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畫:托物言志筆墨遣懷

辛辰
font print 人氣: 122
【字號】    
   標籤: tags:

文人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當中一個特殊的類別。此一分類並不是根據繪畫的內容,而是以畫家的身分而定名,畫家的身分多具有深厚文化修養的文人士大夫,另還有較特別的──禪僧。

中國文人畫始自唐朝的自然派詩人畫家王維。其多才多藝,既能書擅畫,又妙解音律,以畫的造詣而論,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被稱為「南宗畫之祖」,文人畫的開宗人物,受禪宗影響很大。詩作擅以描寫山野田園自然風景,如身入詩中景色,他的畫更具有這種氣質。這種文字與繪畫的結合始自王維,所以董其昌稱王維的畫為「文人畫」。自此之後,中國的繪畫與詩、詞、書法等結了不解之緣,至於在一幅畫上落款、題詩、題跋甚至於加蓋圖章,以及畫家以書法筆意作畫等的演變,似乎都可說是因「文人畫」而產生。

▉表意境 以書入畫

「文人畫」在創作上強調個人思想、意趣,結合書法、文學、繪畫、人品諸種因素。大多數文人畫家均以深遠閒淡、穆和嚴靜作為繪畫創作最終追求的意境,因此他們以最簡單的筆、墨、紙、硯為工具,以最概括的黑、白、灰為色彩語言,傳達出畫家內心最深切的感受。北宋蘇軾,米芾、米友仁父子被視作文人畫山水最早的典型。米芾不只是畫家,亦是著名書法家,其作畫力求「平淡天真」,以書法筆意,或露鋒緩行或挑筆出鋒,佐以下筆的輕重緩急、頓挑、使轉縱橫,使書法的意韻表露無遺。

中國文人畫,從唐朝的自然派詩人畫家王維建立以來﹐到了十三世紀元朝﹐開始受到藝術家和文人普遍的重視與喜愛﹐直至清初。此一文人畫形式的畫風發展﹐風格與內涵也達到了爐火純青。


唐 王維《長江積雪圖》(大紀元資料照)

中國的繪畫在唐代以前,以工整寫實的方法來記錄眼睛看到的花鳥、禽馬、人物或建築,用色也較豔,這種繪畫的方法,在宋代還在延續,宮廷畫師大多能掌握非常準確精細的技巧,可以把眼睛看到的物象畫得非常逼真。但是北宋有一些「文人」,不屬於宮廷職業的畫匠,也喜好繪畫,他們在文學、哲學方面的修養都比較高,擅長書法。他們觀察自然,認為自然中的物象除了視覺,還有聽覺、嗅覺等其他方面的感受,例如竹,竹葉有清香,竹子在風中搖曳,與光影互動,都使人產生對竹子不同的感受。竹子中空有節,象徵「虛心」、「節操」;竹子一方面是客觀的植物,另一方面卻昇華成為君子和文人的象徵。這一類的畫法對後來中國美術影響很大,把文學和繪畫結合,是文人畫發展起來的特殊形式,也是中國繪畫的一大特色。

▉繪畫文學化 以明志遣興

元代由於尖銳、複雜的民族、階級、社會矛盾,大多數畫家避世,漠視人生。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畫家,主要藉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疏於表現人事。因此,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人物畫極少。

蒙古族入侵中原,一些拒不仕元的畫家藉繪畫來寫愁寄恨、明志遣興,因此便於抒情寫趣而無須強調形似的山水畫,宜於發揮筆墨,並以梅、蘭、竹、菊適合抒發堅貞高逸之志,成為當時廣為採用的題材。繪畫文學化,致使繪畫上題跋用印,也開始被看作畫面美的組成部分而受到重視。由於文人對繪畫的廣泛參與,因而主張「書畫同源」,以書法入畫,主張畫貴有書卷氣,蔚然成風。

元代畫家多隱居山林、參禪修道,蘊含著「出世」的感悟精神。這時的作品,儘管有真山真水的依據,但是不論春夏秋冬、崇山峻嶺或淺汀平坡,總是給人以冷落、清淡或荒寒的感覺。在筆墨的表現中,充分體現了文人畫家對社會人生的態度,對大自然的更深層的認識以及對藝術的敏感。在創作思想上繼承北宋末年文同、蘇軾、米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遺貌求神,以簡逸為上,追求古意和士氣,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畫壇名家輩出,其中以趙孟頫、錢選、高克恭、王淵等和號稱元四家的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最負盛名。


元 吳鎮《漁夫圖》(大紀元資料照)


明 沈周《廬山高圖》(大紀元資料照)


明代 文徵明畫蘭圖(大紀元資料照)

明代是一個畫風迭變,畫派繁興的朝代,中後期以沈周、文徵明為首的吳門畫派興起(或稱明四家,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主),他們中有文人畫家亦有職業畫家,因此在繪畫創作中開始有商品貿易的運作。自明清,文人畫家有以畫謀生的風尚,使過往文人在畫中表達高尚的情操逐漸被淡化,進而展現出「生活迫人」的感覺,自此與文人畫的精神漸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提到書法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是不是一定要到美術館或是文化中心裡的玻璃櫥窗內才能看得到書法作品,書法與現實生活是不是那樣的遙不可及呢﹖
  • 凡是我中華子孫,都有一個特別值得驕傲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傳统文化,不但博大精深、極其豐富,而且歷代各具特色。譬如,唐代在歷史上,無論是從工藝技術或是文化水平,都是處於頂峰狀態,工藝精細而且大氣。可到了明清時代,文人工匠的表現,就趨於非常的細巧,有時,甚至是過分的細巧了,所以歷朝歷代的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系统和特色。

  • 在有些場合,當需要自我介紹時,往往有的人會以「筆耕」來介紹自己的職業,別人一聽,就知道此人是以寫文章為業的。在古書上也有記載,如《文選˙任昉˙為蕭揚州薦表》:「既筆耕為養,亦傭書成學。」及元朝薩都剌《寄王僉憲》詩:「有酒從人飲,無田藉筆耕。」那麼,為甚麼以筆墨謀生的人要稱為「筆耕」呢?
  • 2月20日,神韻國際藝術團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開啟了2009年台灣巡演的第一場演出。曾經觀賞過2007年神韻晚會的「懷雅文房」負責人郭惠雅女士,再度前往觀賞。
  • 他的企圖心很強,他聽說在敦煌有唐宋壁畫,就動念想要去看一看,繪畫風格是什麼,所以,他不遠千里跋涉到敦煌。當時到敦煌的生活條件,非常非常差,沒水也沒電,也沒有補給,他帶了子弟,走進了敦煌。他本來預計只待3個月,但是,他待了2年6、7個月之久
  • (大紀元記者朱莉利台灣台南報導)以研究古文字、推展書法藝術為宗旨的「古風書藝學會」,15日假台南生活美學館舉辦2011辛卯年展開幕。學會在張添原老師指導下,從篆書入手,再到先秦書法、殷商甲骨文書法,擴及至魏晉時代的碑帖作品。此次展出會員作品百件,可謂進行一趟文字歷史之旅。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