿了一身便服,悄悄地溜出了宮門,跑到了秦淮河邊瞎轉悠。這兒店舖、酒肆、茶樓、布莊、米號……門面挨門面,多得數不清。他擠在人群中,兩隻眼睛都不夠用,覺得比冷清的皇宮好玩多了。

走著玩著,他來到一家包子鋪門前,才出籠的包子,香味兒撲鼻,饞得他直流口水。他想吃,可又不懂花錢買的規矩,伸手拿起一隻剛出籠的包子,張嘴就咬,越吃越覺得包子味道好。吃了一個又一個,撐得個肚皮滾圓,嘴一抹就走。店家看他穿的綢、著的緞,不像尋常人家子弟,也沒敢吱聲。

第三天,陳後主又來拿包子吃。店家忍不住了,說:「小主顧,這鋪面本小利微,入不敷出,您來吃包子,一次兩次算小的請客,天天來吃,實在消受不起。瞧您穿戴是大戶人家,不在乎幾個小錢,還是請留個帳頭,日後也好侍候。」

陳後主瞪著眼,聽他說吃東西還要給錢,覺得奇怪。他哪裡遇到過這種事呢?不過要留名兒,他倒聽懂了,心想:我的名兒誰敢叫!於是隨口就說:「朕是一條龍。」店家聽不明白,遞過筆。陳後主抓起筆,歪歪扭扭地寫了「一條龍」三個字。

不久,人們都傳說那叫「一條龍」的小孩,就是小皇帝陳後主。達官貴人像潮水一般地趕來吃包子,生意頓時興旺起來。包子鋪門口,皇帝站過的,人們就叫它「龍門」,這一條街被叫做「龍門街」,
「一條龍」三個字也被裝裱上了中堂。

以後,陳後主執了政,覺得小時候的事有失體面,便以「造謠惑眾,欺君罔上」的罪名查封了這家店舖。之後,「一條龍」的包子卻愈加出了名,一直流傳到今天。@*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食點滴:李漁眼中之『筍』
美食點滴:太倉糟油傳奇
【美食點滴】李漁之『菜論』
【美食點滴】豆腐與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