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絕非生而平等(下)

蓋瑞.貝斯基、湯瑪斯.季洛維奇

人氣 4
標籤:

如果所有的錢和財富真的價值相等,我們應該會以同樣的方式來花用薪水或賭博贏來的錢。

當我們面臨財務決策時,我們會理性地對自身整體財富的影響進行通盤考量。

但現實並非如此,人類不是機器,他們沒有絕佳的計算能力以及意志力,來幫助自己維持資產平衡。

如果每次在面對一些花小錢的狀況時(例如,花錢下載一首新歌或看一場電影),就必須去考慮遠程的規畫或需求(像是退休計畫或存錢上大學),這將會對腦力和情緒帶來很大的負擔。

因此,為了避免傷這些腦筋,人們將錢分別放入不同的「心理帳戶」中,並依據每個帳戶不同的重要性,來決定每種錢不同的使用方法。舉例來說,和準備存入個人退休帳戶的錢相比,人們比較能夠隨意花用旅遊基金。

但劃分「心理帳戶」有什麼錯?一般大眾都清楚知道,自己並沒有像經濟學家一樣聰明或堅忍不拔,因此他們必須將錢劃分到不同的心理帳戶,好讓自己不會做出不理性的行為。

這樣的做法是有其好處的,而且也許如此一來,你便能有效地為未來計畫進行儲蓄。

畢竟,對許多美國人來說,「house money」並非是指「莊家的錢」,而是他們為夢想中的家所存下的頭期款。

即使是再敗家的人,也會因為這筆錢是位在神聖心理帳戶之中,而不敢輕易動用。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帳戶」不見得總是管用,因為人類有時會失去自我控制。

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些可以延緩繳稅的退休帳戶,都會懲罰提早動用這筆存款的人,但人們仍會支持這樣的處置,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有可能會一時失去控制。

而這也是為什麼,當人們在對投資組合做評估時,因為無法突破心理帳戶的壁壘,所以產生了失誤,使他們真正的投資組合,無法有預期的表現。

沒錯,將金錢分類並給予不同價值的習慣雖然有用,但它所帶來的壞處,可能比瘋狂下注輪盤的後果還要嚴重。

如果你將現實中購買力相等的金錢,賦予不同的價值,那麼你可能會因此太輕易花錢、不願意存錢或投資太過保守,而面臨損失慘重的風險。

只要想想人們如何看待血汗錢與平白的收入,就會知道了:我們會隨意花用媽媽給的(或路上撿到的)50美元;但對於工作所賺取的50元,我們則會小心使用。

事實上,有研究指出,我們會比較放心花掉50美元的工作紅利獎金,卻比較不願意花用公司之前出錯而沒有發放的50美元薪水。

明明是同樣的金額(50美元)和同樣的來源(雇主),你卻比較樂意使用其中一筆錢。這樣你還不相信嗎?那麼再看看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Nick Epley、哈佛大學的Dennis Mak和Lorraine Chen Idson所做的研究。

研究人員告訴二十四位哈佛學生(=研究對象),他們將可獲得25美元的研究獎金,並可以隨意在「實驗室商店」裡消費(商店內所販售的物品,在校園書店或合作社都可以買到:學校馬克杯、零食、原子筆等等),而剩餘的錢將會以支票方式付給他們。

此外,研究人員也告訴他們這個實驗室的部分資金來自於學費。不過,有趣的來了:有一半的受試者被告知這25美元是「退還款」;而另外一半則被告知是「額外紅利」。

不過這個小小的不同,卻大大地改變了學生使用這筆錢的態度:被告知這筆錢是「額外紅利」的學生當中,84%的人花掉了部分或全部的錢;但被告知錢是「退還款」的學生裡,只有21%的人使用這些錢。

「心理帳戶」的確對於我們的行為具有強烈影響,雖然每位學生都知道實驗室的部分資金來自於學費,但使用態度卻有所不同。一般會認為,我們如何看待這25美元並不重要,但事實上絕非如此。

這項結論對於經濟政策具有顯著的影響。近年來,政府已兩度透過退稅來刺激經濟活動。

不過,大量的證據顯示這套計畫並沒有發揮預期的成效,而部分原因可能使因為將這些支票稱為「退還款」。就如同Epley所說:「民眾會帶著退款去銀行存款,卻會帶著額外紅利去巴哈馬旅行。」

不過,該注意的是,人畢竟是很複雜的動物,因此心理帳戶是具有彈性的。他們有時(尤其是退款很少時)會將退稅款項看作是撿到的錢,所以儘管退稅只是政府之前從薪水中多扣的稅金,他們仍會毫不猶豫地花掉它。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政府強迫人民儲蓄的一種方式。但假如他們在政府抽稅之前就拿到這筆錢,並將錢存入銀行帳戶或投入共同基金中,那麼在買新衣服或iPhone之前,他們應該會更謹慎考慮。

但是,因為這筆錢曾經進入政府的口袋,因此納稅人在心理上,會將這兩筆錢賦予不同的價值。@(待續)

摘編自 《行為經濟學:誰說有錢人一定會理財?》 寶鼎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相關新聞
新唐人電視記錄片獲雨果電視獎
市場調查公司業主:神韻使我從心底感動
歐美快樂大評比 幸福定義大不同
蓋洛普:為什麼71%中國人感覺生活艱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