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情味精采 澎湃辦桌文化

台灣農業社會傳統的辦桌文化,隨著時代潮流已逐漸失落,在此藉著美食作家黃婉玲的研究記錄,還原那個時代婚宴的場景,還有濃濃的人情味,並找回傳統辦桌澎湃的古早味。

黃婉玲/賴友容

人氣 1159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8月29日訊】台灣農業時代家有喜事,都要辦得熱熱鬧鬧、風風光光的,不祇在大門門楣上方懸掛刺繡的立體八仙彩,增添喜氣、祈求吉利,也在傳統三合院中宴客;就在空地搭上紅藍白相間的帆布棚,讓賓客不受天候影響,在棚下吃吃喝喝,這些顏色鮮明的棚架,讓人大老遠就知道那家人「家有喜事」。

通常除了宴客場地搭棚架,順便在三合院角落或廁所旁搭棚架,並用泥漿糊2、3個臨時灶爐,好供辦桌師使用做料理。

夏天搭棚其實更熱,因為棚下通風不良,加上一旁的爐火大力烘烤,熱氣被困在棚子裡難以散發,可是大家一來擔心「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弄髒辦桌料理,再來擔心臨時下雨為料理「加料」,所以還是得在棚子下操作。

娶親辦桌 鄰里合力搭廠
阿傑的老家世居台南市郊的安定區管寮里,他回想4、50年前家鄉的辦桌情形,記得讀小學時他大哥娶親,在迎娶前一天中午就開始「搭廠」(台語,搭棚架),先請鄰居幫忙砍回大竹子,大家合力在三合院中庭四周屋子的柱子上捆綁竹竿,搭起帳棚,再準備3牲和7、8碗菜、1鍋飯先行祭拜,祈求四方神靈保佑喜事順利進行,待筵席結束後進行「拆廠」。

管寮是個農村社會,在那個時代一般人家不可能有帳棚,那這麼大的帳棚要從哪裡來?原來喜宴中必備酒和汽水,賣酒和汽水的雜貨店,就會準備超大的塑膠布,祇要上門訂酒和汽水時,店家就將帳棚借給對方使用。

主人家搭好竹竿後,將塑膠布搭上,就是一個大棚子,所以早期在喜慶場合不免看到印有「黑松汽水」的棚子,大家都笑稱那是「黑松大飯店」。阿傑說,沒有塑膠布之前,聽長輩說店家以很粗的帆布拼出一大張帆布借人使用。

古早味「草蝦米糕捲」,香軟Q卻不油不膩。(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辦桌師像大俠 帶鏟子、杓子和大刀只負責煮菜
年齡較長的秋田師說,古時候辦桌,所有前置作業都由主人家準備,辦桌師受邀辦桌時,先講好工資價格,並問明主人家準備哪些材料,主人家順便溝通需要準備哪些調味品。當時的辦桌師其實祇負責煮菜就好,白飯則由主人家負責,辦桌師是不代勞的。

餐宴時主人家會將兩大鍋白飯擺放在宴席入口兩旁,讓想吃白飯的賓客盡情食用;而主人家婦女也有得忙,忙碌的程度可能和辦桌師不相上下,得隨時注意白飯夠不夠,快不夠就得快馬加鞭煮飯。

秋田師還記得小時候父親乞丐師出門為人辦桌,總是帶著一把大鏟子、一把大杓子和一把切豬肉用的大刀,到了主人家就立刻上場辦料理,不必瞻前顧後準備一大堆材料,連供辦桌師工作的棚架也都事先搭好了,還用幾個臨時大灶使用。

聽他這樣一說,我心中浮出了一個活生生的影像,辦桌師瞬間幻化成武俠小說中功夫了得的大俠,腰際插著刀、左手拿著大鏟子、右手拿個大杓子,豪氣十足的行走江湖行俠仗義,只要出招,絕對眼神犀利、身手俐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雞仔豬肚鱉,香氣四溢,可口美味。(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村民相挺 互通桌碗完成婚宴
台灣古早婚宴筵席上擺的不是現在的圓桌,而是傳統民家「八仙桌」,加上長條板凳,正方形的八仙桌一邊可坐2個人,一桌坐8個人,靠近正廳那一桌就是上席,上菜時菜餚則擺成圓形,開席前先放鞭炮讓辦桌師知道要出菜了,出菜的盤數一定要偶數,大多12道至18道菜。

也因為平常人家中只有1、2張八仙桌,到了喜慶宴客時,主人家就請年輕小夥子負責,到左鄰右舍商借八仙桌當宴客餐桌,當然也得借用長板凳,如果不夠,還得費力跑去隔壁村子借,因為互相借來借去,大家也習慣了,都會在八仙桌下面做上記號,以免歸還時弄錯。

而主人家中婦女也沒閒著,負責向鄰居借用料理所需的鍋碗瓢盆,如水桶、大洗衣盆、裝菜用大鍋子等等,同樣還得記住這些東西是誰家的,否則就難以物歸原主。

桌碗搭橋 「還菜尾」共享喜悅
古時候辦桌不像現在那麼專業,所有器具都是主人家借來的,才有「還菜尾」習俗的產生。辦桌師等客人吃飽後,將剩菜全部倒到鍋子裡,加入白蘿蔔、酸菜滾煮調味,再煮一次「菜尾湯」,由婦人用扁擔挑著菜尾湯的水桶,隨著壯丁出門,在壯丁扛著八仙桌、碗盆歸還時,婦人從水桶臽取一些菜尾分送,答謝對方「友情贊助」。◇(待續)

台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右1)聯手黃婉玲(右3)籌劃辦桌菜體驗活動,帶領民眾回味舊時辦桌的豐盛佳餚。(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戮力找回古早味辦桌文化

自古婚喪喜慶免不了辦桌請客,形成台灣各地不同的辦桌文化,可惜漸漸消失中。台南市文化局正著手推動保存辦桌文化,除了古早味辦桌菜教學傳習,透過文史工作者進行田調考證,有系統做文字和圖片的記錄或出版,留存這歷史文化。

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還想邀退休的辦桌老師傅重出江湖,各就料理專長教授徒弟,解決「留一手到最後都沒有了」的老問題,文化局將給老總舖師一個名分,一個榮譽的認證,同時擁有尊榮,他希望說服老總舖師能夠將「一把功夫」傳習下來。

完整的辦桌文化涵蓋面很廣,料理是當中很重要的特色。葉澤山強調,每道菜使用的食材有其代表意義,如吃雞起家,也重視出菜的順序,像最後一道的丸子代表圓滿,婚喪喜慶各有其程序,很值得整理記錄讓現代人知道。

其實,辦桌文化是台灣人文雅的智慧表現,辦桌吃東西能吃出文化味出來,並把農業社會人與人的人際關係綿密在一起,足以喚起民眾古老的記憶。

台南稱為「吃的都市」,美食是台南文化資產的重要部分,文化局計畫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把辦桌文化列入保存,讓台南美食包羅萬象,精采萬分。◇

黃婉玲邀您品嘗她大炒的古早味米糕(黃婉玲提供)

貴婦學辦桌 搶救古早味

台南美食作家黃婉玲不忍辦桌的許多好手藝,因為社會變遷、耗工或後繼無人而面臨失傳。她找尋辦桌老師傅,採訪記錄早年有名的大菜、詳細的烹調技巧,也親身體驗辦桌的風俗民情,希望為台灣本土辦桌文化留下珍貴的紀錄。

48年次的黃婉玲,母親是柳營劉家望族的後代,她辭掉了房仲工作,花了10年時間,尋找逐漸消失的古早味點心與小吃,為了深入了解古早味辦桌料理,跟隨總鋪師到處辦桌作菜,親自下海學辦桌,體驗辦桌工作的酸甜苦辣。

黃婉玲查訪20幾位總鋪師,仔細記錄百年老台菜料理與淵源,及台灣辦桌文化,寫成《總鋪師辦桌》一書,改變外界對台灣美食「只有小吃,沒有大菜」的刻板印象。黃婉玲強調,辦桌菜佳餚的豐盛與實在,其實不遜於國宴的大菜。◇

相關新聞
國寶辦桌師林添盛 口述歷史
台灣美食展 品嚐台菜辦桌
辦桌精緻化 阿勇師進校園傳承
台駐西代表處辦桌  推台美食文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