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之神助泰農 不貪婪回歸自然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5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憬屏泰國素攀武里特稿)「我把一切歸咎於貪婪」,這是「米之神基金會」創辦人迪查(Daycha Siripatra)回顧22年來推展自然農法,卻仍無法改變農業環境與人心時,最深刻的感觸。

雖然無力改變絕大多數泰農至今使用化肥的慣行農法,但迪查深信,還是只有祖先尊重大自然的智慧,才能夠讓泰國農民真正擺脫貧困與債務的惡性循環。

「米之神基金會」(Khao-Kwan Foudtion)在1989年就創立,希望協助受農藥之害的農人轉向有機生產,迪查的方法是讓農民減少生產開支,用最簡單的三個方法,也是古老祖先的智慧: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稻米育種發展有機農業。

「綠色革命」讓泰國農民透過新技術、化學肥料增加產量,但農民投入購買器材、進口種子、化肥的貸款太多,由於進口種子不能適應個別土地,仰賴的化肥與農藥又破壞土壤,農民不但沒有擺脫貧窮,許多人反而深陷債務,至今經常可見農民向政府抗議。

迪查表示,農民越多貸款就越來越痛苦、越來越窮困。每個人都想要從他們身上獲利,政府、大公司、消費者都是如此,而不是幫助他們,農民們卻無法回擊。

「我想每個地方的農人一樣,被大公司欺騙」,迪查說,因為人性貪婪,然後就越來越痛苦,每個地方都是如此,緬甸、寮國、台灣都一樣。

迪查認為,農民必須停止使用化學肥料,因為化學肥料會致命,長期會傷害人體。

綠色革命讓農業走向全球化,農民仰賴農業綜合企業,這些大公司利用廣告宣傳,也獲政府支持,多數農民在化肥宣傳攻勢下,積習難改。

米之神基金會曾經開辦過農夫學校,希望改變農民觀念,迪查表示,農夫學校最大用意不是教授技術,而是要讓農夫改變產品,技術和課程就像工具一樣,透過學習與團體觀察的過程進而改變產品。

在米之神基金會工作的台灣浩然基金會另類全球化自願者楊怡真解釋,稻米在生長的過程中就像媽媽懷孕一樣,農民會準備東西給神,因此耕種前可以見到田地裡,有旗幟與放食物的竹籃。

米之神基金會教導農民如何識別益蟲、害蟲,讓他們自製合適的草藥殺蟲;告訴農民製作微生物肥料的原理,帶他們到林地採集有微生物的土壤,加上隨手可及的材料如竹葉、甘蔗糖水、米糠等,製作出適合所種植物的有機肥料。

另外,讓農民找回種子的自主權,也是基金會重要工作之一。農場裡有小型試驗場,從中國、緬甸、寮國帶回的荸薺品種在此試驗,也讓農民學習如何自行育種水稻,擺脫種子公司的控制。

基金會內還保有創始之初就收集來的紅色茉莉香米,但在政策朝改良白米發展趨勢下,這類可以降低血糖的紅色香米卻越來越少人種植,這也說明米之神為什麼致力於保存種子與育種。

有些農民實踐理念成功了,但更多人不願改變觀念,迪查笑說,電視、電台各種商業廣告讓農民有了幻覺,而不想改變觀念。

米之神過去曾有施樂會等組織捐款,金融海嘯後捐款銳減,加上農民多數積習不改,有機農業拓展不如預期,基金會面臨財務困境。

篤信佛教的迪查樂觀以對,他說,他曾經因為農民不願改變觀念深陷貧困、債務而傷心難過,但現在會一笑置之,並繼續推動有機農業。

米之神未來3年希望能自力更生,迪查說,基金會將舉辦各類活動籌募資金,包括成立寄宿家庭,讓有興趣的遊客體驗有機生活,也研究如何讓成功在農場種植出來的高價值印度米,有機會推廣到市場上。

迪查也表示,長遠目標則希望讓消費者參與,直接購買有機農產品,激勵更多農民改變觀念、加入有機農法。(本文附有照片與影音新聞)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工作人員說明,如何協助泰農稻米育種。〈中央社〉


台灣與美國遊客崇尚米之神基金會有機生活理念,不但前往參訪,還親自製作有機肥料體驗泰農生活。〈中央社〉

米之神基金會回歸自然理念,感動投身國際非政府組織 10年的台灣旅遊作家褚士瑩(右4),帶著台灣與加拿大的朋友體驗有機泰農生活,圖為了解如何保存種子。〈中央社〉

相關新聞
不合格有機農產 台農糧署一度拒公布
台南6家有機農產品  2家3樣不合格
台有機農產標售新制執法 首批開罰29件
台有機農產抽查 29件不合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