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神傳文化】大系列之「點睛傳統」(4)

大德文宣--說孔子(中)

千載雪
font print 人氣: 83
【字號】    
   標籤: tags:

二、勤於教育

孔子的教育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自開始辦學至齊國求仕之前,約七、八年時間。此階段門徒不多,但辦學有成效,在社會上已較有名聲。孔子的學生中有比他只小六歲的顏路(顏回之父),還有只小他九歲的子路。子路幾乎是終生陪伴著孔子。

◎第二階段:

自三十七歲從齊國返回魯國,到五十五歲周遊列國之前,共計十八年。這十八年中,孔子有四年多時間做官從政,但並沒有停止授徒。此階段是孔子教育事業最發展階段,教育經驗豐富,教育水準高,名氣更大,弟子更多。

除魯國學生外,還有來自齊、楚、衛、晉、秦、陳、吳、宋等國的求學者,孔子的威望已樹立。他一些著名的弟子,如顏回、子貢、冉求、仲弓等,大都在此時期進孔門。這些人中,一部分後來跟隨他周遊列國,一部分從政。

◎第三階段:

自六十八歲周遊列國結束回魯國到去世,共五年時間。這時,雖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但魯哀公、季氏最終並未任用他。雖然他有大夫的身分,有時也發表一些政見,但沒有人聽從他的意見。

他把精力集中於辦學及整理古代文獻典籍,此時他的學生很多,並培養出子夏、子游、子張、曾參等才華出眾的弟子。這些人後來大都從事教育事業,對儒家學派的形成、發展,及對孔子思想的傳播起到重要作用。

孔子帶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使他們大開眼界,意志也受到磨練,這是非常特殊的教育活動。孔子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相傳有三千弟子,賢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現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語言方面表現突出的有宰我、子貢;辦理政事能力較強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游、子夏。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學生的影響,一部分通過言傳,經由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但更多且深刻的則是身教。他勤奮好學,對真理、理想、完美人格的追求,他正直、善良、謙虛、有禮,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激勵著他的學生與後人。

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既是孔子的高尚師德,也是孔子提倡的教育原則。孔子愛教育、愛學生,誨人不倦,他能平等對待學生,做到教學相長,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

三、苦難中的高貴

據先秦著作《尸子》記載「孔子不飲盜泉之水」,大意是說,孔子路過名叫「盜泉」的泉水處,雖然口渴,卻忍住不飲「盜泉」之水,這是孔子為保持自己節操,對「盜」的行為鄙視,他用自己的行為,言傳身教做人的道理。

據史料記載,孔子遷居蔡國三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救援陳國,軍隊駐紮在城父。楚國聽說孔子住在陳、蔡兩國的邊境上,便派人去聘請孔子,而孔子也答應了。

陳、蔡兩國的大夫商議:「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賢人,他所指責諷刺的事都切中諸侯的弊病。現在楚國是大國,卻來聘請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國重用,那麼我們兩國掌權的大夫們就危險了。」於是,他們雙方就派一些服勞役的人把孔子圍困在野外。

被圍困的孔子和弟子們無法行動,糧食斷絕,弟子也餓病了。但孔子還不停地給大家講學,誦詩、歌唱、彈琴。子路不高興的說:「君子也有困窘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堅持節操不動搖,而小人遇到困窘就會不加節制,什麼過火的事情都做得出來。」

孔子知道弟子們心中不高興,就叫來子路來問道:「《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牠卻徘徊在曠野上。』難道是我堅持的大道有錯嗎?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呢?

子路說:「大概是我們的德還不夠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們;或是我們的智謀還不夠吧?所以人家不放我們通行。」孔子說:「有這樣的話嗎?仲由啊!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哪裡還會有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呢?假使有智謀的人就能暢行無阻,哪裡會有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退出,子貢進來見孔子。孔子用同樣的話問子貢。子貢回答:「老師的學說博大精深,因此天下沒有地方能容納老師。老師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

孔子說:「好的農夫雖然善於耕種,但他卻不一定有好的收穫;好的工匠雖然手藝精巧,但他所做的卻未必能使人們都稱心如意;有修養的人能研修自己的學說,但不一定被世人所接受。現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學說,反而想降格來迎合,你的志向實在不夠廣大。」

子貢出去之後,顏回進來見孔子。孔子又同樣問他,顏回說:「老師的學說博大精深,因此天下沒有地方能容納老師。雖然如此,老師還是要推行自己的學說,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麼關係呢?一個人不研修自己的學說,那才是自己的恥辱。至於用心研修的學說不被人所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了。不被天下接納又有什麼關係呢?不被接受,這樣才能顯出君子的本色!」

孔子聽了十分欣慰,笑著說:「真是這樣啊!假使你有很多錢財,我願意給你做管家。」

於是孔子派子貢到楚國去,楚昭王調動軍隊來迎接孔子,才消除了這場災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文明是以水治為開端的。從原始先民虔誠的海河崇拜、奇異的神話傳說,到先秦諸子以水喻道的洞見,以及外師造化,終得心源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無一不浸透著流水的神韻和大道的空靈。
  • 古今中外的無數先賢、學者對「水」的體悟,都和老子的理論大體一致。如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據說泰勒斯曾向埃及人學習觀察洪水,很有心得。
  • 楊萬里,南宋傑出的詩人。他自幼讀書勤奮,博學廣聞。他為官清正廉潔,人們稱讚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這正是他清貧一生的真實寫照。
  •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中,「和」一向是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道德,是涵蓋自然、社會、內心等層面與各領域的基本原則,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質規定,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
  • 君子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理想人格的化身。孔子在《論語》一書中多次提出「君子」,並對其道德內涵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闡釋。
  • 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看似一個簡單的「德」字,卻緊密聯繫著朝代的興衰。明君有德而國興,昏君無德而亡國。歷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見證德的價值何其威嚴。
  • 古人所謂「和」,是「異」中之「和」,無「異」就無「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
  •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