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笑與啟示–灣區華人編導 「 移民的故事」

舊金山灣區近5年的新移民夫妻從中感受到的移民生活與故事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4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劉凡迪舊金山灣區桑尼維爾市報導)許多人採用不同方式來到美國,有的人經過幾十年寒窗苦讀,有的為幫助自己兒女照顧孫子輩,有的高額借款偷渡等等。但在這真正定居住下來,將面臨一系列東西文化的挑戰。
  
「 例如生活習慣的差異,對小孩的教育理念的差別,包括一些語言的障礙等等生活的不便,要適應美國這種與中國文化完全不同的國家,要在這過渡裡生存,會遇到很多問題。」馮明義教授深有感受的介紹。
  
原是中央戲劇學院教授馮明義和侯景惠,4-5年前來美。現居住在桑尼維爾市,看到鄰居朋友們在這矛盾與衝突中生活,發現有些東西可笑,但內涵中反映在美國生活的華人為生活和事業奮鬥的酸甜苦辣。他們夫婦二人心理一直想把這些生活展示給大家,編導「移民的故事」戲劇小品,反映華人移民的生活。馮明義和侯景惠是同班同學。他們夫妻二人40年前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一直從事戲劇專業。他們培養出很多知名演員,例如姜文等人是馮明義教授的學生;侯景惠的學生。後來他們到新加坡講學,繼續從事自己的專業。因獨生女兒在美國,所以他們來美。
  
小品「是一家人嗎?」介紹赴美來照顧孫子的老人們,一心幫助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安心上班。但老人們逐漸發現他們不是這家裏的人。孫子們在學校課本裡學到「我的Family(家庭)成員是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妹妹。」
  
老人聽到這句話,心裏承受不住。辛辛苦苦為了他們,反而得到這樣結果。這歸咎誰的錯?是西方的教育還是東方的古老道德的理念?
  
馮明義說,西方社會年輕人成家就要搬出去,是獨立一個家庭。而在中國人眼裡幾代同堂,大家族和睦相處。這小品給大家提出這樣的問題,提醒老人接納美國文化,作為孫子輩也要瞭解華人家庭觀念。
  
孩子的教育,許多華人家長非常重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父母眼裡孩子只有多看書多學習,才能拿到好的名字,才能進入好大學和有好的前程。
  
小品「我的Chinese Parents」,男孩期待從中國出差回來的爸爸帶來牛肉乾,但打開箱子一看都是劍橋數學或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等書。他父親解釋,擔心海關查的嚴沒有帶牛肉乾。本打算參加鼓樂手表演的男孩只好給他的美國輔導老師打電話。當老師檢查過他的作業和練習後,高度讚揚此男孩非常優秀。這樣他的父母才同意他參加表演。
  
正趕上聖誕節,他的哥哥學醫拿到博士學位,給家裏寄來禮品和賀卡,上邊寫到「 您們讓我學的,我已拿到,我把它作為禮物寄給您們。但從現在起,我要走自己的路,我要做自己快樂的事情,要到南極探險!」
  
馮明義介紹,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律師,醫生,電腦專家,或CEO,但這不是孩子自己的想法。按照西方的教育觀點是孩子喜歡甚麼,就讓他們自己做甚麼。
  
馮明義希望得到觀眾的開心和共鳴,從中得到一些啟迪。有些人鬱悶會消除,有些人會找到自己的不足,從中尋找如何更好的接納現實生活。

相關新聞
舊金山多族裔民眾中領館前抗議中共霸權
李少敏:14條法案 為何不能取替Prop 47修正案?
舊金山灣區社區活動(2024年6月16日~6月30日)
呼籲民眾電郵州議員 反對毒丸條款 支持修補Prop47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