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中國經濟到底哪裏出了毛病?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5月21日訊】香港的亞太經貿網上刊物《亞洲前哨》(Asia Sentinel)5月18日發表伯瑟爾森(John Berthelsen)的文章,對中國現有的狀況進行了評估,並對將來進行了悲觀預測,原文名「Is This the China that Can’t?」。以下是文章的節選。

文章首先從汽車工業和房產切入,點出中國的兩大問題。文章稱,由於汽車工業產能過剩,到今年年底,中國生產的汽車將過剩1,000萬輛。這比日本在2009年全年的汽車產量還多。另一個大問題是房地產投資過剩,現在的泡沫已經達到了30%,有6,450萬個公寓單位空置,足夠2億人居住。

文章還引用悉尼獨立研究中心的政治學家李強(John Lee)發佈的一個報告稱,中國過去20年的發展造成了結構性問題的隱患,會帶來長期的麻煩。該報告的題目為「中國(經濟)倒下(China Fail)」,宣稱中國(經濟)很快會進入衰退期。

報導稱,過去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國內固定投資」,但是這些投資大都流向了國企。而現在的這些國企與30年前相比沒有任何的改觀,並造成中國經濟癱瘓。

蘇聯、東歐共產主義的垮臺和1989年天安門事件給中南海最大的教訓是,政治和經濟精英要利益一致,並且要和專制政體相結合。最後出現了所謂的「北京共識」,即國家主導的發展模式。

在中國,估計有1,300人控制了超過10,000億美元的資產。有學者認為,1.5%的中國人擁有全國45%的銀行存款和67%的資產。

中國目前的基尼係數(收入不平等係數)達到了0.57,在80年代這個係數還只有0.25,90年代是0.39。這個係數還遠高於美國的0.43、日本的0.38、俄國的0.42、印度的0.37。日平均生活開支不足2美元的絕對貧困人口,已經達到全人口的50%-55%。

據統計,15人以上的反政府抗暴事件,即中共官方所謂的「群體事件」,1990年早期每年發生數千宗。到2009年達到124,000宗。香港和大陸的非政府組織認為,實際數字現在每年可能有300,000宗。其中有的事件涉及數萬人,絕大多數發生在農村地區。

與此同時,國家供養的官員人數,從80年代不到2,000萬人,暴增到今天的5,000萬人至5,500萬人。供官員們使用的公車達到250萬輛。地方官員每年的出國、飲宴、旅遊及其他娛樂開支達到800億美元。

中國的國營企業享有超過75%的國家投資,擁有全國超過2/3的固定資產。在2008年至2010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經濟危機期間,國企獲得了國家刺激經濟資金的九成。而中國80%的企業盈利來自120,000家私營中小企業,以及150家大型國企中的不到12家。中石化等幾家國企巨頭,在近乎壟斷的條件下才獲得巨額利潤。

中國的經濟學家和技術人員深知中國的經濟問題,也知道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但阻礙改革的,是政治因素而不是經濟或技術層面問題。中共領導人展現的是「對政策的麻痺」,而非「適時調整與競爭」。

文章最後稱,就像在中國的「茉莉花革命」,不管多麼的溫和,仍然遭到中共的鎮壓,因為他們害怕政治自由會引起「燎原大火」。

責任編輯:林銳

相關新聞
國際投資大師預測中國經濟崩潰
「末日博士」預測中國經濟將崩盤
中國經濟走下坡 榮景不再?
談中國經濟挨罵 兼覆李恩明先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